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国产荧幕第一CP是谁? 我猜这题只有70、80后才答得出——戈玲和李东宝。 ![]()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某火腿肠广告,至今还有人记得广告词:
![]() 三十年前,雪片似的信寄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观众纷纷求问戈玲和李东宝最后到底有没有在一起。 那场面之壮观,谁都没料到。 三十年后,第一CP不再是重点。 反倒是这剧的新名号:第一预言家—— 《编辑部的故事》 1992-2022 三十周年 ![]() 《编辑部的故事》能成,更多是在编剧。 用黄海波的话讲,“它有吓死人的编剧团队。” 1991年,《渴望》大火,为了再续辉煌,王朔、马未都、苏雷、冯小刚等人被郑晓龙“押”在友谊宾馆攒稿子,准备写一出喜剧。 ![]() 编剧团里全是些臭贫穷逗的京派碎嘴,几人平时在酒桌上的调侃就有的乐,写一出喜剧完全不当回事。 他们拿自己酸臭文人的身份大侃特侃,间或穿插些时代特色,比如,“疯疯火火”的诗人潮,每晚必看的台湾电视剧,神乎其神气功大师…… ![]() ![]() ![]() 时不时旁征博引,冷不丁嬉笑怒骂。 这么一出雅而不俗的幽默剧,花了不过5天就出来了。 他们唤来好友来助演,濮存昕,郭冬临,英达,张国立,傅彪……一长串的客串明星,星光熠熠。 ![]() 局成了,祸也来了。 尺度之大,题材之新,让不少人反对。 “毒草”是给《编辑部的故事》戴上的一顶大帽子。 ![]() 好在一位老领导开放有远见,挺了这帮年轻人一把。 力排众议,撂下一句话:没事儿,出了问题我担着。 问题没出,反而作为国内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启蒙了之后所有的国产情景喜剧。 ![]() 时至今日,回望翻看,短短的25集,处处皆是精粹。 话里的犀利,依旧有力。 事里的暗讽,依旧可笑。 谁能想到,人的虚伪,事的腌臢,一部三十年前的《编辑部的故事》早就说尽了。 >>>>人事精 编辑部不大,只有六人。 老陈沉稳,老刘怯懦,牛大姐陈腐,余德利市侩,李东宝轻浮,戈玲傲慢。 都不甚完美,各有各的毛病。 ![]() 不过,编剧们的好恶是明显的。 老陈是淬炼过的圣人,戈玲和李东宝是随性的浪子。 要不就是对自己别人都严苛,要不就是对自己别人都散漫,这两类人即便有毛病,也还算真诚。 ![]() 老陈 ![]() 戈玲和李东宝 而余德利作为一个金钱至上的投机主义者,鸡贼也鸡贼的坦荡。 编剧们臊他,也多带着调侃和揶揄。 ![]() 余德利 唯独一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编剧们下了笔力地挖苦。 《歌星双双》一集,戈玲李东宝余德利外出,老陈便吩咐老刘牛大姐去打扫卫生。 ![]() 牛大姐眼一转,率先表态自己来干,话一出,老刘立马作势谦让。 ![]() 可互相让了让,便又都坐下推说自己手里有活。 ![]() 说话间,拿着自己当年的辛苦,开始指责年轻人在外偷懒:
两人越说越气,反倒聊上了。 老陈纳闷两人怎么稳如泰山,问了句:还没去啊? 老刘索性装傻到底:去哪儿啊? ![]() 看见没,先表态争先,再做事推让,后倚老卖老,终装傻充愣。 四步一气呵成,职场老手屹立不倒是有秘籍的。 ![]() 遇事了,逃避责任也是一把好手。 《侵权之争》一集,编辑部遭骗子坑了。 一帮人慌了神,老刘牛大姐上来就是口头禅,“我说什么来着,这事儿准有问题。” ![]() ![]() 心直口快的戈玲立马怼回去: “现在就想办法推卸责任实在让人寒心……这么点小事就不认同事,哼,要是在敌人的宪兵队里,老虎凳没上,辣椒水没灌,准都得叛变咯。” 一听这话,“道德卫兵”牛大姐立马反击: “戈玲,这可是两回事儿啊,对敌人和对自己同志可是两回事,那不能混为一谈,一个是横眉冷对,一个是俯首甘为。” ![]() 嘴上道理讲得欢,轮到问责全部瘫。 可要真论,一个个便宜没少占。 《甜蜜的腐蚀》一集,广告商送来了电冰箱作为试用品。 老刘嘴上说着不乐意,第二天,把自家冰箱停了,东西全部塞进了公家冰箱里。 连余德利都看不下去,“老刘啊,老谋深算就数你。” ![]() 不怕人精明,怕的是大道理满嘴,装老实。 披了个文化皮,便觉得独善其身,高人一等。 这职场事,也是世道事,多得是此般虚伪作呕之人。 《编辑部的故事》不明批,只暗讽,其毒辣不得不服。 ![]() >>>>话题猛 再看《编辑部的故事》,情节捧腹之余,多的是倒吸一口凉气的惊悚。 那些个故事,总觉得有几分熟悉。 《飞来的星星》说一颗星将要撞向地球。 谣言疯传,人心惶惶。 冯小刚饰演的盲流闯进编辑部,一番末世警言说得神乎其神——地球真的没救了! ![]() 问他哪里得的消息,人只道:“反正谁说得邪乎,我就听谁的。” 想到有些人四六不着,五谷不分,偏偏爱当意见领袖,说些煽动性言论。 你说,这人怎么这么熟悉? ![]() 《谁是谁非》说编辑部收到了两封控告家庭不幸的信。 一个说自己是当代秦香莲,一个说自己是悲惨妻管炎,实际是两口子各自诉苦。 戈玲李东宝不了解情况,看见丈夫抬了手便信以为真,放话要曝光他。 ![]() 报道一出,搅得一家人鸡飞狗跳。 想到有些媒体未经证实就发稿,不看现实,只要情绪,等反转砸脸,蔫了。 你说,这情节怎么这么熟悉? ![]() 还有,《人工智能人》说编辑部来了个“人工智能办事员”。 起初大家觉得新鲜,后来觉得另有蹊跷。 ![]() 为了检测蕾丝的属性,大家决定说说彼此的毛病来指出人的恶劣,验证蕾丝是人非机器人。 话匣子一开,反倒成了检举大会,大家纷纷举报:占小便宜、心眼小、低级趣味…… 当检举开了口子,各自攻讦便愈演愈烈,有时甚至罔顾事实,只为一泄私愤。 你说,这情况怎么这么熟悉? ![]() 《编辑部的故事》从不屑于把事情往狗血里撒,把故事往俗套里扯。 大多时候,编剧们说的都是小事。 可越是小事,越能看出其中玄妙与深意。 这事中人,人中情,越咂摸越能品出其中味道。 于是乎,看得出的人惊一身冷汗,瞧不出的人笑一番愚蠢。 ![]() >>>>态度正 有人指责《编辑部的故事》阴阳怪气。 说它话里话外全是夹枪带棒的讽刺。 尤其,以丑招摇,不知羞耻。 就像剧中流传最广的那句话说的,“翻身是让你自个儿站起来,不是让你骑在别人身上。” 《编辑部的故事》的关键从不在丑,是对待丑的姿态。 ![]() 《侵权之争》一集,编辑部几人贪便宜吃大亏,最后落个官司缠身。 主编老陈带头检讨,都是法律意识不足才惹了事,顺便还应允了他人提出的建议: 开一个新栏目“法治天地”,第一期就把编辑部的教训当反面案例,以此警戒读者。 戈玲有些担忧地问,这样一来,不让人笑话? 主编一句话给所有人吃了定心丸:要有敢于亮丑的决心。 ![]() 老陈作为整部剧唯一一个没毛病的善人。 显然,编剧是偏心的。 如此设置,编剧们大抵是有意为之。 老陈出场不多,但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正向引导。 喻示着他代表亘古不变的行为常识,他的存在就是标准的存在。 ![]() 虽然老陈守旧踏实,但依旧有着与时俱进的开放与包容。 《小保姆》一集,李东宝采访到了一位身世可怜的小保姆,想以她为封面。 牛大姐看了,立马投了反对票,个体不能代表整体,这样影响不好。 ![]() “影响不好”四个大字让年轻编辑们瞬间哑言。 最后,还是老陈点了头,他教导所有人,总体固然重要,个体也要重视。 ![]() 从始至终,《编辑部的故事》的态度都是敞亮的。 时时刻刻,《编辑部的故事》都有着自己的度量。 >>>>本故事纯属虚构 最开始决定拍电视喜剧的时候,郑晓龙他们是有些担心的。 没有前车之鉴,又是大胆之举。 谁敢? 再加上,喜剧,意味着立一个全民开涮的靶子。 这好话都爱听,坏话谁乐意? 既然如此,哥几个倒是够洒脱,决定以自己为调侃对象,意思是,我损我自个儿总可以了吧? ![]() 于是,剧中处处可见对知识分子的调侃。 ![]() ![]() 有时调侃多了,生怕变得刻薄。 辅以一些机灵话当笑料,倒也有趣。 ![]() 当然,大胆言也不是没有,听得懂最好,不明白也罢。 ![]() 这么细细品下来,《编辑部的故事》竟没一处闲笔,无一处空话。 密密匝匝的词里,谁的脾性,哪的问题,一目了然。 纵然隔了十年,三十年,五十年,都觉得新奇。 试问,如今哪一部剧还能做到如此? ![]() 当然了,他们笔下的故事和人物也不过是平日里的瞎侃出的笑话。 所以,一份“免责声明”他们早早就写在了前面。 以上种种,皆是虚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