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8 工作同盟:和你的来访者站在同一边

 夜猫速读 2022-05-05 发布于湖北

我们上一讲讨论了促成改变的战略,把大的目标拆解成小的步骤,但是这个战略用在不同来访者身上,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的来访者进步飞快,咨询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也有的来访者进三步退两步,咨询好几年还是老样子,为什么效果会差这么多?

1997年心理学家Scott Miller出版了一本书,专门讨论心理咨询的效果,它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包括四类。

其中占比最大的叫做场外因素,占40%,也就是天时地利来访者的自身条件。

还有一些偶发事件,因为这些因素导致咨询进展不顺啊,咨询师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接受,剩下60%的场内因素才是我们要想办法争取的其中有15%叫做来访者对改变的期待。

我们在第六讲已经讨论过了,还有15%是咨询的技术,下一讲我会教你如何提高,在这两项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占了30%,市场内因素里的第一位,这一讲我们就把这30%拿到手。

这个因素我们在第二讲提到过,那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当时啊,我教你用小矮人的眼睛看到关系,这一讲我教你如何用关系促成来访者的改变。说关系可以促成改变,有的人会想不通,改变不是自己的事儿吗?

怎么他跟别人的关系好变得就快?这是什么道理?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小学生啊,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家长希望他写快一点啊。有的家长就会说,你快点儿,照你这速度,晚上十点都写不完。

结果呀,孩子发起了脾气,说,你走开,我的事儿不用你管,你再看他写作业,他还是磨蹭,甚至可能更慢了。

换一种情况,还是这个孩子啊,家长问他,今天作业多吗?孩子说多,家长在问,能在十点之前写完吗?孩子想了想,应该可以。家长说,真棒,就走开了。孩子看了看表,悄悄地加快了写作业的速度。哎,你看这两种情况啊,都在催孩子,十点之前写完作业,为什么效果完全不一样?

你用小矮人的眼睛看一看,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明白了。前一种情况是对抗的关系,家长的催促啊,更像是在批评这个孩子不好,孩子听了以后很抗拒,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关系的对抗上,他没那么多心思去写作业,甚至还会故意拖慢。第二种情况,家长问了两个信息啊,夸了一句,真棒。

他把孩子看成什么呢?看成是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人,他信任孩子的判断,这是一个合作的关系。孩子就把心思放到了写作业本身,而不是和家长在关系里较劲儿。心理咨询其实也是一样,咨询师在关系当中采取的定位不同,来访者的表现和咨询的效果也不一样。

我们要像第二个家长学习,跟来访者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这样呢,咨询的关注点才会集中在改变的目标上。这种合作关系在心理咨询里有一个术语叫做工作同盟。对于他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我认为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同盟这个词,两个人站在同一边。你只要记住了这个词,你就有了建立关系的方向,两个人站在同一边是什么感觉?

我先举一个反例啊,来访者小林是个大学生,他有很多悲观的想法,觉得自己啊一事无成,是个失败者。他的改变目标呢,是减少这样的想法。那么我作为她的咨询师,会用一种技术叫做苏格拉底式提问,通过特定的问题引导他产生新的认知。比如我会问他,你那些失败者的念头是怎么来的?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是失败的?

但你想,如果你是小林,我直接这么问你,你能感觉到我站在你这一边吗?还是觉得我是在否定你?我猜啊,你已经感受到了,我没有跟来访者站在同一边,虽然我真的想帮他,但我在使用技术的时候呢,不知不觉透露出一种质疑和审问的态度。这样做来访者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对我的防御上。他会说,我真的很失败呀,就算我没有证据,我还是这么觉得。你看,他都已经不想改变了,他在用维持原状的方式跟我较劲。

那要怎么做才适合来访者站在同一边呢?我教你三个原则,第一,通过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你的关心,第二,把问题和来访者分开,第三,邀请来访者参与咨询中的决策。先说第一点,通过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你的关心共情。这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

意思是说,设身处地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他看到自己的感受被你理解了,他就会感觉到你和他是站在同一边的。小林说自己一事无成啊,是个失败者。你听到这句话可能会想,他哪儿失败了?

她是一个大学生,前途无量,这是你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的。如果你想让小林也认同这一点,你说我觉得你并不失败,你很优秀这不是在共情,这是在用你的认知去挑战他的认知,你这样做呢,当然也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但小林可能感受不到这个关心,他反而觉得你不理解,甚至在质疑,他就要向你证明,他没有你说的那么好,你们就较上劲了。

如果共情,他呢?你要先把自己带入到一个失败者的立场,去体会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成绩平平,未来没有方向,身边没有谈得来的朋友,你看到这些,你会忍不住叹气说,真不容易,这就是共情。

听到这句话,小林才感觉到被关心了啊,这个咨询师是站在我这一边的,他就会跟你讨论,我要怎么改变呢?其实在生活中啊,我们都会共情,朋友遇到困难,我们很自然就能体会到他的不容易。但心理咨询难就难在有的来访者,他的感受啊,跟现实差得很远,你就会忍不住觉得她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有点儿问题,这一下呢,你就去了来访者的对立面。、

举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个中学生,他觉得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在吵。叫他针对他啊,说他的坏话,我们听到这个说法多少就会觉得他在钻牛角尖,因为每个人都在针对她这种情况啊,跟我们的经验差太远了。

这个学生,他的老师和父母呢,也是这么想的,大家就会说,你太极端啦,怎么会每个人都在说你的坏话呢?所以这个孩子呀,就只能一遍一遍地向他们证明,不骗你,真的是这样。可是身边的人不接受,他们就不断的在重复这种争论,直到他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说的事啊,每个人都在说你的坏话,那上学得多难熬啊。

这个孩子一下就哭了,他知道这个人是我这边儿的,我终于不用再去说服他了,然后他就会开始考虑改变。他会说,那我该怎么办呢,怎么办?这就要用到工作同盟的第二个原则,把问题和来访者分开。

你站在来访者这一边,这不代表问题消失了,问题还在,你们还是要解决问题,只是不把来访者当成是有问题的人。相反,你们是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带着这样的态度呢,来访者才会跟你一起保持对改变的热情。

如果你对小林说,你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这代表折你把它看成是有问题的人。听到这句话,哪怕小林知道你是出于关心,他仍然觉得不舒服,因为这句话里边暗含着对他这个。个人的评判好像是他想错了,修理这个想法就是在修理他,他可能就证明我这个想法没问题,那他又跟你较上劲了,但是换一种说法,你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想法他老是困扰你,我们来看一看怎么解决它,这就是把问题跟小林这个人分开了。

这是一个语言上的技巧,想法是小林的想法,想法呢,也确实要变,但我们在语言上把它喝小,林这个人拉开距离,让他感知到不是我这个人不好,有没有陷入到这个想法,我都是我,我挺好的,这样一来呢,他的目标才会专注于改变想法,而不是维护他。

这个人就像是一个有经验的健身教练,他不会对你说你太胖了,他说的是我们来一起战胜脂肪这个问题,这是另一个技巧,说我们不要说你把问题和人分开,你和我,我们是战友,我们站在一边,那些困扰、麻烦、痛苦,他们在我们的对立面。最后一个原则是邀请来访者参与到咨询中的决策,这是对工作同盟的强化,既然我们是同伴。

咨询就是我们两个人共同的事儿,这里边的决策我们都要商量着来,尤其是那些有挑战的环节强度是不是合适,节奏有没有太快,这个技术是不是到位,你要多问问来访者的意见,适当的做一些调整,这就会让他感觉到你是把他当成了同伴,而不是当成被修理的对象。

所以啊,我不会上来就用前边说的技术,有哪些证据证明你是一个失败的人,这就是在审讯了。如果把它当成同伴,我会说为了更好地应对失败者这个想法,我们要花点时间讨论一下他是怎么来的。

接下来我会问几个问题,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吗?他同意之后啊,我再问,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你能想到哪些?

他就会更愿意配合我的思路积极参与。如果小林回答不出来,我还会问,是问题本身不好回答呢,还是它会激发你的一些情绪?

注意我的语气,我是在征询同伴的意见,而不是在质问他,你怎么做不到?小林可能会说,不是有情绪,我只是一时找不到思路,那我就继续问,你看怎么样更好呢?是我们在多聊一聊,还是先跳过你带回家一个人思考?我会尊重小林的决策,在我们这。团队里他最熟悉他自己的情况,我信任他的判断。那你想作为小林来说,面对同样的挑战,他是不是会更投入?

总结一下,和来访者建立工作同盟,你要把握三个原则,通过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你的关心,把问题和来访者分开,邀请来访者参与到咨询中的决策。把这三点做好,就保证了咨询30%的有效因素之后,你的技术才有用武之地。课程最后留给你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当你想要帮助一个人改变的时候,你们的关系有没有出过问题?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验。下一讲,我们再来聊一聊如何提高心理咨询的技术,我们下一讲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