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微卫星空间 2022-05-05 发布于河南
       从天葬台回来,顺便拐进了郎木寺甘肃安多达仓赛赤寺。雨还在时大时小的下,到处湿漉漉的。由于才7点多,除了从天葬台回来的人其他游人很少。
    安多达仓赛赤寺为甘丹寺第53任甘丹赛赤坚赞桑盖大师于藏历第13胜生龙年(公元1748年)创建。寺内陆续设立闻思、续部、时轮、医学、雕版印经等五大学院,僧侣近千人。原来的殿堂佛塔及无数珍贵遗址圣物,均在“十年动乱”中被毁。藏历第16胜生铁猴年(公元1980年)重建。现初步建成大经堂、藏经楼、弥勒殿、金瓦殿、长寿殿、护法金刚殿、马头明王殿和尊胜塔、禅和塔等十余座建筑,另建有赛赤寺活佛寝宫,及僧舍近百院。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过小桥,沿着缓坡上到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白龙江”上的水轮引起了我的注意,是驱动房子里什么尚不清楚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金瓦殿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大经堂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大经堂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原创】郎木寺:安多达仓赛赤寺


附录:郎木寺:远离尘嚣的宁静(文/雷虎)

    为什么这么多人赖在郎木寺不肯离开?或许是那份远离尘嚣的安宁、宗教共融的和谐,抑或是世外桃源般的意境让人难以忘怀。一直以为郎木寺是一座寺庙,所以一直对宗教不感冒的我总是对郎木寺视而不见。直到无意中逛书店看到了一本书:那是一个年轻母亲的游记,她说郎木寺是她的第二故乡,让她情难自禁,以至于她在怀孕后选择呆在这里。于是,我带着书直奔郎木寺。
  以往的旅行多是单车旅行,旅程是线状的,体会更多的是过程。这回从夏河出发后就坐车直奔郎木寺。

纳摩,深山幽谷静修行

  如果把纳摩峡谷拎出来说,可能没几个人会认识。如果说白龙江呢,相信知道的人会稍多,因为白龙江是孕育了嘉陵江的“英雄母亲”。而纳摩峡谷,则是英雄母亲的母亲。纳摩峡谷是淡定的,不需要这类的噱头吸引人,相反它始终保持低调:纳摩峡谷是郎木寺镇两座寺庙中僧侣的修行之地。
  峡谷入口开阔,高大的乔木分隔开绿的草场和白的僧房。那天是周末,僧侣们休息,因此很可惜我没看到想象中诵经声穿透白墙敲打鼓膜的肃穆场景,倒是年轻的僧侣们卷起僧袍,以最舒服的姿态坐在草甸上嘻哈的氛围让我觉得分外亲切。
  别看白龙江只是一汪细流,却是甘肃与四川的界河。我跳上这小溪流中央的大石头,静坐、发呆、冥想:白龙江把郎木寺一分为二,一半甘肃一半四川。郎木寺有两座寺庙,也一省一座。白龙江在分隔郎木寺的同时也顺便把我脑瓜切成两半,此时我东半球的思维在算计柴米油盐酱醋茶;西半球的脑袋却在幻想诗剑江湖琴棋画。
   一位外国老太太躺在溪流边的草地上不走,我以为她累了,想上去说“加油”。但她似乎就没有加油的意思,用手抚了下溪水后又指了指太阳,然后用毡帽盖住了脸呼呼大睡。但我们有这兴致却没有这工夫,因为我们给纳摩峡谷预留的时间只有一下午。我嘴上不承认,但心里开始羡慕,我只是在赶场,她这样才算是旅行。当晚回到青年旅社,和老板闲聊。老板感叹地说:在他店里有一位老外已住了一星期,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去和纳摩峡谷鬼混,看不同时节的峡谷风情。

辩经,一半忘我一半秀

  从纳摩峡谷走出,眼前豁然开朗,放眼远望,只见青草远上白云间,山顶如鹰展翅的格尔底寺以白云做背景,把“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派头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们心怀敬意,走向这寺庙,去探这寺的前世今生。
  辩经是藏传佛教最大的特色之一,讲究以理服人,玩的是逻辑,承认佛无处不在,但是佛法你得说出来,这与汉传佛教不同。讲“风动”、“幡动”、“心动”,玩拈花微笑、指月参禅,玄之又玄的汉传佛教,我虽然心有戚戚,但无奈看不出门道。因此当看到为了佛法可以用嘴皮子奚落,用眼神鄙视,用手脚推搡对手的藏传佛教辩经后,我就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那群为了佛法而和对方扛上的喇嘛是真性情,真可爱。
  有幸,我目睹了辩经全过程:撞钟声把僧侣们从四面八方召集到经堂,整个经堂一片嘈杂。当主持辩经的喇嘛出现后,经堂立马安静了许多,但是还有些小沙弥不安分,和旁边的小沙弥交头接耳,对观望他们的游客指指点点。当经过一段时间诵经后,喇嘛们涌出经堂在前面的空地上开始了圈地运动。接下来,热热闹闹的辩经开始。

天葬,生死接触零距离

  郎木寺有西藏唯一允许人参观的天葬台。要不是同行的MM一再坚持要去,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这样和死亡零距离。
  那是我们到郎木寺的第二天,一场大雨浇灭了我去红石岩看日出的热情,窝在青年旅社逗狗打发时间。同行的女驴声称打探到今天有天葬,于是我和另一男同学只有硬着头皮护驾。我们俩一人拿了一把旅社的巨型雨伞,但MM执意用她的迷你遮阳伞,我们明白她心中的小九九:这巨伞号称观天葬专用,据说上面已附了千百个留恋红尘的鬼魂。
  天葬台在安多达仓郎木寺后山山顶,安多达仓郎木寺是郎木寺地区两座寺庙中较大的一座。
  雨下得很大,没到寺门口,遮阳伞筑起的防线已崩溃。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和她换了伞,虽然她一百个不愿意,但是还是不得不和伞上附着的鬼魂亲密。
  很快,我全身就湿透。阴冷,这是我看天葬的第一感觉。我想象中的天葬台应该是阴森肃穆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没有哭丧的送葬人,没有超度亡灵的僧人,没有等着吃尸体的秃鹫,只有经幡随风而动,孤独的天葬师如劈柴般挥动砍刀。围观的游客并不多,极少有人仔细看,只有一个日本游客除外。难能可贵的是,他一边观摩天葬,一边示意新上来的游客不要拍照。
  天葬师肢解尸体时,我们被要求隔着几十米远观望。出乎意料,他在肢解完后竟然示意我们靠近看。于是我们排着队绕着天葬台走了一圈。我没仔细朝天葬台看,只听到耳边有人细语:这是脚,这是手,头呢……
  转完后,天葬师凑过来找我们借打火机。这时我们才明白为什么没有出现秃鹫啄肉的场景。原来,天葬师在肢解完尸体后要点燃火把,用黑烟吸引秃鹫前来。因为大雨,天葬师的打火机打不着火。很可惜,我们没有一个人带打火机,因此,今天始终没有秃鹫前来。藏民认为将死者的尸体喂秃鹫,秃鹫食后飞上天空,死者就能顺利升天。看来今天的死者的飞天过程是不顺利的。
  从天葬台下来,女驴强烈要求到寺庙里转经,以超度死者。虽然我并不信这个,但还是转动了经筒,这是对死者应有的尊重。
  在郎木寺,有很多驴友长期赖着不走:青年旅社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人,物以类聚,他开的旅社很自然就成了这个群体的梁山泊。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相约浪迹天涯的兄弟;对纳摩峡谷情有独钟的大胡子老外。还有睡在我上铺、已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不知道还要住多久的单身年轻女老师:她早出晚归,当我们去达仓郎木寺看天葬时,发现她正在帮喇嘛收门票。
  我想到了写那本书的年轻母亲,她说她在郎木寺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每天协助达仓郎木寺的喇嘛收门票。原以为这只是作者在瞎掰,没想到是真实的存在。看来,郎木寺没有歌舞也无楼外楼,却不妨碍曾经沧海的驴友们“只把杭州作汴州”。

——原文发表于2013.8.22.微卫星新浪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