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走路方式可以有效减缓衰老,有望延长20年预期寿命

 龙岩老章1 2022-05-07 发布于福建省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确,相比于其他相对专业的运动,走路是一种非常友好的锻炼方式,即使没有什么门槛,也不容易出现损伤。

那么,以何种方式走路可以更好地锻炼身体呢?

文章图片1

近日,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40多万名英国成年人的遗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成年人的步行速度与细胞端粒长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步行速度更快的人,细胞端粒长度就更长。同时,研究人员估计,如果人类一生中坚持快步行走,那么其生物学年龄将有望延长近20年。

众所周知,端粒是人类细胞染色体末端的“帽子”,由重复的非编码 DNA 序列组成,保护人类染色体免受损伤。这就好比我们鞋带末端的帽子,一旦丢失,鞋带就会散开。然而,每次细胞分裂时,我们的端粒都会变短——直到细胞不能再分裂,这被称为“复制性衰老”。

尽管端粒长度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但大量证据表明端粒长度缩短的积累会导致一系列衰老相关症状,例如虚弱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因此,在生物学专家眼中,比起我们的实际年龄,端粒长度可以有效预测我们的生物学年龄,可以更好地反映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文章图片2

此前,大量的研究早已证实,经常步行对人类的身体、心理、社会和健康具有颇多的益处。毕竟,虽然走路看似是一项简单的运动,但实际上依旧会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运动控制、肌肉骨骼健康、心肺健康和肺活量、习惯性活动水平、认知、动机、以及心理健康等。不过,对于具体的步行速度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具体关联,尚缺乏高质量的科学证据。

Paddy Dempsey 博士是莱斯特大学和 NIHR 莱斯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步行速度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联,Paddy Dempsey 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英国生物银行405981例参与者的基因数据,以及相应由可穿戴设备检测的日常运动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发现,日常习惯性活动强度更高,即步行速度更快的人,往往端粒长度更长,反之亦然。这意味着,习惯性步行速度较慢的人,端粒长度往往较短,因此具有更高的慢性病或其他老龄化疾病风险,同时增加活动强度或可在优化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图片3

例如,此前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发现,每天快走 10 分分钟就可以有效延长预期寿命,而且与慢步行者相比,快步行者的预期寿命要长 20 年。

对于这一研究结果,莱斯特大学和 NIHR 莱斯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虽然我们之前已经证明步行速度是健康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测指标,但我们还不能证实采用快步行速度实际上会带来更好的健康。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人们基因图谱中包含的信息,根据端粒长度测量证实,更快的步行速度确实可能导致更年轻的生物学年龄。”

总的来说,步行虽然是一种简单的运动方式,但是同样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步行速度可以很好地反应人类的生物学年龄,步行越快的人往往生物学年龄更年轻,一系列慢性疾病以及老龄化疾病风险也越低。因此,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未来生活中,可尝试适当增加步行速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