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暮江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黄昏时分的江边。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在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的。 这首诗实际上写的是两个画面。一二句是红日西沉图,三四句是新月初升图。红日西沉图美艳绚丽,新月初升图静谧安详。两个画面看似不相干,实质相互呼应映衬,构成和谐唯美的整体氛围,给人清丽脱俗的美学享受。 首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写光。“残阳”照应诗题的“暮”,“水中”照应诗题中的“江”。一个“铺”字写出了残阳的状态,深秋的夕阳是无力且温柔的,不及日中时的热烈,远远与江面相接,如血残阳顺着江水从远处映将来。我曾在溆浦见过这样苍茫的日落,夕阳慢慢铺陈在静水流深的溆水中,耳边似乎听到三闾大夫嘶哑的声音。夕阳与江水都那样古朴苍凉,时光仿佛也如流水一样流转而来。我才想起,白居易的夕阳,也是李商隐的夕阳,是无限好但近黄昏的夕阳。 次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影。“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这里指碧绿色。半江红是残阳的浸染,半江瑟瑟则是山水的影子。天边明霞,水中的绿波与粼粼的光影,营造出一种极其明丽绚烂的场景。这种场景,在好莱坞的魔幻影片中出现过,在与有情人漫步时出现过,在眼中饱含爱意时出现过,在心中不惹尘埃时出现过。这是天人合一的美与和谐,是精神与物质高度契合的世界。 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写色。“可怜”是可爱。“九月初三”是初秋,“夜”是夜色,这是告诉读者已经从黄昏转到夜晚了。虽然时间流转,但空间未变。诗人在江边从黄昏一直待到夜晚,是看尽了残阳的散落,还是看不够江水的微波?还是那精神的愉悦一直延续,爱上了姗姗来迟的夜色? 末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写形。夕阳刚落下,地面尚热,露珠不可能形成。当诗人看到“露似真珠”时已是深夜了。露珠凝结,圆润泛着光泽,天上一弯新月,如弓翕张。与其说诗人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还不如说诗人俯仰天地的慧心。 诗人用了对比的写法,无论是“半江瑟瑟”与“半江红”的对比,还是“露似真珠”与 “月似弓”的对比,抑或是“半江瑟瑟半江红”与“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对比,都十分传神。对比只能映衬出其中一种美来,而我以为,与其割裂暮色与夜色,倒不如说这是一种统一的美。 诗人一直都在写景,在刻画美。这首诗也的确美到了极致。无论是夕阳照水的热烈美艳,还是新月凝珠的宁静祥和,仿佛是太极的阴阳两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滋生。暮色的热烈冷凝成夜色的清冷;夜色的清冷又映衬暮色的热烈。如果美有数值,那么这首诗“美值”不是二者的叠加,而是二者的乘积。如果美有温度,那么这首诗的“美度”不是二者的相对温度,而是阴阳和合混元归一的谐和。 我觉得,这首诗其实不是在写景,而是在抒情。全诗看不到一字抒情,但诗人那种对美与自然的接受和欣赏,在字里行间飘逸出来。此景可再得,其人岂可再得?纵其人再得,细微而博大的情感岂可再得?温暖而独特的人格岂可再得? 在历史与诗歌的长河中,也惟有那一道残阳,铺成半江瑟瑟半江红。 小贴士: 唐代新罗(鸡林) 商人来唐贸易时,尽力搜集购买白居易的诗,他们说,自己国家的宰相出百金换一篇白诗,其中伪托的,宰相也能分辨出来。元稹感慨:“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白居易的诗歌对于日本文学起了重要影响。自从白居易诗歌传入日本,日本平安时代的文人只要谈起汉诗便会说起《白氏长庆集》。甚至于,平安时代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近两千首汉诗,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就占到了五百首。日本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是日本最早开始模仿白诗排律的人,甚至醍醐天皇的第十六子兼明亲王也模仿《忆江南》,写了首《忆龟山》。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双壁《枕草子》和《源氏物语》,以及《平家物语》都受到了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如《源氏物语》的一百八十五处对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的引用中,有一百零六处白居易诗。白居易墓园旁边有两块日本人捐立石碑。其中一块碑立于1988年,落款为“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碑文用中文日文两种文字书写,内容为:“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 ![]()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