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望能看到更多数据与规划,而不是创造更多防疫名词

 新用户49752189 2022-05-07 发布于广东省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自新冠以来学到了很多新名词,特别是看国内新闻不时就有一个新词。从清零(最近有公卫专业的朋友和我说公卫里没有清零这个概念,当时我心中感受只能用WTF来描述)到动态清零,区区愚钝,动态清零咋回事还没搞特别明白的时候,又有了社会层面动态清零、静域管理、常态核酸。

也不知道再这样下去中国将为公卫科学贡献多少发明创造。但防疫不是仓颉造字。与其不断刷新辞典,不如多公布些相关的数据、坦诚分析现状。像本轮疫情中心的上海,与其在那里创造各种姿势的动态清零,以及各类封控管控概念,不如关心以下问题:

1.上海传染期病例是多少,按目前的隔离方式能容纳多少?


上海每日新增感染仍然好几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几乎注定会在高位,进入下行区间以来也是缓慢下降。

集中隔离政策意味着要为每一位新增感染病例找到收治点。上海的收治容量到底是多大?还有多少冗余?解隔离的人超过了新增病例,这是好事,但如果疫情出现反复,上海还能应对多大的反复?

之前有专家发表意见说如果感染人太多,可以把无症状改成居家隔离。有这样的灵活性很好,但问题是咱能不能先把这里的“太多”量化一下?老百姓心里也能有个底。

2.隔离点的条件是什么样的?感染者如何分流?

很多人的焦虑都不是怕感染新冠生病,而是怕感染后不知道会被拉到哪个地方隔离,不知道去的地方有没有热水,下雨漏不漏雨。能不能公布一下现在有哪些隔离点,每个隔离点的条件是怎么样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分流感染者?

我们看到家长呼求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单独隔离,子女恳请不要隔离年迈的父母。可不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政策,特殊人群如未成年人、老年人、孕妇等,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可不可以给这些人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如果不可以,那么可不可以至少明确一下这些人去的隔离点是什么样的条件?能不能保障他(她)们的需求?

此外,集中隔离的目的是为了让感染者与健康人群分离,阻断病毒传播。问题是实际操作中有多少感染者能被及时送到集中隔离点?不少报道里感染者阳性几天之后才安排转运,甚至还有抗原检测阴性后出发的。这些人可能都已经过了最具传染性的时期。当大量的人力、运力投入到感染者的转运隔离时,有必要考虑其实际效果到底如何,是否真起了阻断传播的作用。

3.上海实际医疗承载力到底如何?

上海如此坚决以集中隔离、全民核酸来完成动态清零,很大一个原因是担心一旦感染不受控制,大量需要治疗的重症病人将超出医疗服务的承载力。那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目前上海的医疗承载力到底是什么情况?

欧美之前遇到Omicron时就出现了医疗系统超载。两方面的打击,一是大量感染者需要救治(Omicron重症风险下降,但传染力强导致感染基数大,最终住院人数不比Delta时期低),另一方面是大量医务人员被感染,无法工作。即医疗需求在增加的同时供给在减弱。所以讨论医疗的承载必须从需求和供给双向的平衡来分析。

我们能看到上海的新增感染数据,也有重症病例与死亡病例的公布。但没有任何数据告诉我们上海的医疗承载状况。每天有多少本该在医院、诊所工作的人在参与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点的运作?这种情况下,医院、诊所的实际承载是在什么水平?

在通报感染病例数外,也应该通报一下上海空余可用的病床数是多少,与正常时期比如何。说得直白点,如果现在上海有个人打120需要急救,这人需要等多久能等到120,又要多久能转送到一个可以接收的医院?

4.其它地区的抗风险能力如何?

不仅是上海因为需集中隔离大量无症状轻症感染者,频繁大规模检测核酸而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那些派出大量人力支援上海的地区,它们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没有受到影响?

比如江苏派出不少人员支持上海的核酸检测。这些人总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吧,去上海帮忙前也是有正儿八经工作的吧?江苏是否在冒着降低自身应对疫情能力的风险去支持上海?如果是的话,要不要考虑一下这种风险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比如有没有影响到江苏本地的医疗服务,以及承受此类风险的合理时长。

江浙等地都有接受来自上海的异地隔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原则没有问题。但不少异地隔离只是密切接触者。这是不是最好的资源调配?是否在降低其它地区应对疫情的能力?是在减轻上海的压力,还是在增加全局风险?

5.高危人群的保护情况?

根据一次上海新闻发布会中透露的信息,截至4月15日,全上海60岁以上完成两种接种的为62%(近360万人),完成加强针接种的是38%(近218万人)。这意味着有近218万老年人只打过一针甚至一针都没打过

这里面一针都没打过的年龄分布如何?是60-70岁的居多,还是更高危的70以上甚至80以上居多?考虑到之前国内接种对基础疾病人的限制,老年人中没接种的,是否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反而更多?

如果上海能完成清零,那么这些没接种过疫苗的高危人群应该不会被病毒直接影响——遭不遭受次生灾害先不管。但万一不能完成清零呢?有其它备选计划来提高他们的防护吗?

上海之前提出鼓励未接种的老年人等小区解封、接种点重开后尽快接种。一个疑问:有小区解封与接种点两个大前提,还能和“尽快”联系到一起吗?

小区未解封是因为什么?应该是由于小区不断出现阳性病例吧。按这前提,老年人越是长期有暴露风险,越是没法接种?至于接种点重开,这似乎也不是老年人自己能决定的吧?能否有个切实点的计划,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重开接种点?

我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现在加速接种,非要等到解封之后。接种就是为了防范病毒的,为什么病毒在眼前的时候反而停止接种,要等到病毒走远了再接种?不少地方都是每天测核酸了,不能抽其中一天顺便提供疫苗接种?

还有,上海的老人院情况如何?从海外的经验教训来看,养老院一直是受疫情冲击影响最大、后果最严重。上海养老院里的接种率如何?之前看到一个养老院感染的报道,很快就没了。只能希望如果养老院有感染的话,网管能把病毒也顺道搞没吧。

6.可不可以有更明确的计划?

上海有的地方封了都一个半月了吧?很多混乱,很多不满,真的是因为大家对清零、动态清零以及社会层面动态清零这些防疫创新理解不透彻吗?可能确实不透彻,因为这些词出来也就是最近,是新生事物,而且搞不好这些还没弄明白,又有新概念出来了。但更大的问题在于现在防疫只有开端与一个宏伟目标,中间缺乏切实的规划与时间表。

以高危人群的防护问题为例。应该还是打算以疫苗接种的形式提高他们的防护吧?具体的目标呢是两针接种率到多少?还是三针接种率到多少?有时间表吗?

上海老人62%的全程接种率与38%的三针接种率肯定是不理想的。但理想是什么?国内新冠疫苗接种推广快一年半了,为什么高危人群接种率还是那么不理想?有什么新想法吗?难道就打算用打疫苗送鸡蛋之类的方式?

如果是以三针接种率为目标,上海200多万老人一针没打或只打了第一针,即便明天这200万人都打上第二针,第三针可是半年后,中间这半年作何打算?

在新冠疫情早期,纽约州前任州长Cuomo无疑是表现最抢眼的防疫指挥官。暂且不论他的为人与实绩,Cuomo之所以在当时极为成功,关键的一点在于他尝试给出明确的规划。在他的新闻发布会上,可以看到当时纽约的现状数据,也会明列各项现有资源,还需要哪些物资、措施可以达到设想的疫情控制状态。这种计划性、条理性才是让当时身处困境的纽约民众感到安慰的原因。

上海乃至中国,真不要再去发明防疫新词了。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免疫学等等学科,以前积累下的概念还是够用的。没有清零、静域这些说法时,人类也消灭了天花,控制脊髓灰质炎、麻疹到接近消灭的地步。

我们需要的不是新名词,以及都不知道从出处在哪里的致死率数据,而是坦诚分析真实的数据,制订一个能长期应对疫情而不是激化次生灾害的应对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