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浚稽山之战:李陵功败垂成的封神之战

 梦想童年594 2022-05-07 发布于江西省

如果给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排个名的话,那发生在公元前103年浚稽山之战,一定能排在前几位。这场战争的主导者,是李陵。如果从战争结果看,李陵无疑是败者。但如果从战争过程看,李陵的指挥,几近封神。

外强中干

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大汉王朝和匈奴。我们先来看看双方的战前情况。

先说大汉王朝。此时的大汉王朝,执政者是一代雄主汉武帝。只不过此时的汉武帝,已经没有刚执政那会儿的意气风发了。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战,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大汉王朝对匈奴取得一系列辉煌的胜利。百年的匈奴之患,基本得到解决。

文章图片1

《汉武大帝》剧照

但打仗我们都知道,就是个光速碎钞机。汉武帝的爷爷、爸爸给他攒下的家产,也就是文景之治的那些家产,基本就在这十几年耗完了。但战争不以资产耗完为终结,汉武帝为了继续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的发动,选择对内进行财政改革。比如盐铁官营啊、酒类专卖啊、对工商业征收重税啊之类的,除了这些,比如卖官鬻爵啊、出钱免罪啊这些,肯定也少不了。

但就算这么搞钱,也是入不敷出,军队的给养还是成问题。不仅给养不足,连军马也不够了。那会儿一匹普通的马,都够不上军马的标准,就能高达二十万钱。二十万钱,基本相当于当时二十斤的黄金呢。财力不足,战斗力自然受损。

匈奴呢?虽然那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被打的四处逃窜,但并没有完全被打服。漠北之战,不是被打得“漠南无王庭”吗?那就在北边和西北边猫着,休养生息。而且时不时的,还骚扰一下大汉的边境。除了这些,他们也暗地里怂恿龟兹啊、乌孙啊这些西域小国,截杀汉朝人士。

大汉王朝是外强中干,匈奴也是蠢蠢欲动。双方之间的火药味十足,战争一触即发。

内部不和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西征天山,攻击匈奴右贤王。原本给李陵安排的任务,是负责后勤补给工作,也就是粮草辎重的押运官。但李陵不太愿意,他是将门之后,爷爷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他现在三十多了,还没有啥能拿得出手的功绩,觉得有辱门庭。所以他希望趁着这次攻打匈奴的机会,立个功勋。所以,他给汉武帝提出了一个建议:

率军深入匈奴内部,牵制敌军,配合李广利西征。

汉武帝一眼就看穿了李陵心思,知道他耻于当下属,于是说到:

“我可没有多余的马匹给你。”

李陵丝毫没有犹豫,直接回答道:

“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觉得,李陵有点儿虎?其实,他有自己的底气。

文章图片2

李陵

首先,他长期驻扎边防,对于匈奴的情况是了如指掌的。匈奴虽然以骑兵取胜,但他们是有弱点的。晁错在《上书言兵事》一文中,曾经论述过匈奴的“长技”和汉朝的“长技”。他是这么说的: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概括一下,就是匈奴平原战争、兵器铠甲、短兵相接,是不如汉朝士兵的。而且此次是要到天山和浚稽山作战,山高林密,匈奴骑兵无法展开有效进攻。

其次,他所带的这五千人,也不简单。李陵曾这么描述这五千勇士:

“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

这可不是李陵瞎说的,这些人来到边关之前,需要接受至少一年的军事训练。汉朝的军事训练,可是十分严格的。他们先从阵法开始学起,要熟悉军队中鼓声、旗帜的意思;然后要练习蹴鞠、角抵、射术、箭术、骑马等科目。再之后,就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到不同的军营中,比如骑兵啊、步兵啊、车兵啊之类的。之后,需要通过严酷的考核。考核结束之后,才会分配相应服役的部队。

所以李陵这五千人,可不是乌合之众。

汉武帝对于这种行为,是十分嘉奖的。为了让李陵的这次行动更加顺利,汉武帝派另外一个人支援他,此人就是曾经被封为伏波将军的路博德。他也有傲气啊,不愿意当李陵的后备军,所以立刻反对。他认为现在是匈奴马肥人壮的时候,这个时候发起进攻,属于和匈奴硬碰硬,不划算。他建议等到春天,人马还在恢复期的时候,出兵匈奴,会有奇效。

如果平心而论,路博德的建议也有道理。但汉武帝可容不下这个建议,强令李陵出兵,并且骂了路博德一顿之后,也让他按原计划出兵。

李陵,就在内部不和的情况下,出征了。

李陵北从居延塞出发(遗址大致在今额济纳旗金斯图淖北面及额济纳河沿岸,以及甘肃金塔境内的额济纳河沿岸)。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出击点呢?因为匈奴的大本营,在浚稽山。而浚稽山,正好在居延塞的正北端。如果是突袭,从这里出发,确实是最佳选择。

文章图片3

李陵原本计划得挺好,出居延塞,突然袭击,打突厥一个措手不及,打乱他们的全盘计划。但没想到的是,匈奴的主力也这么想。他们是出兵援助被攻击的左贤王,在浚稽山,遇上了李陵的部队。这波匈奴部队有多少人呢?

三万。

五千对三万,1:6的对战比例!

匈奴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便猜测这不是汉军的主力,于是下令出击。

文章图片4

居延塞和浚稽山的位置

如果看到黑压压一片的骑兵冲杀过来,你会作何感想?反正我脑海中就一个念想:

跑!

李陵,不愧是将门之后,他用冷静的指挥,开启了与匈奴的多回合的拉锯战。

Round 1 结阵

步兵对骑兵,基本没有胜算。但如何在完全处于劣势的状态下翻盘,是中原国家在对抗少数民族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战车的使用,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战车出现的非常早了,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兴盛。咱们听说的“千乘之国”,就是以战车数量来算的。

咱们不去聊战车的发展史,而是来看看战车是怎么对抗骑兵的。咱们就直接来看看当时汉朝的战车,武刚车。

文章图片5

武刚车

根据资料记载,武刚车长两丈,宽一丈四,汉代一丈大约为10尺,一尺大约合现在的23厘米。这样算下来,一辆武刚车,就和咱们现在一般的家用汽车差不多大。除了体积之外,武刚车的装饰也和普通战车不同。车身上装有牛皮犀牛甲,立上盾牌用于防护。有的武刚车上开有射击孔,弓箭手能以武刚车上的盾牌为掩护,通过射击孔向敌人射箭。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坦克啊。

当然,除了作战之外,武刚车也可以用于押运粮草,可以说是战争运输两不误。

除了战车,还有一样对抗骑兵的利器,就是弩。汉代的弩,射程在120步到240步之间,大致换算一下,也有10米到20米。

文章图片6

汉弩

李陵面对匈奴的冲击,迅速下令让武刚车结阵,让弩兵出车阵之外列队。弩兵前面,有一层持戟和盾的士兵掩护。这种结阵的方式,有两个好处,首先是扩大了攻击范围,其次是无形中布置了两层防御圈。一旦外围阵线失守,还可以迅速进入武刚车阵中,建立第二道防御线。

匈奴显然是轻敌了,被打的是头破血流,主要是被弩射的找不着北了,被迫后撤,撤退到燕然山附近。李陵也没闲着,开始追击。李陵这次追击的意图,不是想歼灭这支部队,而是希望完成最初计划,攻打单于大本营。

Round 2 苦战

匈奴是边退边打,李陵也是利用武刚车,随时结阵防御。在这番拉锯战中,匈奴损伤数千人。

匈奴见这波汉军不好对付,于是加量,又派出八万人围攻李陵的部队。这一下汉军和匈奴军的人数比,就是1:16。这还没算李陵的战损,还有匈奴前一拨军队加入的人。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补给,是大军作战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果陷入匈奴军队的围困,那想再冲出来,就是难上加难了。除了补给之外,李陵还得算计一样东西,就是弩箭。如果按照这样的围困,那估计坚持不到居延塞。所以李陵决定,调整计划,退守浚稽山。

这几天的作战,肯定有战损。对于受伤的士兵,李陵是这样安排的: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休息;两处受伤的,负责驾车,就是咱们刚才说的武刚车;一处受伤的,继续战斗,也就是轻伤不下火线。在这期间,汉军挡住匈奴多次冲锋,斩杀三千多人。

战争,除了补给之外,士气也很重要,尤其是陷入苦战,士气更是最为宝贵的。李陵为了提升士气,除了妥善安排伤员的工作之外,还干了一件让后世人比较匪夷所思的事情——斩杀女人。

出征不带女子,是怕影响战斗力。但李陵和这五千人马朝夕相处,会不知道军队中有女子?所以这些女子是如何出现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在这也不讨论有关这些女子的事情,而是看看李陵,如何全身而退。

Round 3 以火对火

李陵可以选择的后退路线有两个,一个是原路返回居延塞,一个是向东南方向,退入受降城。如果原路返回居延塞,路线肯定是最短的,时间肯定是最快的。但问题是,沿路没有部队接应。原本安排接应李陵的路博德部,也有自己的任务要执行。咱们前面也说了,现在李陵的弩箭储备,不足以支撑他回到居延塞。

所以退入受降城的方案,成为李陵的最终选择。

文章图片7

两个撤退方案

受降城,顾名思义,就是接受投降的城市。历史上受降城有三处,分别是汉受降城、唐受降城与明受降城。而经常被人提到的,就是汉代的受降城。这座受降城,大致位于朔方郡的高阙关一带,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狼山山口附近。

受降城是有汉军驻守的,李陵向那个方向移动,也是最合适的选择。

不过,当大军撤退到浚稽山的一处大泽时,李陵的计划又被迫改变了。

文章图片8

浚稽山大泽

所谓大泽,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处沼泽地。沼泽地我们清楚,最多的一种植物,就是芦苇。李陵出师是什么时候?秋天啊。芦苇基本已经变成枯草了。这就是在汉军身边的定时炸弹啊,一旦有个火星,那全体汉军就全变成全聚德的招牌菜——烤鸭了。

那匈奴会放火吗?肯定会,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整个芦苇荡。那面对大火,汉军就坐以待毙吗?并不是。我之前采访过当森林武警的朋友,他告诉我,面对森林大火,会有多种应对方式,其中一种,就是用火烧出一条隔离带,防止火势的进一步蔓延。李陵,正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以火对火,瓦解了匈奴的这次火攻。

解决火攻问题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撤退路线了。此时李陵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往受降城撤退,二是往居延塞撤退。其实不管往哪儿撤,都有匈奴的人马。李陵抉择了一下,最后选择往居延塞撤退。原因很简单,这条路他熟悉。既然现在已经人困马乏了,就别再增加迷路的风险了。

Round 4 叛徒

李陵撤入了古尔班赛罕山,它在现在蒙古境内。匈奴的部队,提前占据了相应的制高点。原本居高临下,汉军绝无胜算。但古尔班赛罕山,山高林密。匈奴的机动性发挥不出来,所以汉军就可以用弓弩,以及短兵相接的方式来解决战斗。这两个可是晁错分析的,汉军的优势。匈奴在这次的丛林战中,又被斩杀数千人,连主帅都被汉朝的弓弩吓退了。

这个时候的匈奴人,士气已经低落到谷底,匈奴单于也萌生退意了。但这股退意,被单于下属劝住了。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这几千人都无法打败,那以后匈奴人就再也不敢南下了。

不过,匈奴也不是没有底线的一直进攻,古尔班赛罕山山区,就是他们的底线。如果李陵的人马能够冲出去,那他们就放弃挣扎。所以最后的一段山路,是匈奴人最后的希望。

这时候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于李陵这方。因为他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已经要崩溃了,所以再坚持一下,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了。

就在这个时候,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这个叛徒,还被记录了下来。他叫管敢。他的官职是军候。因为被直系领导侮辱,所以叛逃了匈奴,并且把李陵军队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匈奴。他给了匈奴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攻击黄旗和白旗指挥的部队,这是李陵的精锐部队。

这一信息的泄露,基本就宣布了李陵部队的死刑。

这个时候的李陵部队,还有多少人呢?三千人。现在这三千人面临的情况,是外无援兵,内无弹药。除了我们说的弩箭缺乏之外,近身格斗的武器,也是损耗十分严重。没有武器,那就创造武器。这个时候的汉军,是这样做的:

“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

车辐,就是武刚车的车辐。进入山林,武刚车基本就没有作用了。所以用车辐当武器,就是它最后的价值了。除了车辐之外,还有尺刀。如果光看名字,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武器,类似于匕首。实际上,这是一个文具。

当时文官记载事情,需要用刀刻在简牍上,尺刀,正是刻制的工具。已经操着文具上战场了,说明确实到了最后的关头了。

文章图片9

汉代尺刀

Round 5 滚石

匈奴居高临下,除了近身肉搏和放箭之外,一直没有更合适的进攻方式。在管敢告密之后,匈奴人大喜,他们也想到了最后打败李陵军队的办法——滚石。之前为什么没使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时间准备,而且士气处于低谷。现在不一样了,主动权在匈奴手中,他们只需要把李陵的部队,引到合适的位置就行了。

他们最后把这个位置,选在了鞮汗山。

文章图片10

鞮汗山,距离居延塞非常近了

当李陵的部队撤入鞮汗山后,迎接他们的就是滚石。原本还有三千多士兵的军队,顷刻间死伤惨重。李陵知道突围无望,于是让士兵就地掩埋旗帜和财宝。古往今来,旗帜在战争中的意义,非同寻常。李陵掩埋旗帜,也是不希望其他汉军士气受损。

完成这些动作之后,李陵下了最后一道军令——趁着夜色,分散突围。突围的过程,就不详细说了。最后的结果,李陵被围投降,最终回到居延塞的,只有四百余人。

李陵之后的事情,我们在这就不详细说明了,相信你们也都知道,这就和大名鼎鼎的司马迁有关系了。这场浚稽山之战,差点就成为了李陵的成名战。不过详细分析这场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李陵的果敢和指挥的艺术。可以说这场战争,李陵虽败犹胜。

有如此虎子,李陵也不算有辱门庭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