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目的是企图完成阶层的向上流动吗?不,社交是寻求双方的价值匹配,完成资源优化。 社交“脏”这个标签并不公正。社交,因为目的性强,所以悲惨地落得个“脏”的名声。忙碌的现代人有越来越高的自我导向,如果不怀揣着明确的目的,哪来的劲头扎进陌生人群中,左右逢源陪笑脸。 人们因为三种最基本的价值而寻求合作,就是那个著名的价值三脚架:健康、财富、智慧。我们在一次短兵相接的交谈中,选择呈现最能吸引到对方的那个价值,同时也让对方呈现出最吸引我们的价值。 “财富”,不仅指金钱,还指时间、关系等很多方面的富足。哪怕面对大咖,我们的金钱财富可能不如他,但在时间方面,或自己所在圈层的社会关系方面,我们比他富足。 在社交中,我们不是和天下所有人交朋友,而是找到在我们的那个人生阶段里,那些最匹配的朋友,最合适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也将你匹配,你们两极相吸。 社交确实是一场交易,不能光索取不付出,也做不到光付出不索取。 社交的交易不是赤裸裸的,而是有情有义的。参与社交交易的人要善结缘,也就是真诚、宽厚、坦坦荡荡,别人和你做交易,不怕吃亏。所以你朋友多,你能成事。否则,你再聪明能干,别人也不见得一定要带你一起玩。 社交是要八面玲珑地讨喜他人吗?不,社交是升级认知,丰富人生视野的好机会。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我们越来越少地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如果事实证明我喜欢某种东西,那么我就会看到更多类似的东西。我可能会喜欢并分享它们,而这又反而让我看到更多同类的东西。在这个循环下,我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窄。 在社交场合随机遇到的陌生人,经常给你出其不意的讯息和观点。不要小看这些貌似和你异类的讯息和观点。 德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指出,大脑不应该只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当面临道德困境的时候,我们脑子里至少要出现两种不一样的声音,在争论中,大脑完成多角度思考的过程,从而更客观地形成自己的观点。 请你回忆一下,有没有和朋友曾经互助过资源并成就彼此?你在和朋友做交易的时候,除了有利有益,是不是还有记情念恩?你有没有从新朋友那里学习到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