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经》吗?管饱的那种!

 先秦考古杂谈 2022-05-06 发布于江苏省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总计三百零五篇,其中描写爱情的占有很大的篇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乎脍炙人口。

但是,本篇可不是说让诸位吃《诗经》的“狗粮”,而是真得有菜,还有果!

以往我们读《诗经》,关注的多是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爱情、艺术特色等等,今天我们俗一点,说说里面的蔬果。

中国的蔬果史,汉代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得益于张骞成功出使西域,自汉朝起,不断地有各类蔬果传入中国。换言之,先秦时期,古人餐桌上所食用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蔬菜,确切地说是各种野菜。这些野菜的名字就隐藏在《诗经》里。没错,《诗经》里除了风雅,还有各种野菜……果子……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

“荇菜”,今名“金莲儿”,生长于水中,花开叶盛时弥覆倾亩。茎与叶加米煮羹儿,就是一道江南名吃。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诗经·小雅·采薇》)。”

“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的嫩叶柄,也就是大野豌豆。关于薇有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互相推让王位,听闻姬昌敬养老人,于是决定去投奔了姬昌。不巧的是姬昌恰好在此时病逝了。刚刚继位的姬发不立刻安葬父亲,反而选择兴兵伐纣。伯夷和叔齐大骂姬发不孝不忠,后来,殷商灭亡,天下宗周,伯夷和叔齐深以为耻,义不食周粟,躲到山里采薇而食。不过,据传,后来一位妇人对二人说:你们决心不吃周的粮食,可是这薇菜不也是长在周朝的土地上吗?二人听后,决计饿死,临死前作《采薇歌》。但这段儿后续很可能只是后人臆想出来的。

李唐《采薇图》,宋

上面的人物正是伯夷、叔齐

除了采薇,《诗经》里还有“采采卷耳”、“采蘩”、“采苦”、“采葑”、“采菲”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比较常见的野菜,据统计,《诗经》里提到的一百三十二种植物里有二十余种被当作蔬菜食用。《诗经·豳风·七月》里所提到的最为丰富,可谓是群蔬荟萃。里面提到的“葵”,曾经是古人餐桌上最重要的菜,没有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里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葵,名字并不陌生,但或许会有人误以为“葵”是向日葵,实际上指的是如今的冬葵。葵的口感并不好,有点拉舌头,黏糊糊的有点像鼻涕,但直到元代白菜成为“百菜之主”之前,葵一直在古人餐桌上独领风骚了。因此古代有不少吟咏葵菜的辞赋,最有名的当属曹操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1930年在内蒙古居延地区的城障、烽燧、关塞遗址发掘出的一万余枚汉简,简称居延汉简,其中就有记录某亭共种十二畦菜,其中七畦种葵,另外五畦种葱和韭。葵、葱、韭、藿、薤、曾经一度这是古人餐桌上最重要的“五菜”。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诗经·豳风·七月》)”。

如今,很多人讨厌韭菜的味道,但韭在先秦时期曾是上得庙堂的大雅之菜。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生长力旺盛,这或许是它受到古人喜爱的原因之一。毕竟,即便漫山遍野都是野菜,也并非取之不尽。

“五菜”中的“薤”是一种卵蒜,在外观上来看,和葱、韭菜很像,口味也相似。而“藿”指豆叶,食性倒是与葵有些相像。这五种菜无一例外地都曾出现在《诗经》中。

或许会有人问,古人为何喜欢吃野菜,为什么不吃点“正经菜”?这可不是因为古人喜欢“野味”,而是那时还没有菜园子,日常所食的就是这些山野田池间随处可见的野菜。

《左传·隐公三年》称“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这几种不过是些浮萍、水草及白蒿之类植物,称作是野菜尚有些勉强,却是当时珍贵的宴飨食物。

《诗经》里不单有古人喜爱的五菜,还有“五果”,即桃、李、杏、枣、栗。桃应是先秦时期最常见的水果,也是比较平民的水果,所以,才会有鲁哀公赠孔子黍与桃的笑谈。

“投我以桃,抱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诗经·召南·何彼秾矣》)”。

除此之外,《诗经》里传唱过的水果还有木瓜、甘棠、野葡萄、梅子、猕猴桃、桑葚等,但总体来说,种类并不算多。与能交赋税的粮食、能果腹的蔬菜相比,水果只有一季,且不好长期储存,因此并没有很受重视。就拿猕猴桃来说,古人基本不吃它,只是把它当作观赏性植物种在庭院里。

韩祐《螽斯绵瓞图》

“不读《诗》,无以言”。自先秦以来,《诗》的地位越来越高,尤其是到了崇古的宋代。在宋朝人看来,绘制《诗经》名物,亦可浓缩诗旨,承载《诗》教。加上赵宋皇帝对精妙写生之风的青睐,宋代祥瑞题材的盛行,有寓意的蔬果也成为了表达吉祥好意的载体。宋朝出现了许多相关题材的绘画,蔬果题材或与花卉、草虫等题材交相成画,或独立为图,韩祐的《螽斯绵瓞图》是其中的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