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有国家、省、地市、县区、学校这四级,从事教育45年来,对国家一级的我不了解,但接触省级的不少,对地市的、县区的和学校的则非常熟悉。其实,这四级中最重要的是能实际教学的学校一级——没了它,其他三级毫无价值。所以这里我只思考学校教研。 困窘何在呢?先罗列一下吧: 诉苦“没时间看书”:就连我几个很聪明能干、想成才也有望成才的徒弟都抱歉“真的太忙,每天最多能看半小时书”,那大多数老师除开教材和教参其他书基本不看就不稀奇了; 苦于动笔:别说论文,就连体会、经验性的东西都不想写,或者不会写; 不心甘情愿搞课题,即使是小课题:大多数人没积极性,难得有积极性的少数人却不会搞,如果校长逼着搞,则不论大课题还是小课题都只被动应付甚至作假交差; 集体备课马虎应付:开会懒洋洋,发言说套话——甚至一言不发,对工作任务能推就推,推不了就搞个东西做做样子; 教研组松散低效:教师的大量时间花在了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再加上述种种原因,教研组活动疲于应付、松散低效; 教学竞赛华而不实:学校派人参与各级教学竞赛,多为出名获利,于是团队作战、泣血磨课、追求完美,但就算得了奖牌也束之高阁,日常教学依然如旧;校内教学竞赛,校长倒是为了改进教学,但教师不冷不热,即使活动很热闹,效果却大打折扣; 外出观摩、培训性价比低:教师们都喜欢外出,但真心向学的不多!何况,观摩时别人不给真经,培训时高大全、假大空充塞,价值不大、却要花很多钱,真是得不偿失; …… 先看学校内部的原因——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机制: 大多数校长的质量观是以考分高低作衡量标准,教学机制则激励应试教育那一套,管理机制则过度实行“精细化管理”——把学校当工厂、把教师当工人,用叠床架屋的繁琐制度紧紧捆绑了教师。结果,考分高的老师荣誉高待遇高、搞没搞教研无所谓,考分低的老师荣誉低待遇低、教研搞得再好也没用,压抑直至打消了老师们搞教研的动力。再说,加班加点、疲劳轰炸的追分方式,弄得老师们疲苦不堪,即使想搞教研,又哪有时间和精力? 殊不知,即使想追求考分,这种观念与机制早已功力耗尽、黔驴技穷——每天的时间24小时到顶,你还能多补几节课、多布置多少作业?更别说这还是伤害学生身心的教育病! 至于学校外部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违反教育规律的多种管理体制与机制: 其一,政府对公办学校管理的集权,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时期之一了——举凡人、财、物、事,学校皆须听命于政府,自主权几乎丧尽,教育规律常遭无视; 其二,政府把管理经济的“唯GDP主义”用来管教育,于是最简便、最能表现政绩的“唯分数主义”“唯升学率主义”便甚嚣尘上,有位局长还公然高呼“就是要争中考名次”——推行素质教育则往往停留在嘴巴上和形式上; 其三,怎样提高考分和升学率?政府认为钱、房子、设备、精于应试教育的“名师”才有用,而怀疑费时、见效慢的教研,于是抓硬件硬、抓软件软,教研常被视为“搞空事”; 其四,谁是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都是政府说了算,于是考分和升学率成了实际上最核心的评价指标,至于评教研水平的指标,只是可有可无而已; 其五,政府觉得什么事都该“从娃娃抓起”,于是几乎每个部门都喜欢到学校搞检查评估,抓经验、搞政绩,至于干扰、耽误了教学却不加理会; 其六,政府把学校当成自己的下属单位,把教师(包括县区教研员)当成归自己管的机关干部,经常把他们抽出去搞什么“中心工作”,既耽误教学和教研,又弄得他们疲惫不堪,缺时间、缺精力去深入研究教学。 学校外部原因还包括家长们对考分的渴望: 学校和老师搞了什么教研、有什么成效,家长们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考分提高了吗?”为此,不惜让小小的孩子在学校寄宿,呼吁“多上点课”“多布置点作业”,还在课外强迫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或特长班,…… 上述校内外原因纠结成一股合力,压抑、冲击着教研——学校教研的困窘于是造成。 困窘可克服,出路已清晰——前途光明,但事在人为! 前途光明:建设“创新型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大计,25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将颁布,教育目标正在革新,片面追求考分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即将魔力消散,而教研教改势必成为强势需求;《教育法》即将修改,“依章程办学”必将推进,学校将拥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教研将获得有力保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在推进,教师的生涯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教研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兴起投身教研的动力;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正在更新,学校教研将获得很大的社会助力;…… 但事在人为:随着上述条件的一步步实现,也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力将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主体;时代大潮汹涌之际,谁激流勇进谁就能率先成功,反之,谁固步自封谁就会折戟沉沙! 校长们,老师们,您打算怎么办? (文章转自枫叶教育)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博主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在手机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