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名源自一座楼

 巨岳 2022-05-07 发布于山东省

一位清代张姓老者,一生耕读持家,逐渐走上致富道路,破天荒在村子里住上了楼房,从此声名远扬,成为村里特征,成就了村居“张楼”的名字,这就是张家楼。这位老人叫张文华,人说富不过三代,他家世代富裕却前后持续200余年,是该村最富的地主,有3000余亩地,建国初,设凫山县,当时的公安局和监狱都住他的楼院,遂成该村的一段佳话。

5月7日,我们专程来到张家楼,体验该村的风采,聆听世代相传的乡土故事。

张楼村位于石墙镇镇政府驻地西北越1000米,地理坐标:北纬35°16′7″东经116°54′4″,人口2370人,以张姓俱多,另有常、孔、孟、等36姓氏。

村民介绍,该村张姓始祖张品申,元末明初从凤阳府定远县龙紫三村迁羊绪,继迁今址,初名兴龙庄,后因村里有楼,改称“张楼”。但该村清代疑是道光七年(1827)孟秋立张氏始祖残碑载为“西石墙”。说明当时还不称“张楼”。据清代《邹县志》记载,张楼村名始见于清光绪初年(1875)。

该村张姓,初分三支。长支迁北京失联。二支迁邹东张庄。本村为三支后裔,已传承28世,现各地入谱族人约4000人。现有张氏家庙,建的气派恢宏,一户村民门楼,古色古香,为张楼村增添了文化气息。

张家祖林原在羊绪东北兴龙庄,有祖碑,系当时教书先生张俊德所立,已残,上载:“始祖……江南凤阳府定远县龙紫三村……”落款年代仅见“丁亥孟秋”几字,尚需考证。

查阅丁亥年有“丁亥年,明清时期有:1407年、1467年、1527年、1587年、1647年、1707年、1767年、1827年、1887年、1947年”。刻碑明清风格明显,加之1947年系民国末年,兵荒马乱,立碑的可能性不大。可知此碑为明清刻碑。鉴于邹县志记载,光绪初年(1875)已称“张楼”,也就是说,光绪间丁亥年(1887)应排除,

古代立碑需耗费巨资,富人立碑,家穷立不起。鉴于张文华家至民国“富裕200年”说,从1949建国前推200年,到1749年,正值清代乾隆时期,较近的丁亥年是1767年,系乾隆三十二年,此前年份可以排除。而立碑人张俊德为张文华之后,1767年尚未成年,立碑的可能性不大,可见,张氏始祖碑刻立时间,可能是道光七年(1827),最早在乾隆三十二年。此考证尚不太严谨。

近代该村知名人物首推张培业,民国时参加县考,看到城里人考场在屋里,乡下人考场在室外棚里,当即与主考理论,踢翻书桌,打了校长孙友南,被拘捕押往济南。赶巧韩复渠的母亲有病没人能治,他自告奋勇,三副猛药居然治好了,因此获释。他写给孟府的对联“亚圣出奇学,母教胜前徒”,据说挂到了慈禧门前。

清末民国时期,村里出过几个教书先生。比较出名的有张俊德、张仰慎等。


旧式门楼



旧式屋脊

街道


村委


调研组在座谈


张氏家庙

大门内面

院里



张氏祖碑残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