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觅馒头与烧饼的非遗文化

 杜德春焙烤食品 2022-05-08 发布于上海

寻觅馒头与烧饼的非遗文化

首发|杜德春

先秦时期是我国面点的发端时期当时出现了早期的面点。一种是菽、稷、麦、稻、黍,另一种是菽、稷、麦、麻、黍。

炊饼、胡饼、馒头、酵曲、大曲、红曲、醪糟、包子等最早见汉《齐民要术.饼赋.蒸饼》

唐宋之馄饨、油条、猫耳朵、面条、春饼、抻面、驴打滚、荞麦、饸烙、饺子、花卷等溯源《闲情偶寄·饮馔部》《食宪鸿秘》、饼赋》》、《养小录》《醒园录》《随园食单》《调鼎集》《随园食单补正》《越乡中馈录》《素食说略》等。

其主要特点如下:

还有小米饼、炊饼、饺子、小米面条、煎饼、等。

也有煎、炸、烙、煮、烤、煎等。如是炒成的谷耳是蒸成的糕,糁是油煎烙成的饼,妆是油炸的类似馓子的食品。

从口味上看,除咸味的外,已出现了甜的,如蜜饵,即蜜糖糕饼。肉丁与米粉做的糁已经出现。这些,均为后代制作多种口味及带馅创了先河。

当时已知道使用发酵方法制作面点,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点发展史上是极有意义的。

馒头风味知多少

馒头在元代也出现一些新品种,《饮膳正要》中收有仓馒头、鹿馒头、剪花馒头,《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收有平坐大馒头、平坐小馒撚尖馒头、捺花馒头、毯漏馒头等,《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收有黄头、糖馒头。举例如下:

(1)剪花馒头 “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上

作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胭脂染花。”

这是古代馒头中的奇特品种,在馒头包好后,要用剪子在馒头皮上各种花样来,并用胭脂染色,然后蒸熟。

“剪花馒头”的名称在南宋时记载,但在元代方见制法的记载,这则资料在研究馒头的发展史上具有的价值。

(2)鹿奶肪馒头 “鹿奶肪、羊尾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

(各切细)。上(原作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

这则资料把制馒头皮、包馅的过程省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馒馅心是以鹿奶肪,即母鹿的乳房为主料制作的。在宋代,就有人喜欢用乳房做菜,名品有“妳房签”,曾上过张俊招待宋高宗的御筵,用动物做面点馅心,则是元代的事。或许这类菜点不雅,元代以后,古籍中已写记述。但作为面点史上的用料的特例,“鹿奶肪馒头”仍值得一提。

(3)平坐大馒头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介绍了这种馒头用发 制皮的过程。这在本章第二节中已有介绍。但书中在平坐大馒头之后,着介绍的是打拌馅、猪肉馅、熟细馅、羊肚馅的制法。可知平坐大馒头用多种馅心,制出好几个品种,而其面皮的发酵法也已比较成熟。

(4)黄雀馒头 “用黄雀,以脑及翅、葱、椒、盐同剁碎,酿腹中.

发酵面裹之,作小长卷,两头令平圆,上笼蒸之。或蒸后如糟馒头法糟i香油炸之尤妙。”

这也是古代馒头中的特殊品种,用发酵面包裹治净、调味的黄雀制成。可蒸过食用,亦可糟过油炸食用。关于糟馒头的方法,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糖(为糟之误)馒头”条中有记述:先将馒头用布包裹,盘内铺糟,上面铺一层布,再放上馒头,馒头上盖一层布,布上面再铺厚厚的一层糟,经一夜即糟好。然后可以油炸食用,这种制法,比较繁琐,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味的追求。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春秋时期的中国,石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食用麦子的主要方式是煮粥,蒸麦饭,和炒成干粮吃。

战国时期,也还没有磨,仅以杵臼等工具生产不出太多的面来,因此吃面食的人不会太多。根据现存的实物资料,中国人在西汉初期发明了磨,也只有石磨被发明以后,在中国的小麦的主产区(大概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国北方)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吃面食--饼。但是汉魏时期的面食“饼”并不是人们今天意义上的“饼”。而是所有的面食都称之为“饼”:炉饼(烧饼)、胡饼(芝麻烧饼)、汤饼(面条)、笼饼(无酵蒸饼)、环饼(油炸面圈)等,但都不是发面的。

馒头是将面经发酵后再蒸熟的,所以不但松软适口,而且易于消化。而发面是十分困难的。要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时间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才能掌握酵母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现存的史料,馒头的出现不晚于晋。但是名字也不叫馒头,而叫“蒸饼”。

炉饼.烧饼.炊饼

《饼赋》饕餮手艺:

《礼》仲春之月,天子食麦。而朝事之笾,煮麦为趱。《内则》诸馔不设饼。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饼之作也,其来近矣。

若夫安乾、妆之伦,豚耳、狗舌之属,剑带、案盛、培饪、髓烛,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于殊俗。

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是享宴,则曼头宜设于是炎律方回,纯阳布畅,服稀饮冰,随阴而涼,此时为饼,莫若薄壮(《学记》中作“薄夜”),商风既厉,大火西移,鸟兽毯毛(《全晋文》中作“毹毛”),树木疏枝,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皋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也。

列其次,则不能斯善。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尔乃重罗之面,尘飞白雪,胶黏筋翻,漾液濡泽。肉则羊膀豕胁,脂肤唯牢丸乎?

相半,脔若蜿首,珠连砾散。姜株葱本,蓬切瓜判,菌桂末,椒兰是洒、和盐漉豉,揽和胶乱。

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裳,握搦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妹喻冽敕,薄而不绽。腾味内和,腹色外见。

柔如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尔乃濯以玄醢,钞以象箸。伸要虎丈,叩膝遍据。槃案财投而辄尽,庖人参潭而促遽。手未及换,增礼复至。唇齿既调,口习咽利。三笼之后,转更有次(一作“吹”)。

元代炉饼出现的品种尤其多。《饮膳正要》中记有黑子儿烧饼、牛奶子烧饼,《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白熟饼子、山药胡饼、烧饼、肉油饼、酥蜜饼等。《至顺镇江志》卷四中也提到当地有名叫宽椒、侧厚、缓带的饼,而金坛出的叫“金花”的饼更有名。这些炉饼使用的面团,有发酵、油酥、冷水调和的多种;馅心也多样化,可甜可咸;饼面上可撒芝麻,也可不撒,有的还可以用模子压成花样,举例如下:

(黑子儿烧饼 “白面(五斤)、牛奶子(二升)、酥油(一斤)、

黑子儿(一两,微炒)。上(原作右)件,用盐、減(按借作碱)少许,同和面作烧饼。”

“黑子儿”即黑芝麻。这是一种咸味的面中掺有黑芝麻、奶、酥油的烧饼

牛奶烧饼 “白面(五斤)、牛奶子(二斤)、酥油(一斤)、

茴香(一两,微炒)。上(原作右)件,用盐減少许,同和面作烧饼。”

本条用料,除茴香和上条的黑子儿不同外,其余都一样。由于少了黑芝麻,奶、酥油的香味更加突出,故取名为牛奶子烧饼。

肉油饼 “白面一斤、熟油二两半、猪羊脂各二两(剁碎)、酒一

盏,与面同和。如硬,入羊骨髓,分作十剂,擀开,包馅。用托子印花样,入炉傅熟。筵席上,大者每份供二个,小者供四个。馅与馒头生馅同。或者供素食,蜜穰馅、枣穰亦可。

这种“肉油饼”较为高级,常用于筵席,馅心多样化,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每面一斤,人油半两、炒盐一钱,冷水和搜,骨鲁槌砑

烧饼

开。镦上博得硬,糖火内烧熟,极脆美。

这是一种咸味烧饼,为普通品种。《析津志》辑佚本“风俗”云:“都中经纪生活匠人等,每至晌午以蒸饼、烧饼……为点心。”说不定就是吃的这种烧饼。

溯源采撷:

《闲情偶寄·饮馔部》《食宪鸿秘》、饼赋》》、《养小录》《醒园录》《随园食单》《调鼎集》《随园食单补正》《越乡中馈录》《素食说略》等。

杜德春:

糕饼资深名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