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史丨为什么唐朝宁愿让节度使成为事实上的藩王,也不册封亲王为诸侯?

 人文之光 2022-05-05 发布于辽宁

 从名义上来说,唐朝是一个不搞分封制度的王朝。但是,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节度使,就成了事实上的藩王。那么,为什么唐朝宁可让节度使成为事实上的藩王,也不愿意册封亲王为诸侯?

  其实这一切源自一个误会——一个历史的误会。

1、节度使制度

话说大唐版图辽阔,同时边塞战争频繁:比如以玄宗一朝为例,在西南地区,大唐频繁和吐蕃爆发战争。当时的青海,就是唐军和吐蕃军交战的大战场。此外,东北部分,唐朝和契丹各部的交战也很频繁。

战争不仅仅是两军的战前对战,同时也是后勤能力的考核。假设河北地区的边将需要调动地方民力来修建碉堡。如果这点事情派人去长安请示,很可能导致战机贻误。所以玄宗皇帝决定设立节度使制度——即节度使有权调动自己防区的财政、民力。一切以保证打胜仗为核心。

事实上,在节度使制度的助攻下,大唐的边塞战争也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当然,大唐皇帝也意识到:让边将掌握财政和民政,很可能导致边将权限太大,最终对朝廷形成不利。因此,玄宗皇帝进行了巧妙的制度设计:

第一,就是节度使属于临时工——没错,节度使不是常设职务,属于临时工。今天是节度使,才能有地方的财政、民政大权。但如果明天没了节度使头衔,也就没了这个权限。这算是很大程度杜绝并防止边将有为割据一方的时间准备。

第二,各节度使的防区并不大,这就意味着,节度使抵御外来游牧部族的进攻,其防区的财政、民政能够起到帮助作用,但是,由于防区不大,因此,防区的人力、财力体量,也限制了有野心的节度使起来造反。

  因此历史如果按照正常角度发展,节度使制度还是很好的制度,基本上处于可防可控状态。

  在这一切,直到玄宗皇帝在位后期,发生了变化。

2、盛唐的危机

唐玄宗在位后期,杨国忠做了宰相。从此,大唐的内部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杨国忠掌权期间,唐朝的朝政极速腐败,而节度使安禄山则利用这一点,陆续兼任了三个地区的节度使——对于大唐来说,单个节度使造反可以轻松粉碎,但是,如果一个人兼任三个地区的节度使,并且任期较长的话,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唐内部存在了一个很强大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是大唐一手培养的。

不过,哪怕强悍如同后世的吴三桂,在依靠西南地区对抗整个清朝的时候,最终也还是败在了清军手里。因此,虽然安禄山兼任三个地区的节度使,虽然安禄山任职较长,但是,朝廷依旧有挫败安禄山的优势。因此,朝廷不用担心安禄山造反:毕竟造反的大概率是失败、是身败名裂。而如果老老实实做官,那肯定是荣华富贵。

不过,杨国忠的另一个昏招,导致了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资本:那就是杨国忠为了树立威望,不断对南诏发动讨伐战争。在杨国忠的折腾下,大唐大量的精兵强将都折损在南诏境内。一时间,唐朝关中防务空虚。

一方面是安禄山的实力逐渐做大,一方面是唐朝失去了弹压节度使的本钱。对大唐来说,这是空前的危机。而对于安禄山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此时不造反,更待何时?

于是,安史之乱上演了。

3、破败的大唐

从玄宗天子在位后期开始,历经整个唐肃宗时代,直到唐代宗时期,大唐朝廷才彻底粉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定,大唐也陷入极度的衰败状态。在安史之乱中,各大节度使也纷纷做大。朝廷无力制约这些节度使,只好默认节度使割据一方。

之后的唐朝天子,也有希望能够解决节度使割据问题的。比如唐宪宗。但是,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唐朝最终也是被节度使所推翻的。

换而言之,从始至终,唐朝都不愿意推行分封制。而节度使演变成事实上的分封制,其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