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5)

 夜猫速读 2022-05-05 发布于湖北
1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2
一、商品经济

  (多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
(简答)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单选)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单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单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简答)为什么说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经济关系?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而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同质的可以在数量上相互比较的东西,这就是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简答)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互为前提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作为商品,必然时同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特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单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单选)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单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多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单选)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其商品的个别小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但该商品仍能按其社会价值进行交换,他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单选)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将会导致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缩短。

  (简答)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2)(单选)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3)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4)(多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代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5)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论述)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单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简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概括地表述,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单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简答)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单选)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单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多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多选)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多选)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简答)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多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单选)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多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同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单选)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单选)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单选)一个工作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则M'=4/4=100%.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M’=6/4=150%.

  (单选)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简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单选)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三、资本积累

  (单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单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单选)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以公式C:V来表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单选)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单选)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单选)议会君主制是议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既是立法机构。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单选)民主共和制是由选举所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力,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多选)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两种类型。

  (单选)法国是实行半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单选)目前世界上有瑞士等少数国家实行委员会制

  (简答)资产阶级政党作为资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其主要职能在于,一是主导资产阶级议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使选举结果有利于资产阶级或由本党所代表的某个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二是由本党代表资产阶级控制议会和政府,执掌或参加国家政权;三是将某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政见上升为议会制定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加以推行。

  (多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多选)目前实行多党制的有法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

  (单选)各个资产阶级政党在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各种政党制度的阶级本质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单选)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度是指公民普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制度。

  (单选)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的平等权利具有虚伪性,从本质上看,它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

  (多选)议会的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单选)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多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艺术思想等各种理论与思想形式,涵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宗教观等各种思想观点,它们相互有机联系,构成一个网格状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单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

  (单选)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多选)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单选)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

  (多选)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

  (论述)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单选)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见书)

  (单选)产业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见书)

  (单选)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

  (多选)产业资本依次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单选)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单选)资本的循环可用公式表示为:(见书)

  二、资本的周转

  (单选)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计算单位。

  (单选)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

  (单选)非劳动时间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单选)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多选)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多选)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生产资本、流动资本、可变资本。

  (多选)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资本属于不变资本、固定资本、生产资本。

  (单选)预付资本1年中的周转次数公式(见书)

  (单选)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单选)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单选)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多选)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单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多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见书)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单选)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

  (单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多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单选)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单选)生产成本形成后商品的价值构成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成本,K=C+V,则商品价值W=C+V+M,就变为W=K+M.

  (简答)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单选)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就能赚钱盈利,低于生产成本就要赔钱亏本。

  (2)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单选)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单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只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简答)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单选)当预付资本的数量既定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单选)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单选)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多选)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单选)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单选)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论述)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单选)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同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单选)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以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单选)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单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单选)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不仅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简答)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商人必须预付一定数量的化币资本去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销售,收回投资并取得商业利润。

  (多选)二、商业资本的作用

  (1)有利于产业资本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单选)在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比例限度时,它能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3)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单选)在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比例限度时,它能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三、商业利润

  (单选)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单选)由于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商品生产价格就等于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单选)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二、利息和利息率

  (简答)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货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不能由职能资本家独占,而必须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就是指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单选)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

  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多选)银行资本家向银行业投资,目的也在于获取利润,而且所获得的利润也应相当于平均利润,不过这个平均利润是相对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来说的,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相当于平均利润率。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股份公司

  (单选)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每股股票代表一定的金额,它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

  (单选)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所聘任的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单选)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单选)股票价格与股东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单选)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

  一、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多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即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单选)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二、级差地租

  (多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论述)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单选)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多选)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单选)级差地租II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三、绝对地租

  (单选)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多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单选)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单选)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单选)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

  (多选)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腽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多选)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单选)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简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竞争进一步加剧,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使垄断统治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

  (2)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

  (3)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

  (4)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

  (单选)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和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

  (单选)当垄断的银行资本由普通的借贷关系中介人变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万能的垄断者的同时,也开始了垄断的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

  (单选)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单选)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多选)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竞争的范围不同。

  (单选)垄断资本在经济乃至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驱使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简答)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段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多选)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论述)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仍然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但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做出决策,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

  在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论述)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点:

  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第六,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单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多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向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单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属于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单选)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多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家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

  (单选)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

  (论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一个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

  (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第一,从国家资本的作用看。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经营宗旨来看,追求高额利润并不是它的主要目标,其宗旨在于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协调社会总资本的正常运行。

  第二,从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各种资本的作用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垄断资产阶段利益服务的工具。

  第三,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段的利益。

  (单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别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单选)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

  (单选)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个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简答)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单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

  (单选)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论述)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家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单选)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单选)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1,生产的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

  2,贸易的全球化。国家贸易活动虽然已有很长有历史,但它的全球化则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发展得更快。

  (多选)贸易全球化发展的原因有:新科技革命中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也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

  (单选)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多选)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多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

  (单选)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单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单选)马克思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单选)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多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多选)19世纪初期欧州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单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单选)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多选)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单选)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多选)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简答)列宁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多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多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找克、罗马尼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单选)中国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

  (单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于1949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司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论述)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在多国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首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第四, 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第五, 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多选)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单选)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阐明了他们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单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单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单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单选)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论述)试述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民主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民主类型与具体形式。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单选)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他们享有充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政治体制中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因为民主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衽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从另一方面看,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简答)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多选)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论述)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本。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简答)简述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序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简答)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三,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简答)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第三, 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多选)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

  (单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会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中走向辉煌。

  (简答)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述)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单选)(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单选)政党的出现,政党政治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

  (多选)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单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单选)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多选)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主要体现在:思想领导方面、政治领导方面、组织领导方面。

  (多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领导方面、政治领导方面、组织领导方面

  (单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单选)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单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单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单选)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特质基础。

  (单选)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单选)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

  (单选)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单选)马克思十分强调“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

  (单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三、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单选)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即不存在公有制的多种形式,更不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而且社会各经济单位不具有由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差别所引起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差别。

  (单选)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单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有的消灭阶级,首先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与对立。

  (单选)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

  (单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

  (单选)恩格斯指出:“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五、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多选)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胶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表现在多方面: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人们既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人们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

  (单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单选)马克思甚至还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简答)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具备了实现了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 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第二, 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单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旧式分工完全消失,人们从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和社会需要来自由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 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第四, 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单选)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七、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多选)全人类彻底解放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多选)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了主客观条件,即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

  (单选)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多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在其发展进程中,将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和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

  (多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单选)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单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选)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实现的。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单选)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社会运动。

  (简答)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1)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

  (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

  (3)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

  (多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长期发展过程,以便实现工业化与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单选)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进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简答)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 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简答)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体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单选)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单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单选)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多选)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给生活比个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