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西风电走廊 一项关系全局的大战略

 longhy2000 2022-05-08 发布于北京

    甘肃特殊的自然条件,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发展风电产业入手,着力打造能源大省,就是推动甘肃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问题的提出

    甘肃是一个以生产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提出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随后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从而风电产业的发展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是河西走廊具有发展风电产业的优越条件。甘肃的河西走廊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酒泉市的瓜州县、玉门市荒漠地区及肃北马鬃山地区素有“世界风库”之称。整个河西走廊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2亿千瓦,占全省的85%,其中仅酒泉市初步测定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就在4000万千瓦以上,发展风电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其一,风力能量密度大,风能富集区年平均有效风功率密度在每平方米150瓦以上,风速年内、年际变化小;其二,年有效发电时数长,年有效风速时数在6000小时以上,年满负荷发电在2300小时左右;其三,风力发电的气候环境好,极限低温不低于零下30摄氏度,空气湿度低,没有盐雾、冰冻等自然灾害,有利于风机寿命的延长;其四,风电场的建设条件好,易开发建设的风电场大都在荒漠戈壁之中,临近交通干支线,地势平坦广阔,不需占用耕地,投资成本低。近年来,国内各大发电公司纷纷前来投资,河西走廊的风电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酒泉地区已建成5个风电场,到今年年底总装机容量可达100万千瓦,最近通过特许权招标投标将新建380万千瓦风电场,“十一五”末装机将达到516万千瓦。与此相适应,省内的风电装备研发与制造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二是风力发电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能源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以来,能源日趋紧张,世界各国相继制定法律,以促进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石油资源的日趋减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引起发达国家和耗能大国的普遍关注,风力发电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选。近年来,全球风能的累计装机容量以年均24.8%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范围内安装的风力发电机已突破10万台,装机容量已达到9410万千瓦,市场产业规模超过370亿美元。风电开发较早的丹麦,国内的风电装机容量313.6万千瓦,风力发电占整个电源的25%,风电机组主导全球市场,出口占全球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德国作为风力发电的领军国家,风电总装机容量达2062万千瓦,提供了全国6%的电力需求。西班牙也是风力发电的大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162万千瓦。风力发电起步较迟的美国,1999年风电装机只有200万千瓦,到2006年就达到1160万千瓦,短短7年时间增长了4倍多。印度是亚太地区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2006年风电装机达到627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五大风电生产国。在欧盟27国,风力发电已超过天然气成为最大的新增能源。由此可见,风电产业正在异军突起,产业化的前景十分广阔。

    三是发展风电产业是我国应对能源挑战的重要选择。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已成为世界上第二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总体上说,我国优质能源相对不足,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大,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根本的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面推进能源节约的同时,坚持多元发展,下功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风电与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具有产业成熟度高、发电成本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好等优点,理应成为今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选择。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风电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7年,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605万千瓦,在建的420万千瓦。同时,国家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建设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若干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08年,随着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的批准,建设河西走廊风电基地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远的影响

    建设河西走廊风电基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基地之一;第二步,到2020年,装机容量增加到2000万千瓦,建成陆上“三峡”工程;第三步,2020年以后,装机容量继续扩大到3000万千瓦以上,使河西走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基地。如此大规模的风电产业开发,对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建设河西走廊风电基地,将使甘肃成为全国的能源大省和重要的西电东送基地。甘肃能源资源种类齐全且相当丰富,除风能外,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488万千瓦,煤炭资源预测储量1870亿吨,石油预测储量11.29亿吨,同时还有丰富的太阳能、天然气、地热等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现有总装机容量1328万千瓦,其中火电809万千瓦,水电478万千瓦,风电41万千瓦。特别是刘家峡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的建成,使甘肃一度成为全国电力输出的重要省份,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源产业仍然是甘肃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坚持多元发展的同时,随着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的优先发展,甘肃能源的总规模将会大幅度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经过十到十五年的努力,在风力发电的带动下,甘肃电力装机容量将力争突破6000万千瓦。届时,甘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大省,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加上石化产业的发展,甘肃将为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建设河西走廊风电基地,将有力地促进甘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风力发电作为一大产业兴起,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甘肃正处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我们在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战略构想的同时,又实施了“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这两件事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尚处于起步阶段,风电机组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国外风机生产厂商占据75%以上的市场。相对国内而言,我省风电设备的研发制造起步较早,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国内首家开发研制出了兆瓦级的风力发电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兆瓦、1.5兆瓦、2兆瓦风力发电机制造能力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风机控制系统已经成功运用在风力发电设备上,塔筒全部实现了省内自主设计制造,风机齿轮箱和兆瓦级风机叶片的研发正在进行之中。同时,国内的一些知名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开始落户甘肃。我们总的考虑是,围绕风电基地建设,下功夫把风电设备制造业搞上去,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甘肃成为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page_break]

    做到这一点,甘肃的经济总量不仅会有个大幅度的提升,而且产业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从而将大大提升甘肃的工业化水平。

    第三,建设河西走廊风电基地,为实现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河西走廊是内陆通向西北边疆的大通道,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河西走廊的开发建设,不仅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发建设,河西走廊已经成为甘肃重要的经济增长区,特色农业基础比较雄厚,镍都金昌、钢城嘉峪关和玉门油田在我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这里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生态危机。破解这个难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近年来,我们从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入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生态综合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二,加快电网建设。电网是电源建设的控制因素。河西远离电力负荷中心,风电主要向外输送,而河西电网较为薄弱,现有的330千伏主网只能满足70万千瓦风电接入。同大规模的风电基地建设相适应,建设配套的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势在必行。要统筹考虑电源与电网建设,加快750千伏超高压电网工程向河西走廊的延伸,论证建设特高压直流电网向华中和华北电网送电,为河西走廊风电基地电力外输提供保障。这项工作,事关河西走廊风电基地建设的成败,必须及早研究,抓紧规划实施,努力做到电网建设与风电开发同步进行。

    第三,实行风电同其他电源建设相配套。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对电网造成冲击,电网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冲击是制约风电并网的突出问题。在风力发电所占比重较小时,区域电网自身的调峰能力就可以消化间歇性引起的波动,但随着风电的大规模开发,通过建设相应规模的非风电电源以提高电网的调峰能力就势在必行。我们在加快河西走廊风电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我省和周边的煤炭和水力资源,抓紧主网沿线现有电源的扩容改造,并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水电火电项目。河西地区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发电的潜力也很大,实施风电、太阳能发电互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总之,要通过多方面努力,争取实现风电和火电、水电、光电的互补,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和风电的安全送出。当然,在风电装机容量增加到一定比例后,仅靠区域电网是难以满足调峰需要的,实行跨省跨电网的大范围调峰将不可避免。

    第四,加强风电运行管理和就地转化的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必然要大幅度上涨,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调峰技术,实现大规模“间歇性”电力的并网。要适应风电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快风电及其并网技术的研究,规范风电接入系统管理,统一风电机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风电场建设与运行管理规程规范,全面提高风电运行管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风电“直供”和就地转化的途径,不断降低风电对电网调峰的影响。要积极论证在风力资源富集区发展适应电源特点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载能产业,论证发展电解水制氢、高容量动力电池充电等储能产业,论证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这样,既可以减轻电网的压力,又能促进当地新兴产业的培育。

    第五,加大风电设备自主创新力度。风电装备投资成本高是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是风电装备的国产化率低,特别是核心技术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

    我国要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必须着力提升风电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提高国产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以降低风电产业成本。我省已在兰州理工大学建立了风力机工程研发中心,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和控制设备的研制已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完成系统集成的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已投入试运行。要充分利用国家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的政策,在风电项目招标中坚持引进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以市场换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能力。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有序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整合风电设备研发制造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我们在兰州、酒泉、白银等市规划了风电装备产业园,努力形成集研发、制造、认证、测试、培训、配件供应、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把甘肃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风电设备制造基地。

    第六,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风电要由过去的补充能源发展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要对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国家产业政策明确要求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为此应加大对风电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制定相配套的装备采购政策。要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坚持执行优先收购、优先调度的双优政策,以适当的价格优惠激励风电投资的积极性。要有效区分调峰电价与基荷电价,尽可能调动各个常规电站的调峰积极性。要抓紧落实风电发展的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形成风电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七,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风电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初步匡算,建设2000万千瓦的风电基地,综合投资接近2000亿元。要解决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必须面向市场,把立足点放在引进域外投资主体上。现在这方面的形势很好,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风电产业已成为国内外资本投资的热点,来我省洽谈投资的企业也络绎不绝。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坚持规划先行,扎实做好资源评估、风电厂选址、项目核准、设施配套等基础工作。要建立风电产业协调服务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引进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风电产业开发。

    人类规模开发利用风能资源还不到30年时间,在一个区域内连片开发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世界上也没有先例。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遵循规律,科学实施,不断总结自身发展的经验,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我们就一定能够把这件关系甘肃长远发展的大事办实办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