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安为何易为杭州 (上)

 零壹贰012 2022-05-09 发布于湖北省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金国灭亡后,南宋朝廷欣喜若狂,决意收复中原失地,无奈因粮草不济、兵源不足,无法与强大的蒙古军队相抗衡,以致兵败洛阳,史称“端平入洛”。此后,宋蒙之间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对峙战。在长达40多年的对峙与抗衡后,元朝灭南宋,实现了天下一统。作为南宋都城的临安城,入元以后又将面临怎样多舛的命运呢?

图片

元军平定江南

图片

为了能够早日平定富庶的江南,蒙古军队颇费了一番周章。在宋蒙的长期对峙战中,宋军一直处于下风,为此不得不向蒙古人称臣纳贡,以求偏安。这一局面直到1259年蒙哥折戟钓鱼城后发生了变化,一向如入无人之境的蒙古军队遭受宋军重创,蒙哥大汗亦阵亡。钓鱼城之战对宋蒙两国而言,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蒙哥的去世,使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发生继位之争,最终酿成蒙古汗国的分裂;另一方面,南宋朝廷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延缓了灭亡时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重新调整了军事部署,决定在肃清南宋周边几个政权后直接灭宋。 

图片

不久,大理、吐蕃等政权相继臣服元朝,元军开始集中优势力量陈兵江淮一线,伺机南下灭宋。在谋划伐宋之初,忽必烈就提出以武力迫使其投降的构想,希冀实现对南方广袤土地和丰润财富的平稳接收,因此屡遣使臣争取南宋君臣纳土归降。南宋朝廷在归降问题上的态度,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从最初希望“称侄纳币”到试图“称藩奉玺”,但这都不是忽必烈想要的结果。不久,忽必烈命主帅伯颜率军南下伐宋,临行前他对伯颜说:“倘若宋国君臣能够相率归附,我可保赵氏一族无虞,宗庙悉许如故。”元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占常州、苏州、湖州,并将临安城团团围住。

面对兵至临安城外皋亭山的元军,南宋朝廷内部就是否决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当时,南宋宰相陈宜中已挟益、广二王南遁温州,主战派文天祥、张世杰则请求朝廷能够背水一战。此时在位的皇帝是年仅6岁的宋恭帝赵㬎(显),主政的则是谢太后。尽管掌握南宋权柄长达数十年的“蟋蟀宰相”贾似道已被罢黜,但南宋也已无余力保全局面。于是,谢太后决定拜伏投降。南宋君臣之所以决定纳土归附而不是选择决一死战,除了顾念京城百姓安危之外,还有保全宗庙社稷的考虑。文天祥为了保全南宋最后的尊严,在归降条件上要求伯颜承诺“决不动三宫九庙,决不扰京城百姓”。

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无论对南宋还是对元朝而言,都是颇为焦灼的一年。同年,元军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一举灭宋。为了平稳接收江南地区,元廷颁布《归附安民诏》,明确提出要保护临安城内各衙署,以确保皇宫府邸、秘书省、太庙、国子监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不久,伯颜率大军进入临安城,并派古歹、范文虎、张惠等人开展接收工作,包括封藏国库、阅实军民户籍档册、收回官员诰命符印、解除临安宫城侍卫亲军的武装等。他还委命南宋降臣吕文焕等人张榜诏告官吏军民,以安民心,并遣人收缴南宋皇帝的衮冕、圭璧、符玺以及宫中的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簿、麾仗等。此外,伯颜还遣孟祺等人收缴太庙、四祖殿、景灵宫内的礼乐器、册宝,以及秘书省、国子监、国史院、学士院、太常寺庋藏的图书、祭器、乐器等,悉数运往大都(今北京)。一些北方汉人官僚,如翰林学士王构、李槃等人还向元廷建议,收集南宋宫廷典藏的帝王实录、图籍等,为日后编修《宋史》预备史料。随后,伯颜奉忽必烈之命,将南宋帝后及皇室等数千人押解至大都。南宋故都临安易名为杭州,由国都降格为省城,临安城的衙署也变成了两浙大都督府。

图片

元廷对临安城的保护

图片
与征伐中亚等地的残忍嗜杀和屠城毁城不同,元廷非但没有对临安城采取破坏政策,反而训示“不杀”,以笼络江南民心。占领临安后,元廷宣布不许毁坏寺观庙宇及前代名人遗迹,要求元军保护南宋各地的名胜古迹。但是临安毕竟不同于其他地方,作为故都承载着南宋遗民对前朝的历史记忆。特别是各地抗元运动此起彼伏,一些旧臣文士还频频前往临安城凭吊,游览宫殿、陵寝、太庙、郊祀圜丘等,以寄托自己的悲思之情。 

围绕南宋故都的处置问题,元廷各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为了防止汉人抵抗,元廷对临安特别是皇城遗迹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江南统治的需要。一方面,元廷对临安皇城不但未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还采取了一定的保护举措。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南宋遗民周密同友人登临宝莲山游览之时,“石池、亭馆遗迹,历历皆在”,俯视山下亦可见“太庙及执政府在焉”,可见临安皇城的主体建筑在入元以后尚清晰可辨。此外,供奉宋室历代祖先御容的景灵宫依旧存在,苏州人宋无在游记中有所提及,并赋诗“当年驾幸处,乔木鸟呼风”,以感叹景灵宫的荒废。另一方面,元廷将临安易名为杭州,赋予其省城的地位,同时尊重当地文化传统,营造符合儒家礼制的衙署、祠庙、城楼等建筑。此外,元廷还命中书省传谕中外,在官方文书中改“宋”为“亡宋”,改“行在(临安)”为“杭州”。

在南宋遗民看来,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元朝,绝非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事关中华文化认同的“夷夏之辨”。因此,无论是元廷还是南宋遗民,都十分小心地处理这些微妙的关系。譬如,是否祭孔就事关元廷对儒家的态度。早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南宋朝廷就在原岳飞宅第建国子监、置太学。灭南宋时,入主中原数十年的蒙古人已然了解孔庙、太学等对汉人的重要意义。元初,临安城的太学、国子监等难逃被废弃的命运。元初文士陆文圭感慨:“气运衰竭,崇极而圮,三学之地废为官署,鞠为园疏,过而问者,莫知其处。”不久,忽必烈深感奉祀孔子对稳固江南地区统治的重要性,于是不断下令修葺各地孔庙,并对杭州城内的孔庙进行保护,甚至连南宋皇帝的御书石刻都留存下来,如宋高宗时代的圣贤像就流传于世。可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元廷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图片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2.4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