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一座填补空白的陶瓷博物馆

 咕叽咕叽546676 2022-05-08 发布于江西省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场景。何颖 摄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以其鲜明的行业特色、详尽的历史文献、鲜活的口述史料、丰富的物质遗存、独特的展陈设计赢得专家学者、各级领导以及参观者的好评,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荣获2017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该博物馆填补了国内外的一项空白。据了解,国内外工业题材的博物馆为数不少,但以陶瓷工业遗产为主题的独此一家。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于2011年开始筹建,博物馆的建设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是馆址建设,二是搜集历史文献和陈列展品。馆址选于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内。该厂建于1954年,是景德镇地区乃至全国最早的机械制瓷工厂。企业改制以后,其工业遗存完整保留了下来。在这些工业遗存中,有上世纪50年代末建造的窑房和煤烧圆窑包、70年代的煤烧隧道窑和油烧隧道窑。博物馆就选择该厂窑房为馆址,并在建设过程中保持了窑房和窑炉设备的原汁原味。现存于博物馆内的两座煤烧圆窑包和两座隧道窑记录了景德镇陶瓷烧成的前后四十年历史变迁,是陶瓷烧成燃料升级换代的历史见证,是陶瓷工业化逐步演进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窑炉在别处已不见踪影。

馆址建设的同时,博物馆团队成员下企业、进乡村、钻里弄、入家庭,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展品。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初期,私私联营时的董事会会议记录、劳资双方协商会议记录;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私营业主公私合营的房契和土地所有证等原件实物;50年代后期,十大国营瓷厂的批文;1956年确定的《江西瓷业12年计划》《1956到1962年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规划草案》等当时来说属于保密范围的重要文献。还收集了与陶瓷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物,如上世纪50年代的工作证、会员证、技术等级证、企业徽章等;70年代的职工待遇证、洗澡证、饭菜票等。

经过三年的筹备建设,2016年10月18日,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10万人次,其中境外人数占30%。

博物馆展陈的内容,采取人文结合、以物展史的手法,以时间为序,通过“筚路蓝缕、恢复发展”“迂回曲折、起伏跌宕”“改革改造、致力发展”“改制转型、浴火重生”四个篇目总共12个章节展示了景德镇陶瓷工业的百年沧桑和曾经的荣光。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利用了新材料、新造型以及声、光、电、视频等方法,同时还采用了情景再现、珍贵实物、图片资料、大事记等方法来再现那段难忘的历史。

当你徜徉在博物馆之中,将感受到:上镇、入社、联营、合营、国营、扫盲、挑窑柴、柴改煤、修马路、伙食团,这是景德镇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办农场、土法上马、技术革新、瓷厂转行下马、精简职工、学大庆、劳动竞赛、发奖金、分福利房、办简报、开职代会、民兵训练,这是瓷业工人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改组改造、企业升级、三项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引进国外生产作业线、国际金牌、陶瓷节,这曾是陶瓷人追寻瓷业复兴的足迹和美好的向往。

改革承包、租赁经营、下岗打工、下海、开作坊、踩三轮车、卖菜、转型,这里有陶瓷职工的焦虑、彷徨、无奈、隐痛和坚韧。

博物馆展陈品亮点纷呈:有1903年《奏请慈禧太后成立江西瓷器公司的奏折》复制件;1964年10月,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根据周恩来总理等领导意见,决定成立江西省瓷业公司的文件复制件;预示着千年窑火愈烧愈旺的窑火墙;20世纪60年代中期陶瓷主管部门制定的各大陶瓷企业产品的标准专用底款;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企业及其职能科室的公章及公章墙;8处口述史视频资料;记录不同时代瓷业工人形貌的“众人墙”;工业化时代瓷业生产用的制泥制釉、成型生产用的机械设备等。

千百年来,景德镇都没有留下陶瓷工匠的名字。如今在博物馆里,开发了为普通陶瓷工人树碑立传的“陶工谱”,录入陶瓷系统职工信息十万,参观者只要轻轻触摸屏幕,按提示搜索就可找到这些曾经为陶瓷事业贡献青春的人,他们的工匠精神将借此代代传承下去。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她留下了景德镇的城市记忆,记录了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也承载了景德镇人曾经的光荣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