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线教学:30分钟能干什么?

 我的教育人生 2022-05-06 发布于北京

在线教学:30分钟能干什么?

作者:李广生

线上教学重启,为了保护学生视力,对教学时长做出调整,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30分钟。“30分钟一晃就过。”“30分钟干不了什么。”减少了10分钟,很多教师不适应,加之线上教学带来的教学组织的不便,教师们普遍感觉,该讲的没讲呢、该说的没说呢、该练的没练呢,一节课就结束了,教学效果实在难以保证。

30分钟能干什么?这是当前线上教学面对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也许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教师提出“30分钟能干什么”这一问题时,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比如:我能教什么知识、我能讲什么内容、我能解决什么问题、我能完成什么任务,等等。对教师而言,“30分钟能干什么”实际上是——“我能干什么”。

为什么教师如此关注“我能干什么”,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我是课堂的中心,我之所教决定学生之所学。很明显,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教即是学,教主宰学。加之把教狭隘的理解为讲,于是形成一条教学的“潜规则”:讲了就等于教了,教了就等于学了。

在《教学设计原理》这部教学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中,加涅提出学习条件论。他说:教学必须考虑学习者之内和之外的一整套因素,这些因素统称为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心理状态、先前习得的性能、个别学习者的个人目标等;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学习的环境、该环境中的资源以及学习活动的管理等。他把学习过程解释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相互作用。

以加涅的观点来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但也是相互区别的,教不等于学,教只能依据学而不是主宰学。这就意味着对教师来说,思考“我能干什么”远不如设计“学生能干什么”更有价值,在“学生能干什么”的基础上,或是说围绕“学生能干什么”规划“我能干什么”。

今天下午观摩了一位小学语文教的网络课堂,然后和他商量怎么改造这节课,思路便是由“我能干什么”转向“学生能干什么”。

我们探讨的第一个话题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干什么?当然需要听,但听不是全部,更需要读,还有思考和表达——这是我们达成的共识。

紧接着我们探讨第二个话题:听什么、读什么、思考什么、表达什么?听教师的讲解能够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吗?当然不能。既然如此,听讲解则不如听范读,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在此基础上练习表达和交流。

最后探讨的话题是: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形成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活动一: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谈一谈,作家是如何让他们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的。通过简短的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并聚焦于学习目标。

活动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三个具体学习任务。提要求、做规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三:听朗诵,体会人物的形象并交流;

活动四: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塑造人物并交流;

活动五:教师总结。

线上教学,时间压缩了,但学生学的时间不能压缩,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证。这就要求教师更多的思考学生干什么、怎么干,而不能只想自己干什么、怎么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