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产融合视角下开鲁红干椒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马路驿站 2022-05-06 发布于广西

作者:陈林 董丽丽

摘 要:通辽市开鲁县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红干椒生产集散地,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标准高要求背景下,开鲁红干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推动开鲁红干椒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更大进步,更好适应红干椒市场的竞争环境,应以多维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开鲁红干椒产业迈向新篇章。

通辽市开鲁县位于内蒙古东部,经济上与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联系紧密,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要地,同时是联结内蒙古与东三省的主要通道。开鲁县发展辣椒产业具备多重优势,自然资源方面,开鲁县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西部,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无霜期148天,光照充足,自然环境适宜红辣椒生长。在种植历史和面积方面,开鲁县拥有长达60余年的红干椒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0万亩左右,遍布全县各村镇,是我国县域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2016年,开鲁县获得红干椒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第八批国家级红干椒农业标准示范区,此外“开鲁红干椒”还拥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国家生态原产地”、“红干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辽市公共区域品牌等多项认证。经过数十年发展,开鲁县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集散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红干椒之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也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要求。因此从三产融合的视角对开鲁红干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优势进行综合分析,在总结其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国内各辣椒产业聚集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产业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开鲁红干椒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基础扎实,产业融合已具备一定基础

开鲁县是新中国最早大规模种植红干椒的产地之一,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在种植面积上,开鲁红辣椒种植面积年均达60万亩,超过中国历史上四大辣椒产区“一泽三都”的总和。加工方面,在原料销售和初级加工基础上,逐渐向保健品、高端化妆品等产品方向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强。在流通建设方面,开鲁县规划建设了红干椒特色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该中心服务体系健全,囊括了收储、交易、物流、检测、金融、办公、餐饮等众多领域,为辣椒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条件。

(二)产业融合加强,推动三产效益显著提升

开鲁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红色文化和显著的产业优势,龙头企业在大力发展加工业的同时,依托资源创新推进“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将开鲁县优质的旅游资源与其进行充分结合,倡导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农耕文化建设中小学生农业科普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努力将开鲁县打造成周边城市短途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电子商务,在产业融合思路的引领下,开鲁红干椒产业的综合效益不断增强,椒农收益显著提升。

(三)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完善

企业、合作社和椒农三个经营主体之间建立起广泛的合作机制,椒农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合作社,合作社之间成立合作联合社,保底价收购和二次分红等机制成为保障椒农收益的重要方式。部分合作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企业,共同参与企业的加工和流通环节。部分企业、合作社与椒农签订长期订单,这不仅从长远保障了椒农的销售渠道和收益,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原料来源,实现了多赢局面。合作社和企业雇佣椒农提供生产性服务,增加了椒农的收入来源,增强了农民持续性增收的能力。

(四)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产业融合发展融入科技元素

开鲁县充分将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融入辣椒产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编制了A级绿色食品红干椒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建红干椒高产创业人才团队和抗病高产团队,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培育适宜地区种植的新品种达100余种,建立了红干椒可追溯机制,采取工厂化育秧。自主搭建了农业科技信息平台,近年来已经涌现出野农优品、东北红干椒专业网站等一系列电商平台。科技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和销售,最大程度地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为开鲁红干椒产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崭新动力。

二、开鲁红干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三产融合程度不够紧密

一是目前开鲁红干椒产业仍以原料输出为主,工业产品转化率低,依托红干椒产业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产值不明显,品牌营销能力差,产品销路仍局限在开鲁周边,资源和品质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二是商品化和品牌包装程度低。椒农和合作社主要以销售原料为主,大部分红干椒没有经过商品化处理;企业缺乏品牌包装特色,与市面上常见的辣椒产品包装大同小异。三是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深度有待加强。开鲁红干椒在高端工业产品的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在高端产业、特色产业和融合多样性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科技要素支撑能力不足

一是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种植技术方面,目前比较广泛使用膜下滴灌技术,但是由于地膜的品质较差,导致回收率低,污染严重。二是人才相对匮乏。目前主要依靠与外地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合作,本地区农业专家匮乏;缺乏销售人才,无法打开销售局面,不能与市面主流辣椒产品形成竞争态势。三是信息相对闭塞。农民缺乏现代市场观念,只能凭借历年的销售经验自行把握销售时机,因此经常会出现“贱卖”情况。

(三)现有品牌缺乏广泛影响力

一是开鲁红干椒现有品牌经营能力较差。开鲁红干椒具有“国家级绿色食品”等一系列认证和标识,但是优质的品牌没有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二是企业品牌效应不强,知名度不高。品牌的地区影响力有限,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在品牌经营方面意识不强,已拥有的品牌主要存在于低端市场,继续提升档次的意愿和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居民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对产业融合、产业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四)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有待加强

一是农民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低。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没有引入高效的股份合作制作为经营和发展模式。二是企业提升农户收益作用不明显。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龙头企业往往将核心业务放在加工和流通领域,原料的收购方面,通常采用订单合同模式,合作社和椒农无法参与到利润更高的收益环节。三是利益联结渠道狭窄。企业与农户除订单合作外,通常没有其他创新性利益联结机制。这些现实因素导致合作社及椒农在企业面前没有话语权,利益联结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五)品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品种杂、标准化程度低。杂而乱的种植情况,导致品质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形成集中统一的品种优势。二是地域因素限制导致辣椒品质有待提高,红色素高端应用领域缺乏竞争力,开鲁红干椒尚未找到提升红色素含量的科学办法。三是土地板结化和病虫害较严重。农民连年种植红干椒,导致土地板结化程度加剧,土地病虫害较明显,甚至出现有的农户由于未及时处理病虫害导致的绝收现象。

三、开鲁红干椒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以产业融合理念发展壮大红干椒产业

首先,完善产业链条,扩展销售渠道。红干椒企业应向产前、产后链条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将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提升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营销。其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定位。提高产品口感和食用效果,提升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可。改变产品包装设计,体现地区特色。明确产品定位,低中高各档次均应有相应代表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差异性需求。最后,打造复合型农业综合体。依托红干椒产业的多维优势,引导椒农与合作社发展庭院经济、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围绕红干椒产业建立生产、加工、研发、存储、金融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二)以现代化发展理念壮大红干椒产业

首先,提升生产技术。发展工厂化育苗,提升幼苗的抗灾害能力,降低土传病害对秧苗的伤害,提高出苗周期和成活率,减少联动温室的经济投入。推进土肥一体化灌溉与施肥技术,利用土壤传感器、气象站、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工具,采集作物生长数据,根据秧苗生长环境完成施肥和灌溉任务。发展膜下滴灌技术,提高残膜回收率。其次,扩大人才队伍。招录专门从事辣椒生产和技术研发的专业人才,在职级、待遇方面予以保障,为技术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真正做到“引进来、留得住、能共赢”。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合力攻关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研课题。再次,加强信息收集。与交易平台进行合作,重点分析市场需求,引导椒农与市场对接,树立现代化市场观念,对价格趋势进行监控。最后,强化金融支撑。政府要为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提供金融支持,鼓励椒农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种植的规模效应。

(三)以品牌建设理念促进红干椒产业发展

首先,提升开鲁红干椒作为区域公共品牌的全国知名度及影响力。利用现有国家绿色食品等标识,在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提升产品议价能力及经济效益。利用国内大型农贸展览会及农贸产品推介会,宣传开鲁红干椒品牌,扩大业内影响力。其次,提升县域内红干椒企业品牌的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龙头企业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宣传规格、扩大销售渠道等方面着力构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严控原料渠道、改善加工水平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地区品牌知名度。最后,引进国内知名红辣椒生产和加工企业。大力引进老干妈、苗姑娘、草原汇香、厨邦、海天等国内知名辣椒加工企业,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开鲁红干椒的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对提升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均有促进作用。

(四)以利益共同体理念做大红干椒产业

首先,加大对各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要从市场准入、金融帮扶和技术支撑等多维度对种植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其次,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企业与合作社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带动合作社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和经营水平。最后,探索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各经营主体间应在现有订单合作基础上探索更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互利共赢模式,通过完善股份合作、联合建厂等方式促进椒农和合作社在具备保低收益的同时获得企业分红收益。

(五)以科技强农理念推动红干椒产业发展

首先,解决开鲁红干椒在品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品牌标准化程度,形成集中统一的品种优势,引导椒农开展轮耕,种植肥地作物,针对性治理病虫害,以科技手段解决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坚持科技强农。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各领域,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重点发展智慧农业,加大对土壤的研究力度。最后,提升信息技术在红干椒产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使红干椒产业在种植、生产和销售各环节不断精细化管理,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利用现代物流发展电子商务,多渠道提升销售能力。

(六)以服务型政府理念发展红干椒产业

首先,提升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要协调各生产经营主体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需求,为创业和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升培训的精准度和实用性,将前沿的种植技术、适宜的辣椒品种、最新的市场动态、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时宣传给椒农和合作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后,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对红干椒产业的重视程度。制定红干椒发展政策,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合作社和椒农解决生产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政策问题。

作者:陈林 董丽丽 中共通辽市委党校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