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读(dongdu2019)——写深度的观点,品温度的故事,爱美好的人,读懂生活,洞见人生。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读”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正能量、有洞见的延伸阅读。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中讲: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有仁德之人,不应一时“盛衰”就改变自己的初衷和气节,而义气之辈,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生活状况,因为存亡之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内心。 说到底,仁者,讲究分寸,讲究傲骨,讲究义气,更讲究良心。 仁者,良心也,担当之精神也。 成为仁者的一大魅力在于,在于春秋《孔子家语·王言》里所言: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最具仁德之人,方能聚合天下最亲的人,如同天下最圣明的人,能推举天下最有才能的人。 做人,就该为了成为“仁德”之人而自觉、自律地审视自我,提升自己,创造自己。 
为仁德之人 做人,为什么要成为仁德之人? 清朝学者吴敬梓有言: “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管理人的最高境界,在于以仁义服人。 做人做事当中,表面看似靠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实际上最终靠的是一个人的做人水平。 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而做人,就应该先在人品上过关。 人品过关了,做事就顺了,做人也就成功了。 那么,何为人品过关? 即内心里始终保留一种“仁德”之人品,“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曾做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天,他率部下出外打猎,恰好遇到曾经与自己结仇的泰赤乌部的朱里耶人。 成吉思汗的部下见状,纷纷着急请求下令诛杀朱里耶人。 但是,看到朱里耶人惊慌失措的神情,哪怕一生杀人无数的成吉思汗也心软了,于是为他开解道: “他现在既然不与我为敌,那我还舍弃仁义杀他,这不是弃我于不仁不义之中吗?” 于是,朱里耶人便侥幸逃过了这一劫。 后来,成吉思汗从朱里耶人话里得知,他在泰赤乌部里时常遭遇到排挤和虐待,吃无粮食,住无帐篷。 于是,成吉思汗又邀请朱里耶人同自己一波人住帐篷,邀约第二天一起打猎,然后将打猎来的食物一分为二,着实感动到了朱里耶人。 再后来,朱里耶人将这件事向身边人宣扬,久而久之,成吉思汗的仁义和大度精神被人所信奉,越来越多的人都甘愿投靠他。 严复说过: “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 做人有三种境界,其一为锻炼好身体,增强个人体力,让自己可以在打磨事业里有强壮的体质做支撑。 其次是打磨个人的才识,尽可能地涉猎生活里的一些新知识,让自己变得聪明智慧。 而最高境界的第三层,就是一个人要想在未来成就一番伟业,真正成为一个被后世敬仰和尊敬的人,就要从德性上成为一个具备仁义之辈。 成为一个仁德之人,就是在为自己的生活、人生创造更大的满足感,以及幸福感。 
做仁德之事 一个人,要想成为仁德之人,首先就要笃定地做一些仁德之事。 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来都不能只靠嘴巴说说那么简单的。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具备仁德之品质的人,就要主动在生活当中自觉、自律地做好仁德之事。 卡耐基说: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绝不会简单地批评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相反,我们不能去责怪别人,而是要试着去了解他们,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 这会比批评更加有效,而且这样做还能产生同情、容忍以及仁慈,了解这一切,就会宽恕这一切。” 非常认可这段话,人在缺乏足够的仁德,以及所谓的包容心之前,就容易对诸多自己看不惯,也不了解的事情嗤之以鼻,甚至特别容易,也非常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评一切。 然后,事后估计自己也会感到后悔,于是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走向了越来越糟糕的处境。 甚至有的人一直都如此喜欢轻率且毛躁地下结论,不管活到多大的年纪,或是自己吃了多少的亏,终究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批评别人。 其实,随意地批评一个人,一件事,既是没有情商的做法,也是非常危险的。 首先,它在道义的角度上就是不仁义的,一方面在于它常常会伤害到一个人的自尊,另一方面就在于非常残忍地打击着他人的心灵。 而由批评引起的嫉恨,或是打击了他人的自信心之后,只会降低对方的情感和士气,甚至葬送了本该属于别人的美好一生。 反之,一个具备仁德之品质的人,非但不会傻到轻率地、愚蠢地批评他人,更不会带上指责和怨气来报复对方。 因为这样并不理性,也没有正向意义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做多了,自己的人生也就乱了,质量也低了。 老子在《道德经·智慧十四》中讲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高层次的仁德,提倡的是主动,最后达到了无所作为的境界,就是一开始自己主动做些仁德之事,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做仁德之事。 最后大家都可以在不受监督或是道德观察,凭借着良心就会自觉且本能地做仁德之事。 那么,这也就说明,仁德的境界已经达到了自然、本能的地步,看似无为,其实有为。 同样,实施义理之心的人,也可能会达到如此之境界。 所以,做事做人,首先要给自己植入一种仁德的思想,然后滋生仁德言行,最终实现仁德之风气。 如此,天下仁德,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幸福感。 
享仁德之福 老子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做人的最高境界便如一潭活水,滋润万物,不求回报,也不与万物相争,以善意善待万事万物。 这种与世无争的智慧和格局,让他们始终做得到待人真诚,真实善良,心胸沉静,深不可测,为人处事更是有条有理,抓住时机,实现共赢,赢得人心。 也如同墨子所言: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因此,做一个仁德之人,为人做事互敬互爱,强大了也不欺负弱小,人多不欺负人少,富足之后也不会欺侮贫困者。 如此种种,做仁德之事,享仁德之福。 于是,以仁德之气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从而收拢人心,也就能让他人称赞自己为“仁者”。 如此名誉,如此称赞,才不失为一种值得去过而又过得高贵的人生吧。 点个在看,一起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