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国分治一岛:500年恩怨至今无解,联合国驻军维和48年

 行走在陌路 2022-05-09 发布于福建省

199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要求各方尽快促成“塞浦路斯和平计划”,会后派遣特别顾问前往土耳其,而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则前往希腊,最终双方首次在纽约举行谈判,这项计划因而被命名为“安南计划”。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安南计划历时20年、先后修改过五次,三任联合国秘书长、四任美国总统、四任欧盟主席出面斡旋,以及英国、法国、德国等积极介入调和下,依然没有达成一致,双方仍水火不容般的仇恨。

那么,希腊和土耳其为什么会形同仇人,两国矛盾点为何会集中在塞浦路斯这座岛上呢?

这一切要从公元395年“罗马分家”开始说起,当时的地中海第三大岛塞浦路斯被划归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迅速成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地中海中转站,数以万计的希腊人登岛营生逐渐聚成岛上最大族群。东罗马没落后,塞浦路斯岛几经转手由威尼斯共和国接管,并为其修建工程庞大的尼克西亚城堡与海防工事,以阻挡奥斯曼帝国入侵。

奥斯曼帝国从1500年开始逐步染指地中海沿岸,相比较面积更大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塞浦路斯不仅更容易把控(离土耳其仅74公里),商道和军防的意义也更突出,于是出兵六万登岛进行了第一次大屠杀,主要以希腊和亚美尼亚基督徒为主,人数预估在1-3万人之间。

为了尽快恢复塞浦路斯的商贸运作,奥斯曼帝国不仅将部分士兵留在岛上定居,还征召大量土耳其工匠和农民,从而改变一家独大的宗教格局,穆斯林人数在18世纪中叶就远远超过基督徒。在此后大约250年时间里,希腊族塞浦路斯人一直被视为最低阶级的农奴,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

《奥斯曼帝国》一书有载:几名塞浦路斯青年参加了希腊独立战争,奥斯曼军队因此处决了一名大主教和四名主教等486名希族塞人,引起欧洲各国强烈不满。直至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压力倍增的奥斯曼只能将塞浦路斯租给英国,换来英国驻军抵御俄罗斯军队的承诺。

然而没过多久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站队同盟国与英国对立,英国原想将塞浦路斯送给希腊来换取出兵协助,只可惜被希腊拒绝了。所以,一战结束签订《洛桑条约》划定土耳其国土时,塞浦路斯就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从此进入英国统治期。

在殖民初期,英国人将矛盾重重的希族塞人和土族塞人分而治之,可随着英国日渐衰败,越来越多希族塞人开始寻求加入希腊或独立,难以承受长期驻军支出和国内反对的英国,干脆激化希土两族矛盾来转嫁压力:表面声称准许塞浦路斯自治,至于谁来执政,你们自己商量。

1950年,土耳其拒绝按照种族治理塞浦路斯岛,强硬要求塞浦路斯并入土耳其;人口占比超过80%的希腊人自然不同意,在英国殖民总督的默许下,两国开始扶植各自势力,纷纷往岛上运送武器物资。

1959年两族冲突已白热化,英国眼见失控就提出英、希、土三国共管的“苏黎世协定”:先将塞浦路斯独立建国,设10人内阁(希族七人、土族三人),希族人担任总统、土族人任副总统(各有一票否决权),驻军占比为希族60%、土族40%,英国则保留岛上两个军事基地的领土主权。

1960年塞浦路斯独立,但人口比例占据绝对优势的希族塞人却渐渐发现,两族之间的福利待遇和资源分配并不均衡,5万人口的希族城镇与8000人口的土族城镇获得的经济补贴几乎相同,可税收却按人口数量缴纳。于是希族总统发起“削减土族补贴、增加土族税收”的宪法修改,随后土族内阁全员退出并威胁土军出兵。

在希族塞人的求援下,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塞浦路斯,但土耳其仍然决定出兵并占领塞岛沿海小块领土。目睹内部出现分歧(两国均已加入北约),北约不得不出面阻止土耳其,同时要求希腊军队连带希族塞人的地下势力也一并撤离,双方争议搁置十年。

此后的十年平静却引起英国人不安,于是默许土耳其往岛上移居了数万土族人,以期减小岛上的种族差距,准备发起政变。希族塞人在1974年截获情报后,希腊决定率先发兵进驻塞浦路斯,土耳其在英国授意下(联合国明确拒绝)迅速投放伞兵和武器至塞浦路斯北部,同时登陆3.6万名士兵和坦克、装甲车,交战三天夺下塞浦路斯36%土地。

由于土耳其使用美国提供的武器入侵塞浦路斯,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美国只能带头宣布制裁土耳其,随后联合国、欧盟、北约等组织纷纷出面谴责,迫使土耳其与希腊达成停火协议。

可在背地里,土耳其却加强了塞浦路斯北部占领区的防卫力量,分三次驱逐在北塞居住的希族塞人,仅第一次就有超过10万人被驱逐,希族塞人随后也驱逐了部分定居在南部的土族塞人。作为曾经的宗主国,英国此时又出面召开和谈,先是要求土耳其不应扩大占领区,紧接着对希腊提出“交还土族塞人的两个飞地,准许土耳其向岛上迁移人口”等等要求,国际社会对英国拉偏架的行为表示不满,双方再次不欢而散。

1975年,土耳其宣布在北塞成立“土耳其联邦”,将希族塞人财产全部划入“土耳其联邦”名下,并于1983年成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对外宣称“北塞人均收入翻番”。但实际上,“北塞共和国”并没有全民选举和议会,在土耳其主导的伊斯兰组织中也被划归为“土族塞人社区”,其总统任命也都以土耳其为准。

简单说就是,塞浦路斯除了防卫交给希腊外,其余一切事物自理自治,而北塞则全部由土耳其代理,所以世界各国均不承认北塞独立,仅土耳其一国承认。

自此,塞浦路斯岛变成“四国分治”:塞浦路斯共和国占全岛总面积的60%,土耳其占36%,英国两个基地约占2.8%,其余为联合国驻守的“和平绿区”。从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因为塞浦路斯产生争议,到2020年已过去整整500年,双方恩怨在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调和下至今无法解决,乃至南北为了矿产开采、水源流向也能闹到联合国争吵不休。

而岛民们的真实现状又是如何呢?只有亲自去过的人才知道:战争,双方都没有赢家

从希腊飞塞浦路斯前,当地向导莱恩斯告知凭申根签证和希腊入境章即可落地签,也无需兑换货币等等(2004年加入欧盟、2008年加入欧元区)。

落地首都机场到酒店的路上,莱恩斯讲解说:塞浦路斯首都尼克西亚目前由希腊(南部)、土耳其(北部)和联合国(中部)三方共管,原有机场正巧位于缓冲区内,1974年停运被联合国接管,塞国只能重建一座民用机场,另一座小型机场军民两用。土耳其管辖一面也有两座机场,但只接受从土耳其出发或经停的航班。

由于进入联合国缓冲区需提前两天申请,我们只能先参观老城区里的隔离线,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沿着曾经繁华街道缓缓而行,几乎每隔百米就会看到一堵用油桶简单堆砌的封锁墙,而封锁墙南北两面数百米内的所有居民,都被强行勒令迁离,以免战事再发时造成误伤。

我小心翼翼的问莱恩斯:“大概有多少人被迫离开家园?”

莱恩斯整理了一下数字才慎重回答:“联合国公布约24万,但实际有50万,其中希族塞人至少40万”。

离开封锁区进入希族塞人的生活区,一切又似乎变得无比和谐,地中海的暖阳冲淡了不少战争遗留下来的阴霾,旅游淡季的街边商铺虽有营业,却也看不到什么人流,哪怕最繁华的老街市场也看不到几个游客。

莱恩斯还说了很多与塞浦路斯有关的传奇典故:尼克西亚是岛上最大城市,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海妖之女,最早人类生活历史大约在4500年前,岛民以蔬果种植和捕鱼为生,东罗马时期发迹于海运贸易。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英格兰理查一世率军途经克里特岛遭遇风暴,载其妹妹和未婚妻的那艘船被吹到塞浦路斯岛搁浅,整整一周才获救,理查一世因此迁怒岛民,率军攻占塞岛后又卖给了圣殿骑士团,因而又获别称“骑士岛”。

在过去两千年时间里,塞浦路斯先后经过罗马人、阿拉伯人、希腊人、威尼斯人(意大利人)、土耳其人和英国人的管辖,使得岛上留下无数令人惊讶的文化古迹,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年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塞岛总共就9251平方公里面积,却因为南北分治和跨区不便等种种因素,导致多数游客只能参观南面5896平方公里面积内的部分景点,而北面3000多平方公里在分治前是最富裕、也是古迹最集中的区域,游客想参观,只能飞往土耳其再转飞北塞才能一睹真容。

经过两天等待,我们接到通知前往联合国维和部队塞岛总部领取通行证,原以为是真的联合国官员颁发证件,结果是英国士兵代发,几名维和女兵简单询问后答复:你们可以进入缓冲区参观拍照,但必须在维和士兵的陪同下。

负责陪同的两名黑人维和士兵一边巡逻一边解说,他们隶属联合国塞岛特派团,目前岛上驻军260名士兵和50多名工作人员,全部来自英国陆军,是联合国执行维和任务时间最长的一支驻军(1974年至今已48年),巡逻工具有直升机、自行车、巡逻车和武装快艇,巡逻区域横跨达180公里。

第一站参观点是塞岛曾经的首都机场,航站楼内已成为动物蜗居乐土,随处可见鸟粪和老鼠痕迹,但依稀能看出当年的繁华与完善的设施。穿过航站楼就是停机坪,向导解说道:战争爆发时,共有6架飞机滞留在机场内,土耳其空军击毁两架,另有三架经联合国允许后飞往英国伦敦卖给英伦航空公司,剩下一架因故障而永久被困在停机坪上。

维和士兵则解释说:2013年时联合国曾建议重启这座机场,但南北双方都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目前正讨论成立免税工业区的转型可能性。

机场500米外就是塞岛曾经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地上两层以生活日用和家电为主,士兵打开了其中一家以售卖电视和缝纫机为主的商铺大门。环顾一周,我好像感受到了当时店主惊慌的神色,除了略显凌乱外,一切都停留在40多年前的场景。地下一层是一家车行,据说遭袭当天共停放了46辆崭新的汽车,而如今却沦为废铁,怎么处理这些高污染源,变成维和部队最头疼的善后问题之一。

商场背后有个小斜坡,从下往上能看到希族塞人在岛上建立的最早教堂,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只可惜先被土耳其空军一枚航弹击中,后又被土耳其人哄抢,只剩下残垣断壁在控诉着战争的残酷。

暮色将至,士兵带着我们往回走的中途,看到一辆显然是被坦克或装甲车挤压成饼状的小汽车,配上背后写着“禁区禁入”的警示牌和土耳其国旗,这一幕瞬间就令人如掉进冰窖般的浑身阴冷。

回酒店的路上,我们在一面封锁墙边遇到一名金发女子,莱恩斯说:女子的父亲是土族塞人,母亲是希族塞人,两人在战争期间被强行分开,她和母亲滞留在塞南,父亲被封锁在北塞,直至父亲2002年死去都未曾见面。

塞岛上还有很多相似的案例,好在2004年塞浦路斯加入欧盟获得探亲签证后,离散的亲人们才得以在第三国见面(北塞人的护照不被土耳其以外的国家接受,南塞人的护照土耳其也不接受)。

当我问向导:“土耳其那边又是什么情形,我可以申请去那边旅行吗?”

她的回答是:“我不建议你这么做,因为你的护照上留有希腊和塞浦路斯的入境章,入境土耳其极有可能被拒绝,而前往北塞只能从土耳其入境,更何况北塞治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发展条件也不如南塞”。

确实,网络上看过一些前辈旅行北塞的攻略,除了古迹数量较多和消费略低南塞外,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干脆专心留在南塞体验地中海风情。

按照各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南塞人口约90万,2018年约接待有550万名游客,以英国和俄罗斯游客为主;北塞数据则众说纷纭差异甚大,土耳其公布的约有35万人,但北塞“政府官网”却写着“常住人口已超过百万,年接待游客约110万,以土耳其游客为主”,向导也认为后者的可信度更高,因为瞒不过联合国维和部队。

但无论哪样,南塞的旅游业规模和基建程度都远远超过北塞,岛上各大城市均有影院、剧院、艺术展览、博物馆、美食街等文化旅游设施,各个海滨城市更是高端酒店和度假村的宠儿,随处可见奢侈品牌入驻的商铺和广告。

第二大城市利马索尔更被欧洲游客誉为是“地中海最美海滨旅游城市”,不仅葡萄酒酿造历史高达700年,更是地中海最大港口城市之一,还是地中海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据说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近百万种小商品在这里出售。

在向导眼中,利马索尔是座拥有高尚血统的古城,创立于东罗马时代,因举办英国“十字军王”理查德婚礼而一炮走红,其古都历经各朝代扩建与修缮保存至今,堪称世界之奇观。

但以游客角度出发,利马索尔的优势是林立的私人旅馆和近乎“无瑕”的海水,试想一下,人口不过15万的小城市,居然拥有22家五星级酒店、5个大型度假村和一千多家小旅馆,激烈的竞争使得利马索尔住宿消费一降再降,带花园泳池的海景旅馆大床房,一天只要15欧元,看不到海景的房间仅需10欧元,如长租一个月还能更便宜。

所有海滩禁止圈地收费,仅此一项规定就让利马索尔被欧美背包客追捧为“地中海最佳度假地”,当然,利马索尔也有很多令人防不胜防的规矩,例如海滩丢垃圾、人群聚集处吸烟会被处以20-500欧元罚款;旅游区醉酒闹事会被判处最高10个月监禁;非法捕猎海洋生物最高判处5年监禁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塞岛虽然面向欧洲游客,但千百年来与土族文化交融后,塞岛南部的饮食习惯仍然存在明显的土耳其风格,多数海鲜和肉累的吃法以烧烤或芝士焗为主,只有少部分希族塞人开的餐厅会坚持欧式烹饪,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价格比北塞略贵,但也基本能看出南塞人尽力了,因为南塞大部分物资都需要从欧洲进口,而北塞则依托土耳其源源不断的援助,才能维持接近成本的廉价消费。

这就是塞浦路斯的现状,双方恩怨持续长达500年,不知何时能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