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室腔影像解剖

 昵称74274318 2022-05-07 发布于浙江省


鼓室腔影像解剖


鼓室腔位于中耳的中心部位,是埋藏在颞骨内的含气腔室,其内容纳听小骨链。鼓室腔的壁分为五个部分:顶壁、底壁、前壁、后壁、内壁、外壁。

一、鼓室腔(tympanic cavity)
a.形态和大小:鼓室腔在冠状面和横断面图像上均呈不规则的双凹透镜状,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约为12.62mm和15.24mm,内外径较短,在鼓膜脐部最小仅为2mm左右。鼓室容积仅为1~2mL。
b.分部:鼓室腔分为鼓室和上鼓室2部分,鼓室大致与鼓膜的位置持平,占整个鼓室腔高度的2/3左右;上鼓室大致在鼓膜上缘以上,又称上鼓室隐窝,约占鼓室腔的上1/3左右。
二、鼓室腔的壁
a.顶壁:亦称天盖(baldaquin),为薄层的密质骨板,一般厚度约为0.5~1.4mm,厚者可达2~3m,严密分隔鼓室与中颅窝。顶壁向后延续移行为乳突窦顶壁。偶有顶壁骨板发育不全时可由结缔组织代之,另外顶壁与颞鳞之间的岩鳞裂在小儿颅骨未骨化时裂隙较大,中耳炎可经此自鼓室蔓延至颅内。
b.底壁:又称颈静脉壁(jugular wall),较薄时与下方的颈静脉球仅隔一层纸样骨板。甚至在少数个体中仅有1层纤维结缔组织或黏膜,当颈静脉球疝入鼓室腔内时,透过鼓膜可窥见鼓室内蓝色的颈静脉球,称蓝色鼓膜(blue drum)。偶尔颈静脉球明显上突形成颈静脉球高位。CT/MRI检查时应仔细观察和报告,避免中耳手术时伤及颈内静脉。
c.前壁:也称颈动脉壁(carotid wall),前壁上半部为肌咽鼓管开口,此开口分为上部的鼓膜张肌半管和下部的咽鼓管半管,两者之间有不完全的骨隔为匙突。后者也成为寻找面神经的重要标志。前壁的下半部为颈动脉管后壁。咽鼓管为咽部炎症扩散至中耳的重要途径。
d.后壁也称乳突壁有一口、一凸和两个窝。“一口”即最上方直径约为5mm的乳突窦入口。“一凸”为外半规管凸(prominence of lateral semicircular canal),为乳突窦入口内缘的半圆形隆起,“两个窝”即砧骨窝(incudal fossa)和隐窝,前者在乳突窦入口的下方,容纳砧骨短突,因此窝恰位于面神经管水平段与垂直段拐角的外侧,故成为术中保护面神经的重要解标志;隐窝是砧骨窝下方凹凸不平的区域,中耳炎性肉芽或胆脂瘤均可潜藏于此,如不彻底清除可导致炎症经久不愈。
e.内壁:又称迷路壁((labyrinthine wall),内侧壁上有一岬、两窗和一凸。“一”是指鼓是耳蜗底圈形成的丘状隆起。“两窗”即前庭窗和蜗窗,前庭窗又称卵圆窗,位于鼓的后上方,前后径约为3.15mm,上下径约为1.68mm,被镫骨底封闭;蜗窗也称圆窗,位于前庭窗的下方,被蜗窗膜所封闭;后者也称第二鼓膜,是植入电子耳蜗的入路,前后径约为1.11mm,上下径约为1.04mm。“一凸”为面神经管凸,由面神经管水平段形成,位于前庭窗的外侧和水平半规管的前方。

f.外壁:也称鼓膜壁(membranous wall),下方大部分为鼓膜,上方小部分由颞骨鳞部形成鼓室上隐窝的外壁。

图1 鼓室腔—上鼓室

1.鼓室上隐窝;2.乳突窦;3.上鼓室;4.乳突窦向后下方延伸;5.乳突窦入口;6.耳蜗;7.内耳道;8.前庭;9.水平半规管。

图①、图③、图⑤和图⑦为两侧上鼓室的横断面图像,图②、图④、图⑥和图⑧分别为图①、图③图⑤和图⑦中左侧上鼓室的放大图像,显示两侧上鼓室的解剖结构。
上鼓室由最上方的上鼓室顶部和其下方的上鼓室下部构成。
上鼓室顶部:实际上为上鼓室隐窝,其腔隙略狭窄且不规则,周围由细小乳突蜂房包围,向后开口于乳突窦,乳突窦为鼓室之外的1个大而独立的孤立蜂房,两者的上方为鼓室盖(见图①至图④)。

上鼓室下部:为真正意义上的上鼓室,因为这里是锤骨和砧骨主体及两者关节和附带的肌肉、韧带所在的空间,内侧壁为水平半规管和面神经管,外侧壁为少量蜂房和外耳道顶。后方有1个狭窄的乳突窦口通往乳突窦(见图⑤至图⑧)。

图2  鼓室腔—鼓室

1.锤骨柄;2.砧骨长脚;3.镫骨;4.鼓室;5.外耳道;6.耳蜗;7.颈内动脉管

图①和图③为两侧鼓室的横断面图像,图②和图④分别为图①和图③中左侧鼓室的放大图像。
鼓室外侧面临鼓膜,内侧面对以前庭为主的迷路。
鼓室的内容:鼓室是锤骨柄、砧骨长脚和镫骨等所处的空间,前者向外伸向鼓膜脐部,后者向内并以骨连接前庭。锤骨柄在后,其连接的鼓膜不易显示;砧骨长脚及其所连接的镫骨在前,紧靠在前庭窗上(见图②和图④)。

鼓室的四壁:鼓室下部的内侧壁自前往后依次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为迷路侧;外侧壁上方小部分为颞骨鳞部,下方大部分为较难显示的鼓膜;向前内通往咽鼓管(见图②和图④)。

图3  鼓室腔—底部

1.鼓室底;2、外耳道;3.下颌骨髁状突;4.鼓骨;5.乳突;6.颈内动脉管;7.咽鼓管骨部。

图①至图④为鼓室底部的横断面CT图像,显示鼓室底解剖。
鼓室底部是鼓室下方的深浅不一的隐窝样结构,下方与颈静脉球毗邻。
鼓室底部的参考标志:前方有颈内动脉管、咽鼓管和下颌骨头等,提示为鼓室底层面。

临床意义:鼓室底位置最低,前面经因鼓管与鼻因相通,感染极易经因鼓管进入鼓室,并在此最低处产生分泌物堆积和细菌滋生,加之此处骨质参差不齐,形成鼓室下隐窝,不利于分泌物和感染物质引流,从而常常成为中耳炎的发源地。

图4  鼓室腔—矢状面和冠状面

1.上鼓室;2.鼓室;3.内耳道;4.迷路;5.乳突;6.外耳道;7.下颌骨髁状突;8.茎突;9.面神经管降段。

图①为两侧鼓室腔的冠状面重建CT图像,图②为一侧鼓室腔的矢状面重建CT图像。
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CT图像所显示鼓室腔的表现基本符合我们在横断面CT图像上所见。
鼓室腔的冠状面表现:图①显示两侧鼓室腔基本对称,均表现为自外上方向内下方略微倾斜的长方形空腔,锤骨头和砧骨体位于上方的上鼓室内,锤骨柄和砧骨长脚则向下伸入鼓室内。鼓室盖和鼓室腔底均可清晰地显示。
鼓室腔的矢状面表现:图②显示图像位于锤骨头层面的上鼓室内,其下方的鼓室部分与外耳道可出现一定的重叠。鼓室与外耳道的前方为下颌骨髁状突,后方为茎突和面神经管降段。

鼓室腔CT/MRI观察小结

1.CT/MRI建议观察平面:
CT图像是对以骨骼和空气为主的鼓室腔进行观察的最佳手段。
①横断面图像应为主要的观察平面,可以清晰而全面地了解鼓室腔的整体形态、分部和前后内外壁的细节。
②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可对鼓室腔上下壁进行补充观察,并且进一步了解鼓室腔的形态和分部。
2.CT/MRI观察要点提示:
①鼓室各壁的解剖结构细节是观察鼓室的重点和难点,特别需要注意面神经、颈内动脉和颈静脉球等的所在和经过的具体位置。
②鼓室是中耳炎发生的第一站,在急性感染之后的慢性中耳炎期,慢性炎症和胆脂瘤形成过程中,鼓室周围的上鼓室、乳突窦、鼓室腔的各个隐窝等鼓室周边结构和窄小缝隙、隐窝或死腔,可能成为细菌的滋生地或感染的策源地,因此应当成为影像学观察的重点区域。

头颈医学影像联盟病例集


头颈影像解剖汇总!


神经影像解剖汇总!


鼻咽部、鼻窦影像病例汇总


颅底颞部(耳)影像病例汇总!


眼部影像病例汇总!


口腔、颌面影像病例汇总!


甲状腺、涎腺、泪腺等腺体影像病例汇总!


颈部影像病例汇总


咽喉部影像病例汇总


脑血管影像病例汇总!


神经系统病例汇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