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保柱:独取寸口脉诊法合情不合理

 弘扬中医传承 2022-05-06 发布于江苏省

李保柱:独取寸口脉诊法合情不合理

中医脉诊是五诊……望闻问切算之一,而独取寸口脉诊法,只在手腕桡动脉分寸关尺三部以配合五脏六腑,不仅在内经和伤寒论中没有理论依据,而且此方法还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明确批判的,如“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此种脉法,不仅医圣反对,后世历代诸家也多对此有诟病,实属合情不合理。

李时珍云“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近代医家杨则民云“以脉测病以近悬揣,更分配脏腑于寸口三部而诊之,则妄甚矣”

吴草庐文集云“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经之一脉也”。

现代医家廖厚泽先生对此也明确反对“对于疑难大症,独取寸口就不能解决,试问寸口脉学家将盲肠痛误诊为一般腹痛,将结肠痛诊为子宫附件痛,将腹直肌痛猜为肝痛,将胰脏痛马马虎虎搞成胃口痛…等等,又试问独取寸口的脉学家,在应用寸口诊法上,凭良心问自己这样在手腕一根动脉上一搭,这在一次具体诊断中,其可靠性到底占多大比重?恐怕只是个相对斯须的过场而已”

古中医本来用的是遍诊脉法,特别是伤寒论,张仲景把遍诊脉法发挥到了极致,惜乎世人不晓其三阳三阴的实质和六经所对应的脉位,而致这一循经捉脉法渐渐失传,至今无人重视,更不用说临床应用了,岂不惜哉。

中医是五诊合参,才能定病位和病性,不能光靠一诊,故有舍证从脉,舍脉从证之说,过分强调一诊都不可取,有的人天生脉象沉伏不能断其寒,有的人天生脉象洪大不能断其热,须五诊合参方为全备,切记,方书多误人,有时候,有书还不如无书,望学者,三思而后行。

知常达变,太阳浮,少阳弦,阳明大,太阴濡,厥阴涩,少阴细。

公众号伤寒大数,想要学习伤寒大数的朋友可以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