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海泛舟】俞思义︱逻辑一词的来历及含义

 陈晓春 2022-05-06

逻辑一词的来历及含义

文/俞思义

逻辑译自英语logic,最早源于希腊文λσγος(逻各斯)。

明朝末期,西方逻辑传入我国。李之藻1629年将《亚里斯多德辩证法概论》译成中文时,取名《名理探》;王国维翻译逻辑学为“辨学”;严复则将《逻辑学体系:归纳与演绎》译成《穆勒名学》。他虽然在书中提到音译词“逻辑”,但仍然意译为“名学”。而孙中山先生主张意译为“理则学”(至今台湾有人仍沿用这一术语)。日本曾将英语logic意译为“论理学”(不是伦理学),意思是“言论之理”。1937年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用过“论理”一词:“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这些意译词似乎总有些缺陷——不能完全概括逻辑学的全部内容及其作用。章士钊先生认为只有取音译“逻辑”为学科名称最合适,他还把自己的著作定名为《逻辑指要》,用逻辑一词的人越来越多。不过解放前以上几种名称同时并存,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才统一将“逻辑”作为学科名称。

逻辑一词在汉语中是多义词:1、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毛主席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是人民的逻辑”,再如“社会发展的逻辑”等都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2、思维规律。比如,我们写文章要合乎逻辑。3、这一含义又派生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七大基础科学:数学、逻辑、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核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这里的逻辑就是指逻辑学。我们说要学点语法、修辞、逻辑,就指学些逻辑学的一些知识。4、虽然与思维有关,但谈不上什么规律的某种非理性的主张,如强盗的逻辑、霸权主义的逻辑、无知者的逻辑等等(《现代汉语词典》应该增添这一义项)。

逻辑学的三个发源地及其发展

逻辑学有三个发源地:源于希腊亚里斯多德的逻辑。源于印度的因明。“明”音译自梵文,意思是“学问”。古印度有五明:声明(声韵学语言学)、工巧明(工艺学)、医卜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哲学)。

源于中国《墨子·墨经》,古称名学或辩学。《墨经》中谈到“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名是概念,辞乃判断,说即推理。《墨经》还谈到一些推理方法。公孙龙《白马篇》指出“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意思是“不同于”,而不能解释为“不是”。公孙龙的意思是“白马不同于马”,他正是指出种概念的“白马”不同于属概念的“马”。孔子说的“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实际上就是说:概念不明确,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我国古代名学家研究的成果很丰硕。有些命题至今仍然很有价值,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再如公孙龙《指物论》的“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思是: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指号(即符号),而符号却不同于所指的事物,与今天研究的符号学观点相同。例如革命工作者约定在窗台上摆一盆月季花,表示“平安无事”,如果没有这盆花则表示“危险”。这一盆月季花就是符号。任何事物都可能当作符号。但作为符号的月季花又不同平常意义上的月季花。可惜,董仲舒废除百家,而唯独尊孔。我国逻辑学不仅未能走向现代化,古名学的许多文章还需要深入研究。

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有一个很明显的核心,即三段论——演绎推理。后来弗朗西斯·培根发展了归纳逻辑。而穆勒将两者合并在一起,著有《逻辑学体系:归纳与演绎》,严复译作《穆勒名学》。现在我们教学的传统逻辑,大致传承了这本著作。传统逻辑曾被称为《形式逻辑》,而现代逻辑才真正形式化,因此现在又称传统逻辑为《普通逻辑》。

莱布尼兹曾设想将推理数学化,加上他发现并发展了二进位制的数学演算,为现代逻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847年英国的布尔建立了布尔代数,奠定了数理逻辑的基础。1884年德国弗雷格《数论的基础》引入量词符号,使得数理逻辑符号系统更加完备,从而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数理逻辑主要分支包括:逻辑演算(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模型轮、证明伦、递归论和公理化集合论。为了表示认知方面的概念,引入模态逻辑;为了刻划智能系统中的时间因素,提出了各种时序逻辑;为了描述各种不确定和不精确的概念,引进了模糊逻辑,并且将人工智、计算机引入现代逻辑。

逻辑学不是讲概念要明确吗,为什么又要模糊逻辑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比如什么是“青年”?按共青团入团年龄限制:14岁道28岁,似乎这年龄内就是青年。而日常未满18岁的都称作少年。比如少年管教所,都是管教18岁以下的罪犯。中学生往往被称为少男少女。而团中央领导层大都超过28岁,可是在老人口中,都说他们是小青年。在日常生活中,模糊有模糊的用处。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见面后会因为变化太大而一时认不出,可是再仔细一看,根据轮廓等模糊印象终于认出来了。如果用机器扫描,绝对会被认为是不同的两个人。再如,根据情报得知某一逃犯正混迹在某一俱乐部。于是给刑侦人员关于逃犯几个特征:大高个、深度近视、络腮胡子、下巴有一刀伤。刑侦人员根据这几个模糊的特征很快就能抓住逃犯。如果精确地说:身高1米8以上,近视1200度,络腮胡子密度多少,刀疤长几厘米。那么左测量又验证,也许逃犯早就跑掉了。模糊逻辑现在已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更离不开现代逻辑。

作者
简介

俞思义,1933年生,在中学教学语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学普通逻辑等21年。从南京晓庄学院退休。

我的昵称是集义所生。六岁时读私塾,先生为我起了“集生”为“字”。这个“字”源于《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气必须积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义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取得的。我用“集义所生”作为昵称,也是一种纪念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