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1851 此生彼生,又回此生

 读书当玩 2022-05-07 发布于湖南省

今天,是我65岁的生日。

顺口想说的话,此生彼生,又回此生。

昨天去游泳,公共汽车上刷卡,没有听到“老年卡”的声音。

其实,自从一个月前,上公共汽车,就没有了“老年卡”,既刺耳,又宣言一样响彻汽车的声音了。

别小看这一声的消除,应该肯定,这是社会的进步,至少广州走在了前面。

我的此生,65岁,在广州见证,没有“老年卡”这一声响的社会进步!

已经七八天,没有坐电脑前码字了。这是几十年,很少很少的事情。

我是个非常随性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就不去干。

不是没有东东写,就是不想码字。也许,是65岁的生日来了,内心有种幸福感,相对于在这个年岁前,离开了我们的朋友!

我的此生,65岁,平安抵达。见证了65岁的和平美好的日子!

不想码字,那就是不想码。

每每想起那些离开的同事与朋友,觉得码字这样的事,十分的没有意义。

好多的字,还有好多的话,对于这个世界,真真切切是废话。

我的65岁,见证真真假假开心与不开心的码字的随性!

我的65岁,时常的会想起一些人与一些的事。比如:

一位要好的同学与同事,一场足球赛的一个兴奋,脑出血,住进重症监护室后,再也没有出来……

还有一位过去的同事,一直没有音讯。待到听到音讯,说得了癌症,已经离世了。

大约五年前,一位得了重症的同事,春节前发给我信息:“花开花落……

我知道这是她最后的告别。她自己知道将不久于人世。

后来,她离开了。我与其他同事专程去送她一程。

曾经那么要强的人,从“花开花落……”,到离开这个世界,让人深刻地理解佛家的“须臾之间”。

于这个世界,一个人的生死,太渺小得微不足道!

65岁的时候,让人无意想到曾经的一件事。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

那年,陪着报社的朋友去凤凰。特地去看了沈从文的墓地。

墓地上有块五彩石。上面写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背面是张允和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兹亦让,赤子其人。”每句的最后一字,是“从文让人”。旁边还有一块大青石。上面镌刻黄永玉先生的名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站在沱沱河边,听着青草的悉悉声与河水哗哗流淌。

眼前幻化出沈从文先生的好些作品与他的故事。

即时即景,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包括墓地上五彩石上的墓志铭与黄永玉的名言。

这人啊,就像沈从文这样的大家,从这里出发,其中不管多么的波澜壮阔与悲欢离合,最后又回到这里。

人的一生,退一步看,就是这个匆匆的给自己划上一个句号!

这一圈的大小,线条上承载了怎样的故事,后人将记住什么,已经都不那么重要了。

生于斯,最后回到原点,重新聆听沱沱河水的声音。

这便是生命意义底色上的全部意义。

难怪人说,人的最大最终修行的目的,就是离开执着的目的,抵达没有目的!

曾仕强说,不要读近百年人写的历史书,偏见太重!

他还说,好多的书,还不如我,去读它干什么!

回头看人生,还真的就是那么一回事!

人生的修行,可以说是由此生向彼生学习与过渡的一生,譬如学习那些历史上流芳百世的人。

最后呢?修回本心,才是真正的得道人生!

什么是本心呢?

我想到一位同事,同我说他亲历的奶奶的故事。

他说,他的奶奶,突然一天把一大家子人叫了过来。

对着一大家子人,说了一些话,然后沐浴更衣。

他强调,奶奶穿的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寿衣与寿鞋。

然后自己往已经摆放好的寿木中一躺,安祥地闭上眼睛,就架鹤西去!

这平平常常的一个老太太,这一辈子大概见也不太多,懂得不太多。不知什么这个那个哲学与道理。顶多信点佛。

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修,只一个行善,了此一生。

这大概就是一辈子修行得好,修了个本心吧?

这个五一节,回家看刚刚出院的老娘。

期间,两个朋友的母亲去世了。一个97岁,一个98岁。

我把这两位高寿的老人,与上面的老人联系起来,大概也是一辈子修了个本心人。

这人啊,走一大圈也好,一小圈也好,一个闪亮的圈也好,一个不为人知的圈也好,都不过是一个圈圈。

别样的走了出去,走不回来,是个悲剧。

走了出去,最后走回自己。至少,回归本心!

202257日星期六上午10点    广州海珠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