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渐新堂 2022-05-09 发布于广东省

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渐新堂

       注 这是30年前的文字,今天看来,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地位作用得不到认可,一些震天响的口号替代了脚踏实地的行动,一些功利化的短期行为遮蔽了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前瞻眼光。教学工作甚至已经到达了可以取消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似乎今天的教育工作完全可以替代教学,学科教师可以完全被牧师取代,没有专业性,没有学科存续的必要。

       重新贴出此旧文,就想引起我们的思考:教育工作中还需要教学吗?教学的困境还存在吗?21世纪的教学的出路何在?

       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重视教育的大气候的形成,在于国家决策者及各地父母官对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清晰认识。本文论及的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一个方面,即对于教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和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说经济领域改革过程中已开始意识到“无粮不稳”的话,那么,教育界应当看到,教育领域继续重教学以外而轻教学以内问题,将会引出“无教不稳”。无视这一点,教育终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的成果及其所带来的新面貌,我们可以从诸多侧面、不同角度,列举很多事实(个案)去加以描述和肯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就全面范围讲,就上中下几个层次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学还存着一些令人困扰使人担忧的因素,特别是在大面积上,在基层学校中,教学已进入了令人心疼的困境。

       教学观念的更新不大。同过去相比,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急速变化,使教学观念的更新日趋急迫。然而,长期形成的旧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社会、家长、学生、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新为数甚少,教学效益的滞后性,教改成果宣传的浅层性,教改经验推广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使意欲改革的教师望而生疑,却步不前。不少教师的教学思想近乎保守,教学过程死水一潭。对新的教育理论、成果、方法,不加分析地斥之为“哗众取宠,花样翻新”,并加以拒绝。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还没有、还不愿意有起码的科学知识,更谈不上有清晰简明的足以系统指导自己有效教学的逻辑概括。

       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日趋下降。教育行政乃至学校行政忙于应付繁杂的事务而对教育日渐疏远、陌生。近两年来对教育外部关系的协调和内部管理的研究,耗去了不少教育行政领导的精力。有的局长们、校长们几年不深入教学现场,不去了解本部门的“生产”和“产品”,不调查教学现状,不研究教学倾向,不处理教学矛盾,不排解教学困难,不听取教学汇报,不研究教学管理等等,长期让自己游离于正业——教学之外,久而久之,则对教学没有感情,对质量不承担责任,年复一年习以为常地甚至心安理得地浸泡在会议、文件、人、财、物的事务堆中。一些校长长期不听课、不检查教学,不研究和裁定教学中带倾向性的问题,不收集与处理教学的反馈信息。只看最终的升学结果,不问教学的长期耕耘。即使订有一些教学要求,也不去及时考核评定,实施奖惩。学校日常教学,除非课考试外,处于无人组织指挥,无人检查调控的自流状态。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只抓行政管理,不搞业务研究,造成教师在教学上付出的劳动未受到公正的肯定,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在评优选优上,教学得不到应有的强化。

       教学管理政出多门、混杂无力。行政部门的业务指挥权不是在下放而是在收缩,业务部门对教学的指挥权不是在加强而是在削减。在教育、招生、教研、进修等问题上,学校面临多头干预,无所适从;而另一些问题又无人问津,长期悬而不决。省地县争夺考试市场,抓抢考试科目;教育行政、教研系统、出版部门三家凭借各自的权力把手伸进学生衣袋,以倾泻资料掏走学生的糖果钱,使家长、学生苦不堪言,校长、教师有口难言。已经实行并在高考中强调了多年的降低教学要求的数理化乙种本,在一些地区,甚至一些条件极差的农村中学仍然得不到落实;作为教学、考试、评价依据的国家法定标准——1986年国颁新大纲,在不少县乃至一些重点学校连一本都没有;作为具体体现新大纲的新版教材,在个别学校连教师都没有一本。更不必说对基层学校教学力量的适时调度,教学现状的及时调查,教学建议的及时处理了。极少有业务人员面对众多学校做扎实的教学指导,很难遇到业务人员去现场关怀培养一批批青年教师。教学常规无人修订,教学数据少有统计,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整理、肯定与推广,教学的新理论新技术难以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传递到应当传递去的终端——基层学校教师之中,教学的困难和问题难以得到正视、上达和议定,不少地方的教学长期处于敷衍和应付状态而得不到及时的整治和解决。教学的归口管理、分级管理的机制尚未建立,不少地方未建有学校的教学档案,不少学校也没有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数不清的介绍、交流,对教学的诊断和改进并无实效。

       教学研究粗浅疲软。教研队伍量少质弱,不少教科所、教研室数年如一日地紧跟行政,忙于事务、穷于应付。对教学的规划、管理、咨询、决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口头宣传,点上培植,典型介绍,历历可观,然而,对基础、对基层、对大面积的教学,却无意拿出根本办法。不少学校的教研水平年复一年地在低基准上徘徊,有的年级组教研组仅仅是学校事务的中转站。

       教学气氛僵化沉闷。许多新同志或者老教师,教学上还在采用填鸭、硬灌、包揽到底的蛮干方法。以考试代替教学,以练习代替讲习,以机械程式代替思维及以“放羊”、“自流”的情况还惊人地存在着。用过量的作业侵吞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瞎撞自沉自浮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不学大纲,不钻教材,不备学生,不负责任只抄参考材料,但求现有教案,将课业辅导转嫁给家长的教师大有人在。考试的随意性、盲目性、频繁性没有得到干预。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尚未成为大多数教师教学上的自觉的或硬性的任务。教学上的低效、无效甚至促退性劳动还随处可见。教无计划无活力,学无目标无方法,考无法无标准,使教与学越来越沉闷。

       总之,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中最根本的主体性工作。教学涉及的因素多、周期长、难度高。因此,要以对民族负责、对子孙负责、对“四化”负责的精神,寻找出路,走出困境。

       我以为,其出路有四:

       一是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基础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带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如果说在经济领域改革过程中已开始意识到“无粮不稳”的话,那么,教育界应当看到,教育领域继续重教学以外而轻教学以内问题将会“无教不稳”。无视这一点,教育终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因此,必须狠抓教学。各级教育行政应当深入教学终端,切实摸清现状,检查教学“死角”,立即研究教学问题。“但等人财物问题解决好了再沉下去抓教学”的想法是不对的,现在就要提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打好教学攻坚战,把大部分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起来投入到教育的基础工作——教学中去。学校每学期应有教学专页材料汇报到县。地县教委(局)每学期至少要有一次教学决策性的例会,国家和省市教委每年也至少要有一次教学决策性活动。教育行政领导不要再单纯地作政令性、号召性报告了,应当多研究教学,亲自写一点改进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总之,教育内部的基本“生产”——教学不被教育自身正视的情况再也不要继续下去了。

       理顺关系,加强教学管理。由于教育的众多问题已集中地反映到教学上来了,各地教育行政应当要拿出魄力拿出办法,理顺关系,加强教学管理。要坚决改变政出多门的情况,凡大纲教材的编订,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质量的评价,毕业课程的检测,教学倾向的研究,以及教学经验的总结推广等,都应划归教学业务部门系统管理。教研系统在抓好教改实验点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大面积的教学现场的巡导和教学过程的管理。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教学底层,要经济向本地教委(局)汇报基层教学情况。要把教学辅导资料编写的时间和精力压减到最低限度。结合教学秩序的治理整顿,县不应再搞单元测验,地不应再搞学期考试,要把常规的基本的检测考试权还给基层,还给教者。省地县校的教育档案中应增设含教学文件、教改实验、教学奖惩等内容的教学专郑。县只在小学毕业、地只在初中毕业、省只在高中毕业时进行会考,以及时调控,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各级教育行政应当改变业务关系不顺,教学管理无序的落后状况,增扩教学管理和研究的主渠道,组建起有权威有能量有道德有水平的教学管理和研究的队伍,使教学管理尽快向专门化科学化发展。

       全面调查,分类指导。要改变过去的调查方法,即调查内容单一,调查范围狭窄,听喜不听忧,数据价值苍白,水分很重,调查结论不向被调查者发布等情况。应当尽早地对教学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客观调查,对学校进行教学水平的分类排队,以便分类指导。应当要求高水平学校进行专题研究,出类子教师、尖子学生、尖端成果,真正发挥教学的示范和实验作用。较高一类水平学校要在教学大纲及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改革上带头,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成功教学经验,成为教学导向的强健的中间环节,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当好“班长”学校。一般学校可要求广大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教育思想,学习大纲,钻研教材,备准学生,认真教学,严肃考查。基层教育行政要对此类学校提出基本的教学常规要求,定期检查每一教学环节,使该类学校的教学都能进轨上路,逐年提高。各级教研机构对三类学校的教学都要有专人指导、专门管理,坚决克服那种重点轻面的工作作风,真正对全体学校、全体教学负起责任来。

       重视总结经验,表彰典型。要大力普及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不断引进适合本地实际的教育新技术和教研新成果,组织专门的教学及教学评价等技术推广培训班,克服那种只津津乐道于未来战略的空谈而闭眼不见当前的中观、微观的教学问题。少灌输些思辩性的理论,多传导些应用性的成果。重视几十年来逐渐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珍视本地教师的劳动实践,总结梳理汇编出本地的教学经验集。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宣传推广本地土生土长的教学经验,使骨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得到承认与尊重,使其他教师的借鉴学习更加实用可行。评先选优所树立的典型是教育行政价值取向的直接表白,应当树立各种教学先进典型,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学,为提高全民族的基本文化素质而努力终生。

       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教育大气候的形成,在于国家决策者及各地父母官对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清晰认识。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一个方面,即对于教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和能够做些什么。

                                      (原载《上海教育科研》1989第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