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九)四逆散——痛经,闭经,崩漏,子宫下垂,妇人脏燥

 谷山居士 2022-05-06 发布于上海

181痛经——杨家林医案

陈某,32岁,干部,已婚。199965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2年,量多6个月。病史:13岁初潮,既往月经正常,无明显痛经史。3年前离异后心情抑郁,逐渐出现经前经行腹痛,持续3-4日,疼痛时轻时重,伴乳房胀痛,经前加重。近6个月出现月经量增多,曾间断服中药治疗。现行经第2日,量多,色暗红,夹块,感下腹胀痛明显,肛门坠痛不适,大便不畅,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滑。诊断:中医:痛经,月经过多;西医:痛经,月经量多。治法:疏肝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止痛。方药: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失笑散加减。柴胡、川楝子、蒲黄、五灵脂各10g,白芍、益母草各15g,枳壳、延胡索、香附、茜草各12g,乳香、没药各6g,甘草5g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服药7日后就诊,诉服药后经行腹痛较前减轻,经量有所减少,色红,无块,乳房胀痛减轻,舌脉同前。经净后妇检:外阴、阴道(一)、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偏大,质中,欠活动,附件(-),B超:子宫偏大。中药继服上方去制乳香、制没药,加鸡血藤18g,郁金12g,平时间断服药,经期连续服药46剂,用药3个月后经行腹痛消失,经量基本恢复正常。

原按:杨氏认为痛经其证虽有虚、实之分,但以实证为多,其发病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之疏泄失职,肝经瘀滞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故杨氏治疗痛经重在疏肝行气止痛,并随其气滞、血瘀的侧重加减用药。肝郁气滞者,治以疏肝行气止痛。方用四逆散加金铃子散、制香附、郁金、青藤香、广木香等。若偏热,症兼少腹胀痛、有灼热感、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酌加丹皮、赤芍、山栀子、黄柏;若偏寒,症兼少腹疼痛有冷感、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脉弦紧,酌加乌药、艾叶、小茴香、吴茱萸、桂枝等;肝郁血瘀者,治以疏肝行气止痛,佐以活血化瘀,方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益母草、鸡血藤、山楂或桃红四物汤;瘀阻痛甚,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摘自:魏绍斌,杨家林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4):5-6.《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182痛经烦燥——张树农医案

王某,23岁。主诉每月经前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纳呆欲呕;经将行时,则小腹痛剧,面唇脱色、经行不畅,色紫挟块。前医多以活血化瘀治之罔效。诊见舌紫暗,苔薄腻,脉沉弦。授以疏肝理脾,行气化瘀法。方用加味四逆散: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实9克,甘草3克,当归9克,香附9克,乌药9克,青皮6克,元胡12克,丹参15克,牛膝6克,桃仁6.

嘱于每月经前7日服用,服至行经,痛失经畅。

按:痛经临床以气滞血瘀为常见,另有寒凝湿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原因。前贤云:“调经肝为先,舒肝经自调。”故方中以四逆散为主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再辅以香附、乌药、青皮行气;当归、丹参、元胡、牛膝、桃仁化瘀,则气调血活、诸症若失。《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此是月经导致失藏,三焦火虚,气机升降不利而郁结,还是土郁而木贼。

183月经疹——王玉芝医案

刘某,37岁,1984919日诊,自诉198310月以来,每于经前3~5天及经期,即周身痒疹,色淡红,压之褪色,以胸腹部较多,伴乏力,咽干,心烦,大便干。曾服西药能缓解于一时,停药后经期前照发。刻下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辨证为肝郁血热,处方:柴胡、炒枳实、黄芩各9克,地骨皮12克,生白芍20克,生甘草6克。

4剂,疹点开始退去,痒减轻,继服6剂后疹点消失,心烦诸症亦除,嘱其以后3个月中,每于经前1周服药以阻断之。

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90,(11):511]

按语:本案为贼邪外袭,肝火内郁,仿仲景热入血室治法,调肝清心,祛风止痒而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月经疹,也挺怪的。本案应是有外感,营郁血热,则肝气不舒,郁其里气之变。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所以疹愈。

184闭经——王本立医案

袁某,17岁,未婚。经闭10月,多方治之无效,渐至四肢厥逆四体俱痛,手足心热,胸腹痛胀,口苦且渴,脉来沉细而数。诊为肝阳内郁、阴虚血热经闭。治宜疏肝理脾,养阴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各10g,枳实、元参、麦冬、阿胶、黄连、五味子各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2次,分早、晚2次服。连服6剂,经行而愈。

原按:王氏谓:女子二七经潮,月月信期,何以累月经年经闭不行?考诸原因,不外虚、实二端:虚者,或饮食失节、劳倦过度,伤脾而化源匮乏,或多产、半产而频繁失血;实者,或肝郁气滞而血痰不行,或寒湿凝滞而经闭,然亦有虚实夹杂者。医生读书信书不如无书。本例既有阳郁血热之实,又有阴亏血少之虚,故治疗上跳出一般套方的圈子,用《伤寒论》方加味而获效。摘自:王晓光,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25-326.《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论:四肢厥逆,还手足心热,貌似矛盾,实际这是典型的中虚之象,中气虚寒则四肢厥逆,不能升降,则手少阳陷于手心,足厥阴陷于足心。

185崩漏合宫瘤——李春华医案

患者,43岁,已婚。199799日住院。阴道流血70余日。月经15岁初潮,产后放环。自1993年起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每次约10日,未治。此次流血期间用过黄体酮23日,取环并2次清宫,静脉注射抗生素等,流血减少但未止,色鲜红夹瘀块,伴少腹隐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B超提示:子宫肌瘤。宫内物病理检查示:流血期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间质蜕膜样变。舌质红苔黄腻有裂纹,脉沉细。中医诊断:崩漏;瘢痕。首治以疏肝清热,凉血止血,方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味。处方:柴胡、枳壳各10g,蒲黄、五灵脂、益母草、续断各15g,旱莲草、仙鹤草、夏枯草、白茅根、黄芪、败酱草、乌贼骨、桑寄生、苎麻根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阴道流血止,继而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品,于前二方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化裁。处方:柴胡、枳壳各10g,蒲黄、五灵脂、桂枝、赤芍、牡丹皮、白芥子、昆布、海藻、三棱、莪术各15g,茯苓、黄芪各30g。服法同前,依月经周期反复调治3个月而愈。后经随访,月经恢复正常。

原按:李氏认为量多崩漏多因热、虚、瘀,而肝郁又贯穿始终。其主要病机是体内气机升降失调,拟定基本方。对于妇女因服用避孕药或放环后出现的阴道不规则流血这一现象,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冲任受损,继而采用调补肝肾法。方用四逆散加续断、桑寄生,流血过多加人参、黄芪、失笑散。方中不避人参与五灵脂相畏而合用之,乃人参得五灵脂补而不滞,五灵脂得人参则祛邪而不伤正,其益气摄血止崩效宏力强。摘自:闫继兰,李春华治疗崩漏特色.四川中医,19987):6-7.

186女子阴冷——刘渡舟医案

徐某,女,32岁。肝郁为病,胸胁胀满,善太息,呕吐酸苦,月经前后不定期,小腹疼痛。自患疾以来性欲冷淡,厌夫独宿,神情抑郁而默然。脉沉弦,舌苔白。大凡肝肾同源,其气相通,所以肝郁极易导致肾气亦郁。肾主二阴而司生殖,肾郁气结,则机能不用,故而春情泯灭,意志消沉。当用四逆散开郁舒肝,以开肾气之郁。

柴胡15克枳实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郁金10克菖蒲10

服药共约七八剂而愈。

论:胸胁胀满,善太息,此是胆经之证,小腹疼痛,此是肝贼脾象。沉弦者,土郁而木贼也。

187子宫脱垂——许润三医案

聂某,女,30岁。199014日初诊:主诉:小腹坠痛近2年。患者近2年感小腹发坠,尿频,过累后加重,素倦怠乏力,纳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怀孕1次,于1988年足月顺产一男婴,其婴初生体重2.7kg。近日妇科体检发现子宫脱垂、余未见异常。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子宫脱垂。中医诊断为阴挺。此属中气下陷,治宜益气升提,疏肝和胃。方药:四逆散加味。用药: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各10g,葛根、山药各20g,白术5g,茯苓15g,黄芪50g。连服42剂,诸症消失,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加减30剂后好转,子宫恢复正常。

原按:子宫脱垂的病机主要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肝主疏泄,其性调达。升则气机调畅,脾胃得助。该患者病证宜疏木扶土、升阳举陷,故用四逆散调达气机,疏肝和胃。黄芪、葛根益气升阳举陷,鼓舞胃气;柴胡、白芍、炙甘草疏肝和胃;山药、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诸药配伍,使肝气平和,脾胃和调,开降有司,中气充裕,升举有力,下垂之子宫自归其位。

妇女子宫下脱,甚则挺出阴户之外,导致会阴道壁膨出。前者为子宫脱垂,后者为阴道壁膨出,统称为阴挺,又称阴菌、阴脱。因多发生在产后,故又有“产肠不收”之称。摘自:邵象仪,许润三教授应用四逆散临证举隅.光明中医,19955):30.《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论:为什么会中气下陷,就是中焦火虚,不能升提,下焦火虚,而水木沉陷。三逆散,重建三焦。

188不孕不育——许润三医案

输卵管不通

赵某,女,32岁。初诊:主诉:婚后6年未再孕。患者于1980年结婚,19813月孕49天不完全流产,1982年孕50余天再次不完全流产。这2次流产后均行清宫术。素感下腹及腰痛,月经周期正常,量中,色正,有小血块无痛经,历次行经5天净。近3年未避孕未再孕,其爱人近期查精液常规正常。该患者测基础体温呈双相显示,1985年在协和医院做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近端梗阻24小时盆腔平片无造影剂。末次月经1986926日,纳可,寐安,既往体健,否认有肝病及结核病史,舌质稍暗、苔薄少津,脉沉细,妇科内诊:双侧附件处呈增厚,有轻度压痛。西医诊断:继发性不孕症、双侧输卵管阻塞、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为邪侵冲任,胞脉闭阻。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药用: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5g,甘草10g,蜈蚣5条,路路通10g,王不留行10g,石见穿10g,蒲公英10g,三七粉3g(分冲)。嘱服7剂。

1011日二诊:服上方后感小腹窜痛,肠鸣活跃,大便如常,舌偏红,脉细。证属胞脉受阻,肝肾耗损。治为理气通络,清热养阴。药用: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0g,甘草10g,生地10g,丹皮10g,川楝子10g,王不留行10g,穿山甲10g,蜈蚣5条,川断30g,桑寄生10g7剂。

1017日三诊:基础体温已抬高1周,带下增多,神疲乏力,纳可,二便如常,脉细,舌红苔少。再予补肾调冲,益气通络。药用: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5g,甘草10g,川断30g,桑寄生10g,路路通10g,王不留行10g,威灵仙10g,生牛膝10g,菖蒲10g,生黄芪30g。以清热疏络为主,佐以调补肝肾之剂,约60剂,经水过期未见,基础体温持续升高18天未降,略感双乳发胀,脉弦滑数,妊娠试验呈阳性,诊为早孕。遂改投益肾安胎之剂,以防再度流产。

原按:患者二度流产,冲任受损已不待言,且流产后均行清宫术,则重伤冲任。冲任感受外邪,湿热瘀滞于胞脉,引起慢性盆腔炎,导致输卵管不通,胞脉闭阻,遂致继发性不孕,其基础体温正常,提示卵窠功能正常。许老以大剂量的活血化瘀、理气清热通络之剂,药用柴胡、枳实、路路通、蜈蚣、王不留行、威灵仙等疏肝理气,为通络通管之要药;辅以赤芍、丹皮、生地消散胞脉瘀滞;蒲公英、三七粉、菖蒲清热疏滞,生芪健脾益气,以防用理气药过久,损伤正气。患者冲任受损,复用川断、寄生滋补肝肾,诸药相伍,适用于输卵管阻塞而又有热象的患者。本案药证相合,故治疗奏效。摘自:许润三,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不通验案3则,中级医刊,19858):52-53.《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论:脉弦滑数,是已孕之脉。

189妇人脏燥——张新渝医案

某女,48岁。素体虚弱,多愁善感。近一年来,精神忧郁寡欢,善悲易哭,心烦不宁,夜晚失眠多梦,白昼则神疲倦息。月经周期时前时后,有时两三月不至,经量时多时少,某西医院诊为更年期综合症,诊见证如上述,伴胸胁胀痛,胸闷,食少、脉细弦数,舌质红,苔薄黄。证属肝郁化火、阴血已伤之脏躁证。方用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加味:柴胡10克,白芍20克,枳实10克,小麦30克,大枣10克,百合20克,生地20克,焦栀15克,酸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香附15克,甘草5克。先后六诊,均于上方个别加减,共服18剂,诸症尽去。《当代医家论经方》

190妇人郁证——沈敏南医案

病人女,36岁。心境不悦,情志郁结,以致胸胁、少腹及阴户处胀闷疼痛,口苦异常,脉弦。病属郁症。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赤芍、白芍、制香附、路路通各10克、炙甘草6克。服7剂后,症状显著减轻,继服7剂,症状消失。《当代医家论经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