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消化道息肉经验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2-05-08 发布于江苏省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病因多为反复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化学物质等长期刺激所致,主要分为增生性、炎症性、肿瘤性等,临床上以前两种多见。息肉好发于空腔管道,如胃、肠、胆管、咽喉等,其中以消化道息肉最为常见。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是被公认的癌前病变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目前西医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多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激光、微波灼切等方法,但并发症多、复发率较高,而中医药在消除息肉、预防息肉复发及恶变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一、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无“胃息肉”之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若有出血则属“血证”范畴;肠息肉归属于中医学的“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病证范畴。中医对于息肉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灵枢·刺节真邪》认为息肉的病因病机是“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李东垣也提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故息肉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气滞、痰凝、血瘀、浊毒等,以痰瘀互结最为常见,病程日久胶着,虚实夹杂,而生息肉。其病程多漫长,故临床药物治疗时间较长,见效缓慢。

二、常用药物

郑老常用的祛除息肉的中药主要有穿山甲、乌梅、僵蚕三味,临床运用多年,效果较好。

穿山甲,始载于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其味咸,微寒,归肝、胃经。《景岳全书》中记载:“能通经络,达腠理,除山岚瘴气、疟疾、风痹强直疼痛,疗小儿五邪惊啼、妇人鬼魅悲泣,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除疮疥痔漏,通窍杀虫。佐补药行经,善发痘疮……亦可用敷恶疮。”《本草通玄》云:“主痰疟,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发痘杀虫。好食蚁,故治蚁瘘。其性走窜,未可过服。”临床常用于治疗乳腺疾病、风湿痹证、血液系统疾病等。因其散结通络效力强,故常用来治疗息肉,效果确切。

僵蚕,咸、辛、平,归肝、肺、胃经,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一切金疮,疔肿风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惊痫抽搐、风中经络、目赤、咽痛、风瘙痒,亦可治痰核、瘰疬。

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功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外用有消疮毒之效,可治胬肉外突、头疮。《神农本草经》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刘涓子鬼遗方》云:“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本草纲目》云:“其蚀恶疮胬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本草经解》记载:“去青黑痣,及蚀恶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郑老认为,倘若只用三味药物难以控制息肉病情及症状,需据患者证候体征,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方剂加减变通,再在方中加入此药对,更能提高治疗效果。

三、病案举隅

【病案1】

李某,女,54岁。2016年3月25日至郑老处就诊。患者诉反复胃脘痛、纳差、嗳气1年余,既往多次就诊于消化科,给予奥美拉唑、铝镁加混悬液等药物口服后,症状缓解,但进食辛辣或生气后症状易反复,迁延难愈。刻下症见:胃脘痛,呈阵发性刺痛,饥饿后明显,进食后胃胀,纳差,嗳气,反酸,烧心,易怒急躁,睡眠可,二便调。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2016年3月22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底息肉样隆起(0.6cm);呼气试验:Hp(+)。

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弱、痰瘀凝滞证;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胃息肉。

治法:益气健脾,行气止痛,化瘀散结。

处方:北沙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5g,麦芽15g,莱菔子15g,香附10g,枳壳10g,延胡索15g,郁金10g,五灵脂15g,生蒲黄15g(包煎),蒲公英15g,黄连5g,吴茱萸2g,紫苏叶10g,僵蚕10g,炮山甲10g(先煎),乌贼骨15g,瓦楞子20g,白花蛇舌草30g。10剂,每剂水煎3遍,混合后分6次服,每日3次,饭后1小时服。

4月15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胃脘痛、烧心症状减轻,腹胀基本消失,仍有嗳气、纳差、反酸。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于前方去莱菔子,余药同前。10剂,煎服同前法。

5月11日三诊:患者胃脘痛、嗳气、烧心、反酸症状基本缓解,心烦易怒,遇事急躁,余未诉特殊不适。郑老考虑患者情志抑郁,乃肝气不舒,故于前方中加柴胡10g,白芍15g,取四逆散之意;患者反酸缓解,瓦楞子减至15g。10剂,煎服同前法。

6月27日四诊:患者诉基本无胃脘痛、烧心、反酸等症状,睡眠可,二便调,情绪好转。郑老考虑患者虽然症状基本缓解,但胃息肉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故嘱患者继续治疗。处方:北沙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10g,木香5g,砂仁5g,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川芎10g,延胡索15g,郁金10g,蒲公英15g,黄连5g,吴茱萸2g,乌梅10g,僵蚕10g,炮山甲10g(先煎)。10剂,煎服同前法。

随后患者症状未复发,自行续服前方10剂。2016年8月14日复查胃镜提示: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多发性胃息肉(0.2~0.3cm);病理检查:胃底(息肉)。患者继续以前方为主口服,2017年2月15日复查胃镜: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息肉消失。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再次复查胃镜未见息肉增生。

【按语】 本案患者素体脾胃虚弱,症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久病多虚,虚则气机失司,发为气滞,累及肝脾,肝郁气滞不疏,脾胃虚弱失健,加重脾胃功能失调,如此反复,愈发难愈。该患者以饥饿后疼痛为主,属虚证,故郑老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健脾益气和胃。延胡索、郁金、徐长卿、失笑散是郑老临床常用的治疗腹痛的药物,针对虚证、实证引起的腹痛均可使用,但整个处方用药关键是紧扣病机的寒热虚实。患者Hp为阳性,是目前公认的导致胃息肉的主要病因,故抗Hp尤为重要,郑老借鉴现代药理学知识,选用清热解毒药物蒲公英抗Hp。穿山甲、僵蚕、乌梅,祛瘀化痰散结,为治疗胃息肉的主要药物,但乌梅味酸,前三诊患者有泛酸,故未用,直至泛酸症状消失后,从四诊开始,才使用乌梅。

【病案2】

贺某,女,53岁。2016年9月9日至郑老处就诊。患者反复下腹隐痛5天,2年前有类似发作病史,于消化科行钡餐检查提示慢性肠炎,未予特殊治疗。此后症状偶有发作,平均约半年发作一次,每次持续时间约1~2天,能自行缓解,未予以重视。5天前患者感下腹疼痛复发,持续时间较长,每天约3~5次,每次持续约半小时,呈阵发性隐痛,痛则大便溏泄,泄后腹痛稍有减轻,伴口苦、口臭,偶有嗳气,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等不适,纳寐可,大便如上述,小便调,体形肥胖,平素喜吐痰。脉弦,舌质红,苔薄黄。2016年9月7日肠镜提示“结肠息肉”;病理检查:结肠黏膜呈息肉病理改变。西医建议行息肉切除术,但患者拒绝手术,而求诊于郑老。

诊断:中医诊断:腹痛,肝脾不和、湿热下注、痰瘀凝滞证;西医诊断:结肠息肉,慢性肠炎。

治法:调和肝脾,清利湿热,化痰散结。

处方:北沙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10g,木香5g,砂仁5g,茵陈10g,栀子10g,郁金10g,白芍15g,防风5g,黄连5g,吴茱萸2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包煎),乌梅10g,僵蚕10g,炮山甲10g(先煎)。5剂,每剂水煎3遍,混合后分6次服,每日3次,饭后1小时服。

9月19日二诊:患者诉腹痛缓解过半,仍有口苦、口臭,较前减轻,余症状不突出。于前方去失笑散,余药同前。5剂,煎服同前法。

10月7日三诊:患者诉腹痛症状基本消失,无恶心、呕吐、嗳气等不适。考虑患者有肠息肉,故续用前方调理,改为中药研末坚持口服。处方:陈皮10g,白术10g,白芍15g,防风5g,黄连5g,吴茱萸2g,北沙参15g,茯苓10g,甘草5g,木香5g,砂仁5g,神曲10g,鸡内金10g,乌梅10g,僵蚕10g,炮山甲10g。10剂,共为细末,每次10g,每日2次。

2017年1月27日四诊:患者1天前因饮食不节再次出现腹痛,呈刺痛,余无不适。在前方基础上加五灵脂10g,生蒲黄10g。10剂,共为细末,每次10g,每日2次。

4月28日五诊: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服药半年余,复查肠镜,息肉消失,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均无异常。仍以前方续服。

半年后随访,再次复查肠镜未见息肉再发。

【按语】 患者体形肥胖,平素痰多,实为痰湿体质,究其原因,因脾虚所致,脾虚失于运化,湿气由生,阻遏气机,脾胃失调,故郑老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除湿。患者反复腹痛,痛则大便溏泄,泄后症状稍减,实则肝旺乘脾,脾虚肝旺不受邪,当以痛泻要方加减,缓急止痛,疏肝理脾,再配合治息肉药组乌梅、僵蚕、穿山甲化痰散结,疗效甚佳。

四、总结

郑老认为,息肉的预防非常重要,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物;忌烟酒、咖啡;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质;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均为预防息肉的有效途径。目前,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但对人体损伤大,且复发率高,疗效并不满意。郑老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总结中医药在治疗、预防胃肠道息肉方面的经验,不仅能缩小或消除息肉,还能预防息肉的复发和再生,是临床上经济、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龚雪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