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 风 诗经·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即南风,意思指和暖的风,常用来比喻母爱的温和。《诗经》中的《凯风》一篇,可能是最早的感念母亲的诗歌之一。其诗反复吟唱“凯风自南”,用来表达母亲的“劬劳”、“圣善”,又用“黄鸟”来代指子女,希望孝顺母亲、报答母亲。 春 晖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晖”即春日的阳光,孟郊《游子吟》用来比喻慈母之恩,从此成了慈母的经典意象。 萱 草 王冕·墨萱图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诗经云“萱草忘忧”,而后萱草亦用来借指母亲,“今人称母为北堂萱”。王冕之《墨萱图》共有二首,都是借物抒情,以萱草描写母爱和慈孝之心。 针 线 林掞·狱中闻母丧 手执家书悲故乡,萱花一夜老高堂。 忍看泪滴成流水,愁听机声过短墙。 身上衣裳针线旧,眼中形影梦魂长。 杜鹃不惜王孙恨,啼断东风几夕阳。 古代“针线”是形容女人的常见意象,每每用来描摹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留恋之情。“身上衣裳针线旧,眼中形影梦魂长”,前句为眼前情景,后句为追忆怀想,不忍卒读。 高 堂 周映清·将入都门 高堂有阿母,日夕层楼间。 抚我不离膝,慈训日以娴。 齐肩得予弟,嬉戏承欢颜。 生女亦如儿,同此顾复艰。 儿生能反哺,尚有莱衣斑。 女生终辞家,去去何时还。 “高”的本意是高大的厅堂或华美的屋子,后来也用来代指父亲或母亲。李白诗“高堂明镜悲白发”,李颀诗”岁夜高堂列明烛”,都是用的本意。魏野诗“前路谁青眼,高堂母白头”一联,前句感慨客路艰辛、受尽冷眼,正因如此更是怀念母亲和家的温馨,高堂之上,老母白头,判儿早归,何等辛酸。 家 书 陈繗·寓金陵寄家书 乡里人归我未归,家书一纸寄阿谁。 砚中滴泪浓磨墨,笔下伤心乱写诗。 梦到北堂惟母接,望穿南极只天知。 此书莫向堂前读,灵爽如闻也痛悲。 “家书”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比如“家书到隔年”等,用来寄托母子之间的思念之情自然是真情流露。 夕 阳 黄庭坚·初望淮山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日薄西山,夕阳西下,这是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也是人生中的暮年,用这个情景渲染年事已高的母亲自然在情理之中。黄庭坚之诗写别家的感怀,首联离家时正值冬日,而一转眼便已到了仲夏。漫长的时光之中,作者想象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又联系到自己浮生劳累、多病多愁,不禁哀伤满怀。 白 发 黄景仁·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人到老年,白发频生,这是老母的形象,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岁月流逝。黄景仁即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有《绮怀》十六首广为流传。黄仲则早年丧父,《别老母》一诗写于远行他乡之际,将作者的所见所闻与母亲的所思所感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