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是宋朝的一项国策。 宋朝皇帝认为武将有兵权,对皇位的威胁很大,文官没有兵权,对皇位的威胁较小,因此,皇帝为了自己一己之私,规定重文轻武,提高文官的地位,打压武将的地位。 结果是,皇位稳固了,宋朝没有变成“六代”,但国家实力却变弱了,无法抵御外族的入侵。宋朝皇帝应该对宋朝无法抵挡辽、西夏和金的入侵负首要责任。 以上是 以前我也是这么理解的,后来发现这种理解只说了表象,没有说本质,甚至是用现象掩盖了本质。 那么,本质是什么呢? 大家注意,重文轻武的政策,涉及到三种人,分别是皇帝、文官、武将。皇帝提高了文官的地位,降低了武将的地位。皇帝一言九鼎,文官什么也没做,地位就提高了,提高到什么程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等于是与皇帝共享权力。 武官什么也没做,地位就降低了,武官见到文官还要下跪,文官动辄可以弹劾武官。宋朝规定不杀士大夫,对武官说杀就杀。赫赫战功、位高权重的武官狄青和岳飞都不得善终。 这里面表现得最有意思的是文官。大家都知道,历史是文官记录的,在文官记录的历史中,文官无缘无故地位就极大提高,全是自私自利的皇帝所为。武将被打压与我无关。 很显然,这里面掩饰了一些真相。 最可能的真相应该是,文官们向皇帝献计,说武官的坏话,向皇帝提建议:陛下,如果您想皇位永固的话,最好采用我的办法,重文轻武。然后,用三寸不烂之舌,详细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皇帝被说服了,采纳了这种政策。 退一步来讲,即使是皇帝自己想出来,并下圣旨的, 为什么呢? 你想啊。一个政策,一经颁布,立马就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这说明这种政策完全符合统治集团(文官集团)的利益。 假如圣旨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在执行中肯定会遇到天大的阻力。比如,宋神宗完全支持王安石变法,但王安石的命令根本得不到大部分高官的理解和支持。因为王安石要求丈量土地,按土地征税。这也是皇帝的意思,但文官们死活不执行,造成王安石变法半途而废。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它绝不只是重视文官,轻视武官,而是一种利益分配政策。 在这种政策下,宋朝没有像其他朝代刚建立时那样,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把一定的田地分给无地农民,而是承认了文官集团背后的大地主们的既得利益,文官集团占据高官厚禄,在地方上变本加厉地侵占土地。 因此,其他朝代都是到了王朝的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才变得比较严重,北宋在刚建立的时候,土地兼并已经比较严重了。 文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皇帝给予文官集团特权,换取文官对皇帝的支持。重文轻武,就是皇帝只和文官集团合作,给文官最大的利益,压缩武官和老百姓的利益。因为武官大部分不识字,文化水平低,出身底层平民,靠在战场上拼杀,获得军功才步步高升。打压武官实际上也封闭了底层百姓的一条重要出路。造成阶层固化。 有人说,穷人可以通过参加科举实现阶层跃升啊。 在古代,穷人,尤其是广大底层穷人,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机会读书,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弟才有机会读书识字,参加科举。底层穷人想和富人、地主在读书方面做竞争,基本没有可能胜出。但是,参军是穷人出头的一条重要出路。毕竟富家子弟一般不愿意去当一个大头兵,到战场上拼杀。立了重大军功,一样可以飞黄腾达,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文官集团就是看准了这一点,说服皇帝出一个重文 总结: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不简单,教科书的解释掩饰了本质。重文轻武政策不只是 这造成北宋开国不久就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阶层固化的情况,流民遍地,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成了毫无战斗力的废物,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自作聪明的宋朝文武大臣都被抓到黑龙江反省去了。 一家之言。关注呼延犇,大家也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