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白通加猪胆汁汤

 谷山居士 2022-05-16

Image

第九十六方——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二十五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白通汤原为下利脉微,故以葱白通其脉也。乃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而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加以干呕而心烦者,此以阴盛阳格,姜、附不得下达,愈增上热,故下利脉微依然,而呕烦并作。宜白通加猪胆汁汤,人尿、猪胆,清君相而除烦呕,姜、附下行而温水土,葱白上达而通经脉,脉应出矣,而出不宜骤,服汤而脉暴出者,阳根已绝而外脱则死,脉微续者,阳根未断而徐回则生也。

1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主之。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者,此是下寒亡阳,仍是白通汤,以温下寒。

干呕心烦者,此阳格不降也,干呕者,此为胃气不降而上逆。心炳者,此为阳火上格而不降。加猪胆汁,苦降胃逆,清火炎之虚烦,破上格之降,以接下根。

2   白通加猪胆汁的提纲重点,就是干呕心烦者,胃不能降,则药不得入口,取猪胆汁,苦降胃气也。心烦者,火不能降,则下不能温,取猪胆汁,味苦降火,以接下根。

胆汁性凉,能清热除烦,苦降阳火,也能凉胃,胃能受则上热清,胃不能受,脉暴出者死。用胆汁是不得以之法,险中求生也。此病乃中医之理,若胃不受,阳气失敛,脉暴出而人死。

3  《长沙药解》卷二:猪胆汁,味苦,性寒,入足少阳胆经。清相火而止干呕,润大肠而通便。苦寒滋润,泻相火而润燥金,胆热肠燥者宜之。

卷四:人尿,味咸,气臊,性寒,入手少阴心经。清心泻火,退热除烦。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入膀胱,下从寒水气化,是以咸寒而清火,除烦而泻热。性能止血,而寒泻脾阳,不宜中虚之家。用童子小便清白者。

4   备注:《伤寒论》云:吐下已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甘草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

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这句提纲,在《伤寒悬解》中没找到。也没见过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胡希恕有一个论述,说白通汤加猪胆汁汤,应是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汤。

附:本方类解

1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是在本证基础上出现了阴液涸竭之象,其辨证要点是“利止”、“脉不出”。故在用白通汤破阴回阳、通达上下的同时,加猪胆汁一合(20毫升),人尿五合(50毫升),咸寒苦降,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为阴寒所格拒,以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作用。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有两种转归:“脉暴出者,无根之阳发露不遗,故死;脉微续者,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生”(《伤寒贯珠集》)。《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1阴寒白喉——萧琢如医案

周某,忘其年,住邵阳。病阴寒白喉。因素禀阳虚,传染阴毒而发。喉间初现白点,继则白块满喉,饭粒可进,惟饮水及咽津则痛甚,身微热,四肢厥逆。脉沉缓无神,舌苔灰白而滑,如结痂状。此即《金匮》阴毒之为病,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非助阳不足以破阴,故用附姜之辛热为君,佐以炙甘草者,甘平以解毒,使以童便,速驱喉毒从下而泄也。处方:蜜炙黑附块三钱川干姜二钱(蜜炙)炙甘草一钱童便二大瓢(冲)

效果:一剂知,二剂已。(《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九卷)《名医经方验案》

(萧伯章即萧琢如)说明:家严瑞器公,自弱冠厌弃科举,究心医学,于《伤寒》《金匮》二书确有心得。前清光绪癸未甲申间,吾乡数十百里内,多患阴寒白喉,或现白点,或白块满喉,饮水及咽津则痛甚,身微热,舌苔或灰白,或浅黄而厚,如结痂状,脉多沉紧而弦,或沉缓无神。他医率用表散或清滋,十不一治,家严独得其秘,每用通脉四逆汤奏效,甚者方中用生乌附八钱至一两,连服五六剂、七八剂而愈。起死回生,同道中莫不骇为奇异。一遇上症,成逊谢推荐。尝谆谆教伯章兄弟,故知之最悉。又如邵阳周某、黄某白喉治验,皆所目见,计当时经手治愈者,不下数十百人。伯章自行医以来,经验他种白喉极多,独于以上阴寒剧症未曾一见,不审当日何以若此之多,而先考独能于仲景《伤寒》方中探骊得珠,宜为同辈所叹服也。《近代名医医案医话》《经方一剂起沉疴》

医案解要:《金匮》云:“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阴阳毒究竟为何病,目前尚无定论,古今医家都以疫毒侵入血分解之。

白喉属疫病致病的范畴,大多因素体阴虚,肺胃积热,气候干燥之时,疫毒由口鼻而入,肺胃积热与疫毒互相搏结化火,上犯咽喉而成白腐假膜,肿胀疼痛,吞咽困难,其一般发病多见温热证,以卫气营血辨治。本案素体阳虚,疫毒入侵后,不见热象,反见四肢厥逆,脉沉缓无神,舌苔灰白而滑等阳虚欲脱之危,实乃少见,萧氏把它归属阴毒,也尚有一定道理。可见白喉之证,虽病因相同,因体质差异,其发病有寒热之分,临证当鉴别。

素体阳虚,疫毒侵入,直入少阴,不从热化,而从寒变。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寒凝少阴经络,气血凝滞,则见白块满喉,吞咽则痛剧;寒毒伤阳,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则格阳于外,见身微热,阳气不得温养四末,则见四肢厥逆,一派虚寒阴盛之候,非助阳不足以破阴,故投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破阴散寒。加童便其意有三:一则童便咸寒,可引阳药入阴,防其拒阳不受,可为“反佐以取之”;二则童便生津和阴,有防姜附温燥太过之弊;三则童便咸寒下行,使毒邪从下而泄。故服后寒去阳回,毒邪利而诸症愈。《名医经方验案》

论:本案白喉,应不是阴毒。

2水逆

有一等病,渴急欲饮水,但饮下不安,少顷即吐,吐出片刻,复欲水饮,致于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证也,予反复思之,用仲景之白通汤,加人尿胆汁,热药冷探之法,一服稍解,三服令瘳,其在男者间有之,女子多有此证。(《医贯》卷五)《名医经方验案》

3中焦胀满——叶天士医案

由夏季目黄身倦,渐至中焦胀满。延至霜降,上吐瘀血,下便污浊。按脉弱细不调,视色神采不振,兼以呼吸带喘,素有寒疾气逆,其宿饮之蓄,已非一日。当夏三日,脾胃主令,天气热,地气升。加以饥饱劳役,而遂减食胀满,是皆病于中,绵延上下矣。夫六腑以通为用,不但腑不用事,其间经脉络脉中,气血皆令不行。气壅血瘀,胀势愈加。古人治胀病专以宣通为法,而有阴阳之殊。后之攻劫宜通,如神佑、舟车、禹功等方,值此久病奄奄,何敢轻试?议以专通三焦之阳气,驱其锢蔽之浊阴,温补兼进,若不阳气渐更甦,难以拟投。引用仲景白通汤:去须葱白、干姜、猪胆汁、淡附子。(《叶天士医案》)《经方研习》

论:本案之胀满,也像是脏结。治以专通三焦之阳气,驱其锢蔽之浊阴,此锢蔽之义,就是阴寒凝结,或脏结之象。

4霍乱转筋——许小逊医案

周某某,年届弱冠,大吐大泻之后,汗出如珠,厥冷转筋,干呕频频。面色如土,肌肉消削,眼眶凹陷,气息奄奄。脉象将绝,此败象毕露。处方:炮附子三两,干姜五两,炙甘草九钱。一边煎药,一边灌猪胆汁,幸胆汁纳入不久,干呕渐止,药水频投,徐徐入胃矣。

是晚再诊:手足略温,汗止,惟险证尚在。处方:炮附子二两,川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六钱,高丽参三钱,急煎继续投药。

翌日,其家人来说:“昨晚服药后呻吟辗转,渴饮,请先生为之清热”。观其意嫌昨日姜附太多也。吾见病人有烦躁,但能诉出所苦,神志渐佳,诊其脉亦渐显露。凡此皆阳气复振机转,其人口渴、心烦不耐、腓肠肌硬痛等症出现,原系大吐大泻之后,阴液耗伤过甚,无以濡养脏腑肌肉所致。阴病见阳证者生,且云今早有小便一次,俱佳兆也。照上方加茯苓五钱,并以好酒用力擦其硬痛处。

两剂烦躁去,诸证悉渐,再两剂,神清气爽,能起床矣!后用健脾胃、阴阳两补,佐以食物调养数日复原。[许大彭。许小逊先生医案.广东医学,1963.235]《名医经方验案》

按语:吐泻之后,阳虚至极,阴津不继,而见厥冷转筋,脉微欲绝诸症。治当回阳救逆,然又虑阴寒太盛,恐对辛热之品拒而不受,故加猪胆汁以反佐之,引阳入阴。服药后病人出现渴饮,乃阴退阳复之象,但又有烦躁一证,故加茯苓,即成茯苓四逆汤热除烦躁。法施有序,其效立竿见影。《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