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饮乳食肉,缺少蔬菜,不仅不易消化,且易积热;而茶之功用,能释滞消壅,泣喉止渴。所以西北少数民族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达到没有茶就无以为生活的地步,有“倚中国茶为命”之说。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采取利用“茶马交易”的方式与西北民族联系。随着茶马交易的兴盛,勤劳的各族人民,从西南边陲到遥远的西北,赶着马,开拓了漫长、崎岖、艰险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运送茶叶的马帮之路。 茶马古道是用马帮将普洱茶运送到康藏地区的道路。茶叶传入吐蕃的时间,至迟在公元8世纪初。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藏文《汉藏史集》的第十三章题为“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记述了公元679~704年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茶叶和碗传入西藏的情况。 由于普洱茶外形紧结,内质细嫩,味纯回甘,香高耐泡,非常适合藏胞口味,藏胞长期饮用,形成对普洱茶的偏爱。因此有“藏人非车佛茶不过瘾”之说。“车”是车里(景洪)、“佛”是佛海(勐海),“车佛茶”就是普洱茶。英国印度总督海士廷格派间谍入藏活动,就曾运锡兰茶到西藏,企图取代普洱茶。因不合口味,藏胞拒绝购买。1904年英国派兵侵入西藏,同时运入印度茶强迫藏民饮用,也遭到拒绝。为适合藏民口味,就盗窃普洱茶茶种在大吉岭种植,并在西里古里(Siliguri)秘密仿制佛海紧茶,无耻伪造佛海茶商标,运至葛伦堡混销,但外表相似本质不同,藏胞还是没有受骗。 运送茶叶到西藏的马帮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大约3100多公里。另一条就是从普洱茶原产地六大茶山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察隅或昌都、罗隆、工布江达,到拉萨,全长约3800多公里。 20世纪20年代,丽江纳西族商人杨守其先生,开创了一条运送普洱茶至西藏的新道路。杨守其先生的岳祖父是云南省腾冲县人,对缅甸的情况十分熟悉。他带领杨守其从印度经过缅甸进入腾冲。杨守其到双江县的勐库乡创办茶厂,制造适合西藏人口味的“原山沱茶”。他把“原山沱茶”从双江勐库运到腾冲,从腾冲到缅甸的密支那、八莫、曼德勒。在曼德勒装上火车运至仰光港口上轮船,运至印度加尔各答,从加尔各答再上火车运到西里古里,再用缆车运至葛伦堡。葛伦堡是云南普洱茶的交货地点。西藏的马帮到葛伦堡来接货。由葛伦堡进入锡金,往北到甘托克,翻过回惹嘎拉山口进入西藏的亚东关口,经帕里、江孜最后到达拉萨。这条路,被称之为“新茶路”。后来,缅甸的汽车路修筑到景栋,于是用马帮约6日程将茶叶从西双版纳的勐海运至景栋,从景栋用汽车2日程运至海河,又装上火车用3日程运至仰光,再装上轮船3日程运至印度加尔各答,再用火车2日程运至西里古里,又用缆车1日程运至葛伦堡,再用马帮18日程到拉萨。从勐海到拉萨全长约7642华里。比传统的马帮路6705华里增加了937华里,但是其中有6257华里是利用现代的交通工具,费时仅11日。全程历时35日。而传统的马帮路从勐海县到拉萨,100日左右的时间。这样,新茶路就减少人马60多天的艰苦跋涉。传统的茶马古道沿途皆崇山峻岭,夏天苦雨,冬季大雪,道路十分艰险。到了冬季,西藏的道路基本不能通行。这条“普洱茶新路”由于可资汽车、火车、轮船,运输时间缩短而成本降低。成本降低,使普洱茶在西藏的竞争力加强,扩大了销路,推动了生产。 今天我们在宣传茶马古道的时候,不应该忘记爱国商人杨守其先生开创的普洱茶新路。这是普洱茶用现代运输工具进入西藏的开端。普洱茶新路对于加强祖国与西藏的联系有极其重大的作用。这条路对于云南省建设国际大通道,开拓海外贸易不无启发意义。 ![]() ![]() ![]() 林超民,云南大学教授,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云南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长、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专家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11年获红云教育功勋奖,2014年获云南省政府2013年度云南诤言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