分享

院士当年的风采 一张照片展示青春魅力

 张效雄 2022-05-05 发布于湖南

院士当年的风采 一张照片展示青春魅力

前些日子,《湖南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湘潭大学的发展变化,很是引人注目。在这个版面右下角,刊登了一幅黑白照片,记录了1980年代初期四个大学生,在教学楼前地坪里演算数学题的场景。照片中有两人,是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院士和世界著名数学家许进超。

这张照片一直在湘潭大学校史馆珍藏。有人说,这是宣传湘潭大学的经典照片。据湘潭大学副校长刘建平说,这张照片在网络里出现的频率很高,是一张难得的网红照片。

这张照片的作者,是当年大学四年级学生的我。

1977年参加高考时,我是洞庭湖畔一所大型国营农场的团委书记。那时我二十出头,因为个人兴趣,我读过一本介绍摄影的小册子,学会了照相,懂得一点暗房技术。那时是单身汉,工资够花,便有闲钱买些胶卷玩玩,拍摄了一些人物和风光的黑白照片,在一帮小年轻里有点小名气。

进入湘潭大学以后,虽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对新闻工作很是神往,便把照相机也带到了学校,有空闲就拍几张。学校不可能让我使用暗房,胶卷只好送到照相馆去冲洗放大。好在我是带工资上大学,不在乎这么几个小钱。

我们进湘大时,各方面条件很差,没有图书馆,没有体育馆,教学楼直到我们上二年级时才修起来,更没有成片的花草树木。现在湘大美丽校园里的好些树木,就是七七级和七八级同学栽下的。教学楼刚修好不久,《光明日报》在一版报眼的位置,刊登过它的倩影。因为画面太单调,摄影师只好请人在镜头前举起一个树枝,照片左上角,才有了一点青翠,才显得有些生气。这样的法子,我们在拍照的时候也常常采用。同学们在光秃秃的上坡上留影,总会在角边儿上抹上些枝叶,不至于留下荒凉的背景。

一日课后,我拿着相机在校园里溜达。说实在的,校园实在太小了,无非是宿舍、教学楼、食堂三点一线,五分钟可以溜达两圈。在教学楼,现在叫第一教学楼前的地坪里,我看到四个同学蹲着在演算试题或是讨论什么问题。他们拿着书本,聚精会神,仿若无人,书包随意仍在一边,看上去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灵感顿时冒了出来,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个随机抓到的瞬间。记得当时使用的是135折叠式镜头的相机,不像现在是全自动傻瓜模式,设定的光圈是5.6,速度是六十分之一秒。

拍照片时,我没有惊动这四个人。拍完照片,我走过去才看清楚,这几个人都是我十分熟悉的同学。湘大七七级七八级加起来只有七百来人,不管文理工科的,彼此都不面生,只是有些叫不出姓名。这四个人我度很熟悉。照片中左一弓着腰的那位,叫陈埜,七八级数学班最小的师弟,平日里老是跟着我们这几个大哥转悠。左二是袁亚湘,七七级计算数学班的,和我一同在英语提高班学习。右二那个是七七级数学班的彭卫东,和我一起从汨罗考来的。最右边的那位,就更加熟悉了,是我正宗的老乡,七七级计算数学班的许进超。扔在身边的那个书包,估计就是他的。我们那个时代,背个军用书包是湘大学生的标配。

胶卷后来送到湘潭市照相馆冲印出来。那里的师傅技术不错,冲印效果很好。当时舍不得花钱将照片放大,只是按照135胶卷的大小洗印了几张,是不是给四位同学每人发了一张,记不得了。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长沙,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重点大学湖南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的弟弟,因为工作关系使用学校的暗房,我便蹭过去一起冲洗照片。在那里忙了半个晚上,冲印放大了不少照片,其中就有上面提到的那一张。这些照片,后来贴在我的相册里,珍藏了二三十年。

没曾想到,二三十年后,照片里的人物,如今都是大名鼎鼎的角儿。袁亚湘是数学界的大腕儿,中科院院士,连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许进超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当教授,是美国数学会会士。彭卫东多年没有联系,据说已经是一位数学教授。最小的那位陈埜弟弟,是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的高管。

一张随手拍来的的照片,记录的是一个伟大的年代,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时过境迁,他们风采依旧,青春不老。

在母校湘潭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响应校方的号召,把这张珍贵的照片捐给了校史馆。我为这一群学子骄傲,更为那个时代骄傲,也为自己这个举动感到欣慰。

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七七级中文班学生,彭燕郊教授入室弟子。毕业后长期在新闻媒体工作。湖南日报社(集团)原副总经理、高级编辑。代表作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