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白通汤

 平安健康LZJ 2022-05-13

图片

第九十五方——白通汤

少阴二十四

少阴病,下利(脉微或欲绝),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气虚阳陷,则脉绝不出。白通汤,姜、附回阳,葱白达郁,阳回气达,则利止而脉出矣。 

1   少阴病,下利,脉微欲绝者,肾寒而脾败,白通汤主之。

2  《长沙药解》卷三:葱白,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回脏腑之利泄,起经脉之芤减,发达皮毛,宣扬郁遏。白通汤,葱白升清气之陷也。通脉四逆汤,下利脉微,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以阳郁不能外达,故面赤,加葱白以宣阳气之郁也。旋覆花汤,治妇人脉体芤减,用之以通经气之郁涩也。葱白辛温发散,升陷达郁,行经发表,厥有功焉。其诸主治,下乳汁,散乳痈,消肿痛,止麻痹,疗下血,熨便癃,通淋涩,调泄利。

《本经》:葱白,气味辛、平,无毒。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

论:葱白的主要功能就是宣阳气以通经脉,所以能升清阳,所以名为通脉。其性辛温发散,所以能通经阳,发散表寒而汗汗,此就是葱鼓汤,用葱治感冒的病理。

附:本方类解  

1  陈明:本证为阴盛戴阳证,病机与格阳证大体相同,只是有格阳于上及格阳于外之别。本证突出表现是:下利、脉微、面赤。白通汤用姜、附破阴回阳,用葱白宣通上下,以解阴阳格拒之势。因本证较四逆汤证为重,回阳宜速,故去甘草之缓。

2  陈修园说:“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应是白通汤),面赤者加葱,非取其引阳气以归根乎?白通汤以之命名者,非取其叶下之白,领姜、附以入肾宫,急救自利无脉,命在顷刻乎?二方皆回阳之神剂,回阳先在固脱,伸师岂反用发汗之品?学者不参透此理,总属误人之庸医。”说明仲景用葱白有通阳散寒作用。“命在顷刻”决非葱白之功。《经方发挥与应用》

图片

1头痛——刘宇医案

刘某某,男,12岁。每晨起头痛绵绵,自汗,精神倦怠,畏寒喜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至中午不治则自愈。请某中医诊治,按气虚头痛,屡治无效,严重影响学习。笔者按阳虚头痛,用白通汤加炙甘草两剂而愈。处方:熟附子6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葱白2枚。《伤寒论方医案选编》1981202]

按语:本案辨证关键有二:一是头痛伴有阳虚之证,二是头痛发作有时,至午不治自愈。此阳虚头痛明矣。用白通汤温阳通窍取效,可谓辨治有方,不谬经道。《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100首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脉沉细无力,此是下寒,浊阴上冲,三阳经气不降,头上壅塞,所以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解细辛,降浊阴之冲逆之意。阴盛下寒,则浊阴上冲,如胸痹证,上侵清阳,病理皆因下寒。不用细辛,而温下寒以降浊,也能治愈。李可老中医治头痛方,常用细辛,就是此理。

2头痛——赵守真医案

彭某,患头痛5年,凡疏散补泻之药尝之殆遍,均鲜疗效。这今头隐作痛,乍止乍作,恒畏寒,喜戴帽或厚带缠结,略觉宽解时。人目渐清瘦而饮食如常,未尝急治。其脉细数无力,两尺尤虚,头痛喜热敷。肢寒身冷,舌白润无苔,尿清长,大便溏薄。脉证参合,乃系阴寒之气逆冲脑海,而无阳气以守之,故阴盛阳衰,成为阳虚头痛。惟阳虚头痛较之真头痛为轻,其来势也缓。若真头痛则不然,其来势暴,头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两证虽有彼轻此重攸分,而治法则皆以抑阴扶阳为主,不过用药尚有等差耳。本证不特阳虚而脾土亦弱,拟用:黄芪18g,白术12g,附子9g,肉桂6g,细辛3克。

4剂病未衰减,仅痛时较前减短,畏寒如故。揆思证属虚寒,理应温补而效,其不效者,或因通阳药中参有补剂,反掣其肘而不能发挥回阳威力,不如专力侧重扶阳之为愈。因改拟白通汤,重用生附子以启下焦之阳,倍干姜大温中焦之气,葱白引阳气上通于脑以驱阴寒,浊降清升,病当自愈。服药后即觉一缕热气由下而上,达心胸则(扩)然开朗,通头脑则痛止神清,药效之神验若是,非脑所及。连进3帖,5年沉疴顿即霍然。后用温阳益肾药进退调复。(《治验回忆录》)

按:此案颇耐玩味。辨为阳虚头痛当无疑义,但用了初诊方“病未衰减”。因思“其不效者,或因通阳药中参有补剂,反掣其肘而不能发挥回阳威力,不如专力侧重扶阳之为愈。”于是摒弃黄芪、白术类补药,改拟白通汤,“专力侧重扶阳”,“五年沉疴顿即霍然”,

“药效之神验若是,非臆所及。”亦即“治之但扶其真元”观点的体现。《拍案称奇》《近代名医医案医话》

论:本案赵老分析,也是阴寒之冲逆。只要有下寒之证,就知道有下寒冲逆。下寒,是伤寒诸病的核心病理,下寒冲逆,则是中虚不能降浊,下寒必上冲,像头痛病、哮喘痰饮病、胸痹短气病等等,都有浊阴上冲之类症。下寒则必上冲病理,虽细解不上来,但有一句行话都知道,就是伤寒专死下虚人。

   本案头痛,恒畏寒,喜戴冒,肢寒身冷,舌淡白,大便溏薄,脉细数无力,两尺尤虚,皆为虚寒之证,则知此为阳虚头痛。

图片

3少阴证头痛——范中林医案

张某某,男,38岁。成都某厂工会干部。1970年患头痛,逐渐加重,看书、写字时,头痛目胀尤甚。先后经几处医院,未明确诊断。至1976年,病情转剧,10月来诊,按少阴证论治而愈。

初诊:数日前,头暴痛如裂,不敢睁眼。卧床休息并服药,未见减轻,仍阵阵发作。烦、气短、四肢厥冷;面色青暗萎白,舌质淡而乌暗,边缘有明显齿痕,苔灰白薄润,脉沉微。此少阴阳衰阴盛证头痛,有阴阳格拒之象。法宜通脉回阳,宣通上下,以白通汤主之。

处方:葱白头60克,干姜30克,制附片60克(久煎)。四剂。

辨证:按《伤寒论》白通汤,原为少阴病阴盛戴阳并下利而设。为什么本例头痛,却用白通汤?

考白通汤证之下利,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而戴阳面赤,乃虚阳浮越于上。无论下利或面赤,其病因和病机,皆属于阴寒内盛,阴阳格拒。从本例来看,不仅阴寒内盛十分突出,而且阴阳格拒之象比较明显。其面色青暗,四肢厥冷,全身乏力,舌淡乌暗,苔白灰滑,脉微,反不恶寒,而心烦气短;此属阳为阴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象。虽不表现于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却体现在阳气不能镇纳,浊阴腾越于上。这与真阳不能内守而致格阳于上,只属证候上之差别,其病机皆应归于阴阳格拒。由此可见,投白通汤仍药证相符。以附子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温中焦之土气;葱白能通上下之阳气。姜附并用,逐阴回阳。阴阳交媾,浊降清升,即可通其被格之阳。

二诊:连进四剂,头痛和精神好转。但阳衰阴盛日久,须温补少阴,兼顾太阴。法宜继用驱阴助阳,温中益气,以四逆合理中加味,配成丸药服用。

处方:制附片60克,干姜30克,炙甘草20克,生晒参30克,炒白术30克,茯苓30克,上肉桂15克,宁枸杞20克,菟丝子30克。十剂。水打为丸。

19797月追访,三年来,虽经常加夜班,头痛始终未犯。

按语:或问:太阴少阴,本无头痛一证,为何此例病属少阴阳虚阴盛而头暴痛如裂?

对这个问题,历史上某些医学家曾有过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头痛证只及太阳、少阳、厥阴。还有人提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

另一种意见与此不同。有人认为:“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冷庐医话》》还有人明确提出;三阳三阴皆有头痛,内伤日久,七情过度,亦作头痛,其中:“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属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之类,缓则不救”。(《医法圆通》)

范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在临证中,头痛一证十分普遍,属少阴病头痛者,亦屡见不鲜。一般来说,少阴寒化证头痛,必须具备少阴病之主证,参之舌现淡白,皆应以白通、四逆辈主之。

论:心烦、气短、四肢厥冷;面色青暗萎白,舌质淡而乌暗,边缘有明显齿痕,苔灰白薄润,脉沉微。这些就是辨证依据,少阴头痛。四肢厥冷,则脾胃虚寒,胃不降浊,则心烦气短。下寒阴盛,则浊阴上冲。三阳经气主降,而头为诸阳之汇,三阳经气不降,则头上壅塞,暴痛或暴盲都有。

阳本来就在外,阳气内根,则不见外浮之象。阳不内交而外浮者,因内寒之盛,阳气失藏,而根蒂不固也。是内寒失藏,虚阳拔根之象,言虚阳越于上也对。

4唇口肿痛——戴丽三医案

解某,男,30余岁。唇口肿痛不能忍,前医用清热解毒之剂如石膏类,疼痛加重,一周来因剧疼未能入睡,转余诊治。症见舌质青,苔滑润多津,脉沉细,无邪火炽盛之象。盖口为脾之窍,唇为脾所荣,其病机在于下焦浊阴太盛,阳不潜藏。阴邪弥漫,寒水侮土,脾土受制,经络不通而反映于口唇,形成本证。治法当以扶阳抑阴,方予四逆白通合方:川附片30g,干姜6g,甘草6g,葱白2茎。服3剂,疼痛大减,里阳渐回,舌青渐退,脉转有力。 

仍予四逆汤,改川附片为盐附子,剂量加大:盐附子60g,干姜68,炙甘草6g

1剂后,下黑水大便甚多。此系浊阴溃退,脾阳渐复之征,唇口肿势已消。为巩固疗效,予封髓丹交通阴阳,引火归原。服2剂,病遂平复。(《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按:此案唇口肿痛,极易判为胃火炽盛,姑且不论其“舌质青,苔滑润多津,脉沉细,无邪火炽盛之象”,既以“前医用清热解毒之剂如石膏类,疼痛加重”而言,从服药反应亦知并非阳证,此为重要的辨证依据。《拍案称奇》《火神派医案新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