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通脉四逆汤——真假寒热,发热不退

 高山流水cjl 2022-05-08 发布于陕西省

Image

5真寒假热——李东垣医案

李东垣治冯氏子,年十六。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下之,已煮药,而李适从外来,冯告之故,李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殊不知《至真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王注云:言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此传而为阴证矣。今持姜附来,吾当以热因寒用之法治之。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已青,顿服八两,汗渐出而愈。[《名医类案·伤寒门》]

按语:病热见脉教,按之不动,乃虚数也,属无胃气之脉类。虚阳飞越于外,假斥脉道所致,预后多不良。《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四动以上者曰死。”当急教回阳,尚有一线可生之机。本案幸遇大家调治,否则,杀人无血耳!于此可见李氏学验至精,堪为后学之典范。《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脉数为热,此外感病,经热不泄之故,为经阳之病。而反之,数也为中虚之象,而数之疾者,则为亡阳之象。太阳七十八: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饮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此脉数者,即是中虚之象。《四圣心源》卷三:迟数,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数之极者,即为疾脉,而疾脉之数,即为亡阳之数,也就是现在的心率每分过140以上的意思。

诸迟为寒,此为在脏,阴盛之脉,此皆内虚内寒之象。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脉迟者,是从水寒论,阴盛脏寒而亡,而脉数者,是从火飞论,阳火拔根而亡。水火交媾,则人生焉,水火离崩,则人亡也,下寒沉陷则脉迟,是从水寒亡,上热火飞则疾数,是从火飞论。水火互根,皆是亡阳之义,只是从水迟与火数,或上下两个位置,而体现出来内寒亡阳之象也。

亡阳之疾数,误以为承气汤,下之则如同杀人。

6真寒假热——俞嘉言医案

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急以承气与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曰,是阳虚欲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而尚可用大黄、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即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如着,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俞震,《古今医案按》)《伤寒掣要》

按:这是清代名医喻嘉言的一个著名案例,若从身热目赤,大躁卧地,更求入井等躁热之象来看,似属阳热实证,无怪乎“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了。细审详辨,着眼于虽口渴得水而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则无力,确定这是由于阴盛于里,格阳于外的缘故,确切些说,这是虚阳外越所致阴火,或者说假火。

临床上如果“见热则用寒,见寒则用热,见外感则云发散,见胀满则云消导。若然者,谁不得而知之?”(张景岳语)就像上案假火,俗医欲“以承气与服”,坦率说,这种误诊误治很常见。要知道,临床所见症状并非那么简单,如同市场上假货充斥,人体疾病也有诸多假象,“朱紫难辨”。

徐灵胎说:“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热虚实,然必辨其真假,而后治之无误。”陈慎吾谓,“洞察阴阳,方能治病;明辨真假,可以为医。”说的都是明辨真假对一个医家的重要性。然而“常者易以知,变者应难识”。这就需要医家修炼辨识真假的火眼真睛,方能成为上工。编者观点,中医有“四大假症”,即假火(热),假喘,假胀,假秘(便秘),分别相对于实火,实喘,实胀,实秘而言,皆因虚而致,极易误为实证。多读这方面案例,可以增长见识。《拍案称奇》

论:太阳三,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此是内寒而外热,此热反近衣。本案之热,更求入井,脉浮大无力,也是寒在骨髓。

7少阴真寒假热——范中林医案

车某某,男,74岁。成都市居民。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自以为年迈体衰,营卫不固,加之经济困难,略知方药,遂自拟温补汤剂服之。拖延十余日,病未减轻,勉强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重。头昏体痛,面赤高热,神志恍惚。邻友见之急送某某医院。查体温39℃,诊为感冒高热,注射庆大霉素,并服西药,高烧仍不退,病势危重,邀范老至家中急诊。

初诊:患者阵阵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已高烧三日,虽身热异常,但重被覆盖,仍觉心中寒冷。饮食未进,二便闭塞。双颧潮红,舌淡润滑,苔厚腻而黑。患者年逾七旬,阴寒过胜,恐有立亡之危。虽兼太阳表证,应先救其里,急投通脉四逆汤抢救之。处方:生甘草30克,干姜6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葱白60克

辨证:患者高热,神昏,面赤,苔黑,二便不通,似阳热之象。虽高热,反欲重被覆身;身热面赤,而四肢厥冷。二便不通,却腹无所苦。苔黑厚腻,但舌润有津。高烧神昏,无谵妄狂乱之象,而脉现沉微。参之年已古稀,体弱气衰,实一派少阴孤阳飞越之候,生气欲离,亡在顷刻。故应急投通脉四逆加葱,直追其散失欲绝之阳。

二诊:服上方二剂,热退,黑苔显著减少。阳回而阴霾之气初消,阴阳格拒之象已解。但头痛、身痛,表证仍在;肾阳虚衰,不能化气,故仍二便不利。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驱其寒而固其阳,加葱生少阳生发之气。处方: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生甘草20克,葱白120克。四剂。

三诊:上方服四剂,头不觉昏,二便通利,黑苔退尽。唯身痛未除。虽阳回、表解,仍舌淡,肢冷,阴寒内盛,呈阳虚身痛之象。宜温升元而祛寒邪,以四逆加辽细辛主之。处方:炙甘草20克,干姜3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辽细辛6克。二剂。

四诊:服二剂,余证悉除。其大病痿后,真阳虚衰,以理中汤加味调理之。处方: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片15克,制附片30克,茯苓12克。1979年7月18日追访,患者已79岁高龄,自病愈后,几年来身体一直较好。

按语:临证辨别寒热,并不太难。但物极必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等寒热真假之辨,一旦有误,危情叵测。前人对此,曾有较多之阐发。

本例证似阳热,而脉微欲绝,脉证不符。范老遇此寒热真假难分之际,全面审度,突出舌诊:其舌质淡,为阴寒盛;苔黑而润滑有津,乃肾水上泛。断不可误认为阳热,实为阴寒内盛已极,虚寒外露之假象。故遇此类危证,效仲景之法,敢于突破,常获显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论:脉微欲绝,四肢厥冷,此是四逆散证。舌淡润滑,厚腻而黑,此是水旺而火败,区别为燥涩而黑,水枯而火旺。双颧潮红者,下焦虚寒而阳郁也。感冒风寒,伤其经阳,久不能解,则少阴失藏,内寒。

Image

8真假寒热——腾捷医案

治疗真寒假热、下利厥逆

刘某,女,56岁。其家人代诉:腹泻一个月,每日3~5次不等,便极稀薄,杂有米谷颗粒,似由吃冷饭所得。近两天来,恶心,未进饮食,也未大便,仅小便3次,量不多。半日来神志不清,手脚发凉,一小时前全身发热,两手躁动,意欲裸衣。曾经邻人用针“在心窝挑羊毛疗”未效。发病之初不恶寒发热,未曾呕吐,未言腹痛,从未服任何药物。以前身体尚佳,饮食二便均正常,消瘦始自此次病后。

检查:形体消瘦,两目微陷,神志不清,……头时时左右摇摆,两手躁动不安,面色红,两目闭合,口时开时闭,唇不焦,色略淡,舌淡红,湿润无苔,……呼吸较快,且时时长呼气……。脉微欲绝,身手足皆较热,腹部按之柔软。

辨证:久利清谷,脾胃虚寒可知;脉微欲绝,乃阴盛阳衰之侯。至于面红及一身手足发热,盖为阴盛格阳,孤阳外越之征。凭舌验脉,实属真寒,未可以假热为据,且神昏烦躁,尤为阳气暴露,生气将离,病极危殆。

治疗:急当抑阴扶阳,宜通脉四逆之剂。处方:炙甘草6克干姜6克附子9克。患者于服药后3小时,神志清楚,体温恢复正常,不再躁动,呼吸平稳,一如常人,且有饥饿感觉。乃嘱食小米粥以养护。但脉尚沉细,乃继投升阳益胃汤去黄连加芍药。第二天饮食二便均可,已能做炊,乃告痊愈。滕捷:关于中医辨证“真寒假热”病例的探讨,哈尔滨中医1:58,1960《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9高热不退——许云斋医案

患儿女性,五岁,1960年5月7日因发热14天不退就诊,患儿4月24日下午开始全身发热,阵发性腹痛,不泻,不呕吐。经西医检查:心肺正常,腹稍胀,无压痛,体温38.5℃。注射百尔定、青霉素、链霉素等,并服合霉素。但发热丝毫未退。5月5日经某中医治疗,诊为“风温”,投银翘散1剂,热反加重。检查脉象浮大无根,沉取即散,舌苔淡白、边缘微红,体温40.4℃,初步诊断除类似风温外,根据脉象舌苔辨证,尚考虑少阴格阳证,但因证据未备,暂予轻剂柴葛解肌汤观察。

次日复诊:患儿额上微汗,而热仍不退。检查脉象、体温如前。望诊:

面色㿠白;触诊:其热并不灼手;问诊;虽发渴索水,但仅饮一两口。身重睡眠,但无偃卧,且身蜷而缩。据此种种证候,认为风温的成分少,而少阴格阳的成分多。乃停药1天观察。

5月9日复诊:除上述病情外,又诊得下肢厥冷。虽有睡眠,但一叫即醒,并无神昏,此符合于少阴病的但欲寐。综合两日观察到的证候分析,确诊为少阴格阳症,法宜温中回阳,方用通脉四逆汤加减之。

处方:干姜2.4克,附子1.5克,桂枝0.9克,黄芩0.9克,甘草1.5克。开水煎,冷服。

10日复诊:其母说:“服药后,天不明即索食,食后精神好转,发热减退,腹亦不痛。”检查脉缓不浮,舌苔淡白,舌质转微红,体温38℃。仍按前方再服1剂。药后半夜发冷发热一阵,额上胸上有微汗。后安睡,至11日晨热退身凉而痊愈。(许云斋,少阴格阳证辨证治疗的初步经验.中医杂志,1962,2:14)《经方临证集要》《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伤寒发热的病,被很多医家,理解为温病,而用各种温病方。很多人不知道对错,又学习了这样的温病理论,而出现误治,是对中医传承,最大伤害。那些西药,就是见热清热,而用银翘散,也是见热清热,此与西医,有什么区别。人不死于医药,而死于错论,一诊之时就错了。脉象浮大无根,重按而散,内寒格阳,则阳浮而散,失藏内寒,则重按无根,无微阳以鼓动,此发热者,寒在骨髓,格阳之热,热在皮肤。不能确为内寒格阳,又不敢继续用银翘散,只能停药一天观察,身蜷而缩,少阴附子汤提纲证,则知为内寒外热。

Image

10发热不退——许云斋医案

患儿男性,1岁,于1960年8月28日,因发热7天就诊。其母说:7天前发热,经西医诊断为重感冒,用百尔定、青霉素、链霉素等数天后热终未退。检查体温39.5℃,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化验白细胞计数19.8×10°/升,中性粒细胞0.8,淋巴细胞0.15。望诊:眼睛无神,想睡懒睁眼,符合于少阴证的但欲寐。并有四肢逆冷,诊脉浮大无根,诊断为少阴格阳证,法宜温中回阳并兼散寒,方用通脉四逆汤。

处方:干姜2.4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开水煎,冷服。服药后,患儿熟睡4小时,醒后精神好,四肢不逆冷,眼睛大睁,不再发热。2小时后,检查体温37℃,化验白细胞计数8.4×10/升,前后6小时一切症状消失而痊愈。(许云斋。少阴格阳证辨证治疗的初步经验.中医杂志,1962,2:14)《经方临证集要》《经方研习》《名医经方验案》

论:结合上案,只要发热,就是百尔定,青链霉素这三个药,不论男女老少,发热就用,这样子治发热,都不用学四年,跟着临床半年就会了。今天西药统一简称为三素一糖,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加葡萄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