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盗墓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断被搬上荧屏。 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不过对于搬上屏幕的影视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无法找寻到看书的那种惊心动魄。 不知道您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对于这两部作品,我已经忘了究竟看了多少遍原著,现在如果有时间依然还会重新拿起书来品读,可谓是百看不厌,但是对于改编的影视剧,却没有什么留恋的,究其根本是因为看书觉得故事真,而搬上荧幕就觉得太假。
看过这两部书的小伙伴,想必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我更喜欢《鬼吹灯》,其中所塑造的昆仑山,更是让人有着亲自去看一番的冲动。 不过真正敢去昆仑山的人很少,因为那地方当真是太过神秘和危险了,当然昆仑山之所以会如此,并不是现在人刻意塑造的,而是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便已经如此了。 甚至古代人都知道昆仑山的传说,却又根本不清楚究竟它究竟在哪,就连写下“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李白,也不见得就去过那里。
近年来,昆仑山等地的战略位置也愈发凸显,常年都有重兵把守,那么山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们一起来看。 昆仑山的神话传说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有很多不知名的生物,那么这些生物究竟存在过吗?现在是丝毫见不到它们的足迹,但是以前有没有,那就说不好了,我们来看看《山海经》和《淮南子》中是如何记载昆仑山以及昆仑上的生物的。
这是对昆仑山的地形地貌的描述,虽然和现在有些差别,但也极为贴切,让人不禁怀疑,留下这些著作的古人,难道真的去过当时被称之为禁地的昆仑山? 这个问题,没人知道答案。 根据这些古籍的记载,昆仑山上还有大稻子,至于多大,大约有四五丈粗,并且上面还长有了很多高大无比的奇树,树上还生活着凤凰和鸾鸟,树下还生活着腹蛇、六首蛟等等生物。 说到这,或许您也看出来了盗墓类型的小说,其中塑造的生物,也是在这些古籍中找寻到的灵感,才能把这些或许并不存在的生物塑造的活灵活现。 昆仑山的神秘色彩昆仑山神秘,自古以来就一直流传着,而它的神秘色彩,也出现在了很多典籍中,当地的人们更是将昆仑山称为禁地,敢去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在当地人还将昆仑山上的一处谷地称之为“地狱之门”。 这处谷地牧草繁茂,是牛羊的天堂,但是当地的牧人在牛羊没有食物的时候,宁愿让牛羊饿死,也不会进入到那个谷地中让牛羊好好吃一顿,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只要去了那里,就几乎不能活着走出来。 当然,这点并不是夸张,而是有确切地记载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青海省拉尔牧场,有一群马实在太饿了,看着深谷中肥美的牧草便不顾一切进去了,在当地,马就是牧民生活的根本,这群马的主人见到马进去了谷地,心中不甘心,就不顾劝阻进入了地狱之门。 几天之后,马群却突然出现了,但是牧民没了踪迹,后来他的尸体出现在了周边的一座小山上,衣服破碎,嘴巴大张,眼中充满了恐惧,手中依然牢牢地握着猎枪,可是却一枪未开,更让人奇怪的是,他身上没有任何伤痕。 这次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对于地狱之门的恐惧则又加深了几分,而当时正在那附近工作的地质队,也遭遇了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当时正值酷夏,而谷地附近却下起了暴风雪,根据当时地质队的炊事员回忆,当时他只是听到了一声雷响,便两眼发黑失去了意识。 怪事地地有,昆仑山附近特别多,再加上上古神话传说赋予的神秘性,我们印象中的昆仑山其实已经不是一般的山了。 昆仑山的战略地位昆仑山既然被誉为龙脉之祖,又有着神秘的传奇色彩,再加上各种文学作品的刻画宣传,这座山被赋予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它本身的神秘,而在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大自然只有敬畏之情的古代,这种意义更是强烈。 不过随着近年来,我们对于昆仑山的探索,这地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究其根本是因为磁场,由科学家对此地的勘探表明,这地区的磁场十分强,并且范围也非常广。 在电磁场效应的作用下,云彩中的电荷会产生放电行为,继而将此地变成了多雷区,再加上地壳依然在不断运动,两大板块还在向里挤压,所以导致了该地异常现象的频发。 昆仑山脉海拔如此之高,为何还会常年重兵把守呢,这是因为此地独特的战略地位,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说,昆仑山脉的咽喉昆仑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黄少卿以此为据点,宋代侬智高反宋也是据守此关,明代”八寨“反明也是在此地固守。 而现在此地的位置依然重要,再加上需要让部队保持在高海拔上依然有战斗力,所以昆仑山脉上常年都有士兵。 由此可见,被誉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常年重兵把守,山中并没有隐藏什么秘密,小说中出现的各种生物和价值连城的文物也是不存在的。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资料:《山海经》、《史记》、《淮南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