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可夫与斯大林争吵,侍卫长怒扇他两耳光,看似无理却救他一命

 古稀老人赵 2022-05-08 发布于北京

1945年6月,一匹白马踏入红场阅兵舞台,马背上的人英姿飒爽,可是骑在白马身上的却并不是苏联的最高统帅斯大林,而是朱可夫。此时的朱可夫可谓是风光无两,在斯大林与他的带领下,苏联不仅打赢了卫国战争,还将战线反推回了德国,苏联也成为了二战时期第一个攻入柏林的国家。

而当前的局面却不是偶然为之,红场阅兵前,本应该出席这场仪式的斯大林竟然找上朱可夫说到:“我年纪大了,由你来出场吧”。此时斯大林与朱可夫二人的关系非常好,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场盛大庆典结束后,朱可夫的命运便逐渐走向下坡路。斯大林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大逆转,多次打压朱可夫,致使他在后来的仕途中曲折难行。

然而朱可夫能走到如今这番局面,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早在卫国战争时期,朱可夫身上就发生过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在朱可夫与斯大林的一次争吵中,朱可夫被斯大林的侍卫长怒扇耳光。斯大林的侍卫长为何要扇朱可夫耳光?这中间是发生了什么?这位侍卫长的结局又当如何呢?

二战爆发,卫国战争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不仅遭受了大量军事限制,同时还要面临大量战争赔偿。这笔巨款是德国根本还不清的。当时的德国国民民生困苦,德国纳粹党上台后,为了利用战争减轻国内经济压力,很快便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欧洲战场上德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强大的军事装备碾压下,德军在正面战场高歌猛进。但此时的德国野心远远不止于此,他希望统治的地域更加广阔,于是德国将目光放到了苏联身上。

德国与苏联曾签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正是这个条约,极大地麻痹了苏联的神经。在二战爆发后,苏联选择作壁上观,眼睁睁地看着德国不断地侵蚀欧洲列国。当时的苏联人认为,二战仅仅是德国在试图扩张,而他们手上有着这份条约,德国一定不会将战火烧到苏联。

但事实上,苏联小看了德国的野心。1941年6月,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军集结550万人大举进攻苏联地区。由于事发突然,苏联在被德军突然袭击下一触即溃,战线几近崩溃。

这样的局面彻底让苏联慌了神,按照这样的情况来看,德军的闪击战术非常成功,拿下苏联仅仅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苏联军队此时战斗力较差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内部大清洗运动上,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让许多苏联军官遭受不白之冤。

军队在大清洗下战斗力急剧下降。苏联一溃千里,但此时的斯大林却非常自信,认为按照苏联军队和装备,虽然差德军一截,但足以守卫国土。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斯大林根本就没有考虑大清洗带来的后果,这种盲目的自信,也让苏军在前期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基辅战役。

基辅战役开始前,朱可夫刚刚任命基辅军区司令,作为基辅部队的最高长官,朱可夫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与德军交战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胜利的。在这种时刻,重要的是保存有生力量,而非死力抗衡。

斯大林并不这么想,斯大林认为,基辅军区足以抵挡德军,朱可夫这种想法就是怯战行为,于是召见朱可夫。正是在这场会议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怒扇耳光,逐渐清醒

德军大肆进攻苏联,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作为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希望看到寸土不失的局面,所以他要求基辅军区死守基辅,抵抗德军。可是这一点和朱可夫的想法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谁都无法说服谁,大概是能力强的人脾气都不太好,斯大林作为苏联最高统帅,他的目光是非常长远的,同时脾气也是极为火爆。朱可夫也同样如此,作为一方统帅,自身本就身经百战,脾气也是异常火爆。

在这场针尖对麦芒的争吵中,双方几乎都吵红了眼。但对于在场的所有军官来说,他们听命的并非是朱可夫,而是最高领袖斯大林。在军人眼中,服从命令高于一切,而朱可夫现在的行为已经是僭越了。

不过在场的人没敢打断两人的争吵,毕竟在这场高级军事会议中,在场所有人也没办法笃定二人谁的想法是错误的。在不断的争吵中,斯大林逐渐失去了理智,要知道他才是苏联最高领袖,朱可夫不断地质疑领袖的权威,这让斯大林怎么能不恼火。

这要放在平常时期,敢违背上级命令,斯大林当场掏枪枪毙了朱可夫都不过分。可是现在他们的分歧是出现在战策上,不能这么任意为之,说杀就杀。局面越来越紧迫,到处都是弥漫着火药味。此时,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率先打破僵局,冲上前就给了朱可夫两个耳光,并说道:“领袖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如果违抗军令,应当送入军事法庭”。

阿尔卡季耶夫的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为之震惊,朱可夫也被这两个耳光彻底打醒,他这时才知道,自己刚刚说的话有多么过分。斯大林此时也冷静下来,他虽然知道朱可夫也是为了苏联,但以下犯上的毛病不能惯。

在侍卫长的巴掌声下,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人就此冷静下来,也使得朱可夫逃过一劫。命是保住了,但惩罚还是有的。就这样,斯大林在战前撤销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下放到预备军当司令员。

这场闹剧最终还是以朱可夫被贬落下了帷幕。事实证明,从战局的角度上来说,朱可夫利用空间换取时间的做法是对的,斯大林的强守政策是错误的。

认知错误,启用朱可夫

基辅战役是苏军在苏德战争前期遭受到的最大打击,70多万部队被围,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此时苏德战争的进程已经不单单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基辅丢失后,部队被迫撤退,背后只剩下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

斯大林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他错误地估计了德军的决心和苏军的战斗力。于是,他好好回想朱可夫在那场会议中与他争论的细节。在不断的反思中,他越来越觉得,朱可夫的决策是正确的。

于是,斯大林立刻召见朱可夫,并对朱可夫委以重任。朱可夫也确实没有辜负斯大林的信任。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朱可夫命令部队死守抵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打得无比艰难,德军在数月进攻中寸土未得,极大的打击了德军的锐气。

然而真正让朱可夫成名的,是莫斯科保卫战了。莫斯科保卫战前,斯大林来到红场,在战前宣布誓言,愿与士兵同生死、共进退。一番激情的演讲感染着保卫莫斯科的所有战士。

这些战士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背后仅仅剩下莫斯科一座城市,如果他们撤退了,那么苏联真的就没了。此时的他们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决心让在场所有战士受到极大的鼓舞,朱可夫更是命令部队顽强死守。

莫斯科保卫战成为苏德双方的梦魇。在这场保卫战中,双方投入数百万部队,苏军甚至征集民兵支援正面战场。好在天不亡苏联,此时的苏联逐渐进入冬季,大雪覆盖大地足有一米多厚,这让德军进攻遭受阻碍。

对于苏联来说,他们本就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补给还是环境的适应能力上都要远强于德国。德国在寒冷的冬季打得越来越艰难,枪支甚至由于被冻了一夜,连枪栓都拉不动。

就这样,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进攻被苏联军队死死防御,双方虽然都出现了极大的伤亡,但此时的德军已经拖不起了,有全面进攻变为了全线防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鼓舞了苏联军队的士气。

此时的苏军在朱可夫的带领下节节胜利,苏联吹起了反攻的号角,一举将战线推回到德国境内。德军战线被彻底击溃,再加上德军在欧洲战场上的惨败,苏军最终攻入柏林,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是惨烈的,但同样值得骄傲和兴奋。朱可夫的功绩苏联军民都看在眼里,朱可夫也成为了苏联人民的英雄人物。但此时的朱可夫一边享受赞扬,另一边却却实施了一场报复。

报复侍卫长,一笑而过

还记得刚刚我们说过,在基辅战争发生前,斯大林曾召回朱可夫开启军事会议,在会议中,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给了朱可夫两个耳光的事。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让朱可夫一直铭记着。

朱可夫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了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他对阿尔卡季耶夫的态度也越发不好。虽然朱可夫清楚,造成当时那种局面,是斯大林和他在军事意见上不合导致的,但斯大林是国家领袖,他也不好发作,只能将怒气发在打他耳光的阿尔卡季耶夫身上,时不时拿阿尔卡季耶夫开涮。

苏联军官看到朱可夫与阿尔卡季耶夫之间的微妙关系后,纷纷认为朱可夫如此对阿尔卡季耶夫确实不妥,毕竟当时没有阿尔卡季耶夫的出手阻止,朱可夫很有可能被愤怒的斯大林当场击毙。

这种言论很快也传到了阿尔卡季耶夫的耳中。对于阿尔卡季耶夫来说,他认为朱可夫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朱可夫的性格在作祟。阿尔卡季耶夫曾经说过:“朱可夫元帅的性格过于直率,他的耿直是他最大的优点,现如今我在领袖身边如此多年,朱可夫将军为我说好话,岂不是让领袖下不来台。”

就这样,阿尔卡季耶夫从来没有怨恨过朱可夫。随着卫国战争的胜利,朱可夫的威望越来越高,甚至一度盖过了斯大林。斯大林无法容忍这样的事,在背地里建立了调查组,开始调查朱可夫。

随后调查组很快找到了阿尔卡季耶夫,希望他可以提供一些证据。阿尔卡季耶夫却说到:“朱可夫元帅对领袖身边的人有意见,并非是出于私心,他的终成能够经受考验”。就这样,阿尔卡季耶夫拒绝了调查组的请求。

阿尔卡季耶夫的人格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本以为他会指证朱可夫的那些人纷纷被打了脸。但阿尔卡季耶夫还是太人微言轻了,他的话语并没有打消斯大林对朱可夫的偏见。

斯大林的偏见,一贬再贬

朱可夫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他过于表现自己,红场阅兵时,他骑着白马的形象让他风光无两,虽然他没有私心,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朱可夫有造反的能力,还不知道收敛,这就是他最大的罪过。

1946年,斯大林调查出朱可夫私藏各种名贵物品,以这个罪名将他贬为敖德萨司令员。这对于朱可夫来说是不公平的,毕竟按照他的功绩,给个国防部长是绰绰有余。但斯大林丝毫没有念及旧情。

自此开始,朱可夫的仕途非常坎坷,即使到了赫鲁晓夫时期,他也并非是真正的得到重用。当时赫鲁晓夫刚刚接任,需要得到军队的拥护,这才将朱可夫提拔上来,但赫鲁晓夫在坐稳宝座后,就一脚将他踢了出去。

朱可夫的人生就这样在大起大落中不断徘徊,他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性格的缺失。自己功高盖主同时还过于刚正不阿,让领袖有危机感是无法避免的事。

与此同时,朱可夫在反思自己的过程中,听闻了阿尔卡季耶夫宽宏大量的事情。认为自己的斤斤计较确实做的太过分,此时的他后悔不已,就这样走过了自己的一生。

而反观阿尔卡季耶夫,他在合适的时间做了一件对的事情,保住了苏联的民族英雄,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阿尔卡季耶夫高尚的品行值得当时所有苏联军官学习。

结语

朱可夫的一生无疑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扶将倾之大厦,挽救苏联危局,他的战略眼光无比超前,是苏联不可多得的帅才。但可惜的是,朱可夫的为人过于高调,这也导致他在经历了高光后,迅速跌入谷底。

从军功上相比,阿尔卡季耶夫与朱可夫就显得非常渺小,但他虽然渺小,却拯救了朱可夫,即便事后阿尔卡季耶夫备受打压,他也能一笑而过。那倘若没有阿尔卡季耶夫那一记耳光,苏联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首先,如果当时没有那一记耳光,不论是斯大林还是朱可夫都会继续沉浸在当时的紧绷氛围,惹怒了领导人,朱可夫必然不会有活下去的机会。如果失去了朱可夫,卫国战争能否胜利还要另当别论。

或许苏联在最后还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但这场胜利要付出的代价,必然要远比朱可夫执掌部队高得多。话虽这么说,但历史没有重来的机会,如果朱可夫能像阿尔卡季耶夫那样审时度势、甘愿退让,或许他的结局会更好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