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定经常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首歌,其实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 ![]() 这部1989年上映的电影,非常火爆。当年的票价不过一二元,《妈妈再爱我一次》却拿下过亿票房。直到现在,即使电影画面渣,也依旧被豆瓣评为“看一次哭一次”的十大感动电影之一。在这个拥有温暖母亲节的5月,我们想和你一起再次重温这部电影。感受母爱的伟大的同时,也想借此探讨为何母爱的力量,会如此深入人心?让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期待? ![]() 单亲妈妈的倔强与幸福《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背景,是个老套的爱情故事。孤儿秋霞和富家公子国荣相爱并怀孕,遭到国荣母亲反对。对方直接扔出一笔钱,要求秋霞打胎并离开。 ![]() 深爱国荣的秋霞,不愿爱人为难,选择主动离开。但有骨气的她一分钱都没有拿,只身回到乡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秋霞冒死在家生下孩子,连脐带都是自己剪的。而秋霞在鬼门关闯荡的那天,正好是国荣结婚的日子。盛大典礼,新郎新娘带着幸福的笑脸……他们的幸福人生里,早就没有了秋霞的位置。但秋霞不后悔。 ![]() 她把儿子小强,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小强四岁时,高烧到41度。医生说:“打针都没反应,怕是危险了,如果今晚不退烧,孩子就……”秋霞心如刀绞,她从家门口三步一磕头,一路跪拜到王爷庙,向王爷公哀求:“折我的寿,换小强健康。”许是神明听到了秋霞的乞求。小强退烧了,连医生都说:“这是个奇迹。”磕头磕得满头鲜血的秋霞,抱着失而复得的儿子嚎啕大哭。 ![]() 孤儿寡母常被欺负。被嘲笑“没爸爸的野孩子”的小强,也曾哭着追问:“妈,我到底有没有爸爸?”但看着泪流满面的妈妈,小小年纪的小强意识到这是个会让妈妈伤心的话题,竟能懂事的反过来安慰妈妈:“妈,不要哭,我以后再也不问了。”小强之所以这么懂事勇敢,是因为秋霞就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妈妈。日子清苦,但秋霞给足了小强爱和陪伴。秋霞从不觉得身世悲惨,每天带着孩子过得快快乐乐。有空就带着孩子游山玩水,拍美好的照片;虽然没钱,但节日也很有仪式感,她攒钱给小强买礼物——一只熊猫玩偶。小强则用心学会《世上只有妈妈好》,特意表演给妈妈看。还专门送“按摩”给辛苦的妈妈当礼物。 ![]() 很多人认为,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性格有缺陷。这是有歧义的。单亲家庭或者健全家庭,并不是判断幸福的核心。追根朔源,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才是决定孩子是否人格健全的关键。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渴望着与母体合一的内在小孩。就像小强,被妈妈爱着的他,安全感非常充足,成长得懂事懂规矩。《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另一个是“内在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其实我们终其一生在寻找的安全感,和我们的母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妈妈的爱 陪伴孩子成长“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句歌词也是有心理依据的。《爱的艺术》指出:“母爱的存在给被爱者一种极大的幸福感;而缺乏母爱则会让人产生一种失落感和绝望感。”随着剧情发展,小强也遭遇了失去妈妈的痛苦。国荣婚后无子,怕断了香火的奶奶,意外得知小强的存在,她带着钱去找秋霞,扬言要起诉把小强抢走。 ![]() 幸好,国荣和国荣父亲,心疼秋霞养子的不易。国荣父亲撤销了起诉,和秋霞谈心:“孩子如果去台北接受教育会更好,你有需要来找我。”得到林家尊重的秋霞,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让小强拥有更好的未来”。孤儿出身的她,知道没有父亲的孩子有多苦,理智告诉她,林家确实能给小强更好的成长环境。 ![]() 纵然不舍,但伟大的母爱,让秋霞做出决定。她再次放弃自己的需求,亲自把小强送去了爸爸家。遗憾的是,成人的爱,是站在成人利益的角度考虑的。深爱孩子的成人,并不知道,失去母爱对孩子的伤害。小强不愿意离开妈妈,但懂事听话的他,还是去了林家。从野小子变成小少爷,小强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一点都不快乐,每天都抱着妈妈送的熊猫,哭着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一天,他实在太想妈妈,竟然自己一个人偷溜上车,从台北回到乡下。小强求妈妈让他回家:“妈妈,我想你想得吃不下饭,读书也不专心。” ![]() 秋霞心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害怕小强一个人跑出来有危险,佯装生气吓唬小强:“以后你再这样做,我就躲到你找不到的地方去。”悲伤的母亲,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也给自己带来悲剧。一个台风天的晚上,小强再次失踪。爷爷奶奶和爸爸找到秋霞家,发现门口留下了小强最爱的熊猫,小强却不见踪影。秋霞痛哭:“都怪我,他一定是怕我躲起来,才不敢回家。” ![]() 几人找了一夜,秋霞才在王爷庙找到已经昏迷的小强。失去理智的她,又惊又悔,意外从高高的楼梯摔下。等大家把她扶起来,这位可怜的母亲,已经疯了。“疯掉的母亲”在这部电影中有着一个重要的意象作用。长大后的小强,出国留学好巧不巧学了精神科,成了一名精神科医生。这说明这个孩子在潜意识中有着绝大的创伤阴影,母亲的疯掉对他的命运有着重大的影响。小强的内在小孩,一直渴望着与“疯掉的母亲”达成一次真正的疗愈。 ![]() “母亲” 对“内在小孩”的意义电影的结局,令人泪奔。小强学成归国,受邀成为精神病院的院长。天可怜见,他到医院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抱着熊猫哼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疯妈妈。小强跪倒在地,和妈妈一起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成功将秋霞唤醒,母子俩抱头痛哭。 ![]() 无数人感动于秋霞对小强的付出,有人评论:“离开妈妈的孩子痛,把孩子推开的妈妈更痛。孩子熬过暂时的痛,就脚踩祥云光芒万丈了,而妈妈失去唯一的孩子,日子只会一天比一天苦。为了别人的幸福,把自己逼入绝境,这种事,只有妈妈做得出来。”我们当然感动于母爱的伟大。但换个角度,我们想探讨,为何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母爱?心理专家武志红一阵见血指出:“缺乏母爱,会让人即使成年也有一个内在的饥渴的小孩”。小强一直在找“妈妈”。台风天的那次失踪,他之所以去王爷庙,是去求王爷公让妈妈允许他回家。从国外回来后,他每晚做的事,依旧是抱着熊猫想妈妈。 ![]() 书籍《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是悲伤的。从心理角度分析,小强“想妈妈——害怕妈妈躲起来——不敢见妈妈——找妈妈”,这份矛盾心理日积月累,会让他的“内在小孩”越来越压抑,不敢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幸好,他找到了妈妈,母子都得到了治愈。在电影里,我们在母子的分离与重逢里哭哭笑笑。回归到现实,我们需要习得,一个母亲对孩子内在成长的重要性。如果不是秋霞给与小强足够多的关爱;小强未必能在没有妈妈的日子里优秀成长。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长大成人的我们,是否感受过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否回头看过自己和父母的关系?1.看见内在小孩。书籍《是谁触碰了你的情绪按钮》中提到:“安静下来,你可以想像看见内在小孩,跟他对话:'我想要帮助你,你愿意吗?你需要我怎样的支持?’”在看见中,我们去探索我们的内在小孩是什么样子?拒绝长大?害怕孤独?觉得不被爱? ![]() 2.安抚内在小孩。书籍《唤醒情商:不失控的情绪管理能量书》说道:“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去认识安抚内在小孩,拥抱内在小孩,内在小孩就有机会成长。这样内心破裂的地方才有机会愈合。”德芬咨询曾接待这样一个案例。小妙非常容易暴躁,经常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因为被父母忽略而气鼓鼓。她学着安抚:“我直到你很生气,非常生气,尽管这样,我还是全然接纳你,接纳这样的我,来,我来抱抱你,我永远在这里。”跟着咨询师说出这句话的小妙,瞬间泪流满面。安抚好内在小孩的小艾,也在梳理父母关系的过程中,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回看《妈妈再爱我一次》,除了感动,其中的“再”非常巧妙。它或许也暗喻着,只要我们愿意,我们的“内在小孩”可以再次得到爱!再次得到成长。电影之所以经典,在于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愿你我在感动的母爱里,找到让我们“内在小孩”治愈的力量! ![]() ![]() 策划 | 饿鱼 编辑 | 江枫 主播 | 宁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