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野:从超越个体的角度看心理咨询

 夜猫速读 2022-05-05 发布于湖北

这是这门课的最后一讲。从开头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回应了在真实咨询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课程最后,我想谈一个貌似不是问题的问题:

来访者做心理咨询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奇特。来访者做心理咨询,当然是因为他遇到问题,想改变。但是,真的只是这样吗?我们再多想一想:

假设有一对夫妻吵架,谁做一点让步,都会让争吵停止,可偏偏两人互不相让。请问谁需要改变呢?

你说,那就看谁来咨询嘛。

但是这样也有点不公平啊,妻子找你咨询,她说:“我丈夫也有问题,为什么他不改,就要我改呢?”你怎么解释?

你说:“对不起,因为是你来做咨询,你就要作出改变。”这句话在技术上是成立的。可这样一说,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里呢?好像接受心理咨询,就代表着主动承认了我有问题,我认输,我要作出让步。

这样的改变,难道不是一种退缩吗?

其实,夫妻的矛盾很容易解释。你可以说:“你没有问题,你丈夫也没有问题,是你们的关系出了问题。改变从你开始,从他开始,这都行。你做咨询,就代表你先迈出了改变的一步。”

这样,这段咨询就赋予了超出个体的意义。来咨询的不是一个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有力量的,率先推动这段关系作出改变的人。

我现在谈的,是一种看待心理咨询的视野。别看我们只面对来访者一个人,我们的眼睛要看到她之外,还有更多人的存在。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她为什么来做咨询?谁需要通过咨询发生改变?以及最重要的怎么变?她可以自己改变,也可以想办法改变她的丈夫,甚至可以结束婚姻,这也是一种改变。

你可能会说,刚才这个例子恰好说到是夫妻关系。如果来访者就是解决自己一个人的问题呢?

我想告诉你,就算如此,做咨询也不是他自己的事。和谁有关呢?我给你补充四个视角:

家庭的视角、社会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和时间的视角。

我们先从家庭的视角理解心理咨询。

现代心理学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把个人的问题跟家庭建立了关系。他的问题也许来自原生家庭,也许来自现在的家庭。所以心理咨询表面上是面对一个人,实际上在参与一家人的互动。

比如,一个来访者说他脾气不好,你一问,以前他爸爸也是这样,那你给他做咨询就不只是解决他一个人的问题,心理咨询就像一个铁路扳道工,把他的人生从深受家庭影响的轨道,切换到他自己的轨道上。在不知不觉中,你做的咨询就成了他家庭故事的一部分。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想摆脱家庭,也有的来访者看到家庭的影响,他反而不想改变了。有的会说他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伤害,再也无法摆脱。那我就会说:“你选择不变,是为了记住这些伤害,你害怕向前走,向前走就等于放过了他们。”

其实,这就是18讲说过的,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不变。理解之后,反而就会促成下一步的改变。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意识到自己不变是为了保留对父母的愤怒,他想:我可以把这些经历写成文章,留下来,这也是在保留愤怒啊。这样一来,我的后半辈子就可以换一种活法,不用再和过去的家庭纠缠了。

第二点,我们再说说社会的视角。

社会有什么特点,就决定了哪些问题需要改变。

比如几十年前,吃饭挑食是个问题,要改。为什么?因为物资匮乏,本来吃的就不多,你还挑,那不就饿死了吗?可是同样的问题换到物资充裕的社会,那就是个性。我们今天下馆子,按照自己的口味点菜,不吃葱,不吃香菜,这不叫“挑食”,这叫“忌口“,是一种合理的偏好。

所以,一个人带着他的问题来咨询,你要提醒自己,这也不是一个人的事。也许这只是他的个性,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心理咨询的意义就是要帮他化解这个矛盾,同时发展他的个性,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有问题的人。

我做过一个咨询,原因是孩子上课开小差,跟别的同学讲话,被老师批评。看上去是这个孩子的问题。但我发现孩子的考试成绩还不错。我就问他,你上课开小差,是怎么掌握这些知识的?他说主要靠自己看书,他阅读能力很强,但是一听老师讲课,就容易走神。

你看,这是他注意力的特点,他擅长用视觉而不是声音获取信息。他要是在得到平台上听课,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以关了音频看文稿嘛。但他在上学,就得考虑怎么跟学校的环境匹配。这个咨询方向就不是“你要怎么改”,而是“社会要怎么成全你”。最后决定跟老师协商,允许他在课上自己看书学习,但必须得做到,第一,不打扰别人;第二,进度保持同步,老师出的题目,他要能够回答。

你可能觉得,这太理想化了吧?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这老师哪有条件给一个孩子那么大的空间?多数孩子还是只能自我调整。

没错,但即使这么做,我也会说:“这不是你的问题,是这个社会还没有条件满足你的个性。”这样一来,虽然还是要来访者作出妥协,但意义不一样了,他心里知道自己并没有错。

我们再说第三个视角,文化的视角。

文化就是很多人的约定俗成,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规范。在中国有集体主义的文化,如果一个人的社交有困难,跟别人说话紧张,不跟人接触,在我们的文化里可能会被看成有问题。但这样的人找我做咨询,我不会急着改变他,我会给他讲芬兰的文化。在芬兰这个国家,人和人默认保持着距离,没事尽量不接触不交谈,这对他们来说就是礼貌。

我不是建议他搬到芬兰生活啊。我只是让他看到,世界上还有不同的文化。这样,他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他可能会想,我其实没问题,只要身边的人接受我这样,我就可以活得很好。

我有一个来访者就是这么做的。他告诉身边的人:我跟人说话会紧张,所以我不爱说话,但不是对你有意见,如果你有事找我帮忙,我很乐意!这样一来,他不用非得勉强自己,周围的人也很喜欢他。

不只是国家的文化,还有企业的、地域的文化。在一个狼性文化的企业里,做事慢吞吞的员工就是有问题的。可是换到一个佛系的工作环境,就成了着急的人有问题。

有的小城市,一个人30岁还没结婚,就会担心自己不正常。在大城市,30岁没有财务自由,人们就会焦虑,我的同龄人是不是正在抛下我?

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化里,却看不到文化的影响。心理咨询的意义就是帮他们看到:很多问题,来自于你的文化,你会受它影响,但你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最后,还可以从时间的视角看心理咨询。

万事万物都在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纵向的视角,它可以和前面几个视角叠加起来。家庭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在变迁。在这些变化的进程中看待心理咨询,你就会得到更丰富的意义。

我以前在大学做咨询。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出了问题,父母很担心,千里迢迢地从老家到北京照顾孩子。他们找我做咨询,我会想:这个家庭在变,先是孩子离开了父母,没多久,孩子又把父母召集到了自己身边。他们会不会是分离有困难?这样想,咨询的意义就变成了,帮助这个家庭度过成年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

我也会想,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方式在变化。小时候是单一地对学习成绩的评价,成年之后变成了更全面更复杂的评价。也许这个学生在过去的环境里是成功者,现在他失去了熟悉的位置。这样一想,咨询的意义就变成了,我要帮这个来访者更好地适应一个新的社会评价体系。

我还会想,他从家乡来到北京,从中学考上大学,他正在经历文化的变迁。也许他从前的文化是,考一个好大学,拿到好文凭,吃穿不愁就够了。来到新的文化环境,也许他开始困惑,这真的够了吗?我要不要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样想,咨询的意义就变成了,帮他在不同文化的变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课程总结

讲到这,我从家庭、社会、文化和时间的不同角度,拓宽了心理咨询的视野。这也是我在最后这个模块想传达给你的信息:

心理咨询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它不再只是用专业技能帮助一个来访者,完成一次确定的改变,而是改变和不改变可以和解;咨询师也不在专家的位置;改变的对象不只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更大的系统。

你会想:怎么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呢?其实,不是心理咨询变复杂了,而是生活本身有更多的可能了。

最近这一百年,是人类在生活方式上变化最大的一百年。改变的不只有科学技术,还有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段旅途,它不再是一条笔直的跑道,所有人不再沿着一个方向一路奔跑。它变成了一片大海,茫茫无际,每个人留在风景各异的岛上。你所在的,是最好的岛吗?你并没有答案。

那么心理咨询是什么呢?心理咨询是一艘载人的小船。

它不提供答案,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人有机会去别的地方看一看。那是不是最好的地方?不知道。这片海太大了,未知的岛屿太多,也许这艘船反而让生活更复杂了,它连接了更多的未知,但这不是船要回答的问题。很多人只是需要有这样一艘船,帮他离开现在的地方,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

既然有人需要,在这门课里,我就教你做好一个船夫。

你学会了怎么和来访者确定方向,怎么让船开动起来,遇到风浪颠簸怎么用标准化的方式解决,还有,怎么把你的个性特点融入到这段旅途中。

很高兴,你已经在划动这艘小船了,让我们看看你会去到哪里。

在旅途中遇到任何疑问,都欢迎在课程和知识城邦里和我交流。

我是小斧吧,祝你旅途愉快。

(按照心理咨询的保密要求,课程中涉及到的案例,除公开发表的案例外,对来访者信息均已进行模糊化和置换处理)

划重点

怎么看到咨询超出个体的意义?

建立一种看待心理咨询的视野,要从家庭的视角、社会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和时间的视角看待心理咨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