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质对话 让孩子更聪明(话外篇之09)

 育子手记 2022-05-09 发布于安徽省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

 请点击上方蓝字育子手记关注公众号,

  感谢转发分享】

  优质对话   让孩子更聪明

孩子学会说话以后,家中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事情。大人若明白对话的重要性,丰富对话内容、提高对话质量,比如:逐渐运用带有形容词的短语、句型复杂的长句、引导思考的提示语,就可以较早地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为后续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对于这个观点,早在1995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就进行了一项著名的“3000万字差距”的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耗时两年半,跟踪调查42个家庭,通过记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发现: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4岁时,与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研究结束时,测试贫困家庭孩子的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在孩子们10岁时,贝蒂和托德又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很多学者认为词汇量的差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现在不少父母设法给孩子更多启蒙教育,阅读更多书籍,送孩子上更多早教班等,这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差距。

从研究结论上看,家庭的贫富之别似乎是决定性因素,实则不然。在本文中,我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剖析这种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方式和内容存在的差异,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最终导致的结果。我认为从研究过程着手进行一些分析,或许能给家长带来如下一些启发。

    01.丰富词汇,引导孩子发㪚和联想

在上述研究中,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就让孩子听到的英语单词数量相差3000万个,这听起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也远远不是金钱等物质资源投入上的差距所能解释的。但我们如果看完下面两组母亲与女儿的对话内容,可能会有所感悟。

母亲带着4岁左右的女儿在公园散步,看到停在花朵上的一只黄色蝴蝶。

第一幅画面:

女孩:“妈妈,那是蝴蝶吗?”

母亲():“是的,那只蝴蝶是什么颜色的?”

女孩:“是黄色的吧?”

母亲()看着手机,心不在焉地敷衍着:“宝宝说得对,宝宝真聪明!”

第二幅画面:

女孩:“妈妈,那是蝴蝶吗?”

母亲():“是的,那只蝴蝶是什么颜色的?”

女孩:“是黄色的吧?”

母亲():“说得对,你只看到了黄色吗?”

女孩:“哦,上面还有黑色,只是小黑点,我没有注意到。”

母亲():“嗯,你以后看东西时要仔细一点。现在蝴蝶在干什么呀?”

女孩:“它叮在一朵花上。”

母亲():“那是什么花呀?”

女孩走近细看后说道:“妈妈,我不知道这花的名字呀,你来看看。”

母亲():“哦,那是玫瑰花。”

女孩拍着手:“记住了,这是玫瑰花,真漂亮!”

母亲():“玫瑰花还有红、白、黄等多种颜色。宝宝认为蝴蝶为什么要叮在花上呢?”

女孩:“我不知道呀。”

母亲(乙):“你可以猜一猜嘛。”

女孩:“是不是因为蝴蝶喜欢玫瑰花漂亮?”

母亲():“可能是,就像我们俩一样,也喜欢看漂亮的玫瑰花。那现在蝴蝶怎么又不见了?”

女孩:“可能是我吓到它了吧,唉,它飞走了。”

……

可以看出上述两组画面中,母亲与女儿的亲子对话内容,不是与家庭经济的贫富状况呈现正相关,而是与两位母亲的育儿理念和行为习惯紧密关联。

母亲()使用的语言词汇很少,只顾自己玩手机,没有心思欣赏女儿的好奇心,更沒有引导她思考,只是侧重于表扬女儿的聪明。

母亲()在女儿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持续提问,不仅引入了更多的语言词汇,还引导女儿更为细致地观察相关事物,用拟人法的思维方式,关联了蝴蝶喜欢玫瑰花的漂亮、思考了蝴蝶从静态到动态的原因。这就是在玩乐中让幼儿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引领幼儿联想并学到更多知识。

    02.依据情境,启发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处在幼儿阶段,大人的主要任务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引导幼儿由感性的事物进行发散思维,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词汇和知识。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父母的知识可能不够用,大人与孩子对话的侧重点就是要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地解决问题。

下面我再给出同一情形的两组对话内容:

祖父把上小学五年级的孙子接回家吃晚饭,坐上桌子以后,讨论刚刚发生的问题。

第一组画面:

孙子:“爷爷,不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本可能丢在桌子肚里了。”

爷爷():“不着急,我来检查一下。”

爷爷()翻开书包仔细检查后说道:“书包里沒有,你做事怎么总是这样粗心毛糙?你吃完饭后先看书,我到学校去帮你拿回来。”

第二组画面:

孙子:“爷爷,不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本可能丢在桌子肚里了。”

爷爷():“不着急,你先检查一下。”

孙子翻开书包仔细检查后说道:“书包里是沒有,那怎么办呢?”

孙子:“爷爷,你能否帮我去学校拿回来?”

爷爷()捶着自己的腰背说道:“抱歉,今天我太累了,腰腿疼痛,不能再走路了。你自己想办法,可以吗?”

孙子:“我换一个本子做也行吧?明天再告诉老师。或者给老师发个信息,我明天到学校再补做?”

爷爷():“嗯,我认为这两个方案都可行,你自己决定吧。不过,下次收拾东西时要仔细检查一下,可别再犯同样的错误哦,记住了吧?”

……

爷爷()既指责了孙子,又无条件地帮助他解决问题,没有让孙子承担犯错误的后果,孙子再犯错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爷爷替孙子改正错误,孙子就可能“改不正”。

爷爷()没有批评孙子,而是用“善意的谎言”制造情境,逼迫孙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引导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叮嘱孙子记住自己所犯的错误,这将会大大减少孩子今后犯错误的几率。

上述对话方式的技巧也不难掌握:大人在与孩子对话时,不是直接给予孩子答案,或直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去展开思路,

从而有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优质对话,促进孩子大脑生物成长

生活中孩子们出现类似的上述问题还会有很多,比如早晨起床、上学迟到、拖延作业等等,长辈们多多模仿母亲()和爷爷()的说法和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可能更有利。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给出一个研究结论:父母和孩子的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

看到这里,可能有父母会这样想:不是我们不想说,而是没有时间呀;另外,除了照顾孩子饮食起居之外,自己也没有能力说出那么多复杂的语言,因为词汇量远远不够。

作为父母,继续学习就能克服这点困难,因为这完全不需要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请看下面这段语言示范:

妈妈买回宝宝喜欢吃的新鲜水果或蔬菜,都可以先告诉孩子水果、蔬菜的名称后,再增加一些形容词,就能起到丰富语言词汇的作用。

母亲:“宝宝,今天妈妈买了你喜欢吃的东西,还记得它的名字吗?”

孩子:“我知道这是西红柿,又叫番茄。”

母亲拿着一大一小两个西红柿,告诉孩子:

“嗯,宝宝记忆力很好。你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西红柿,另一个比较小。”

母亲接着说道:“宝宝,你喜欢这个大大的、新鲜的、成熟的西红柿吗?”

宝宝:“是的。妈妈,我喜欢吃大大的西红柿炒鸡蛋。”

母亲拿着西红柿高兴地告诉孩子:“那就依你,今天妈妈把这个大大的、新鲜的、成熟的西红柿,做一盘宝宝喜欢吃的西红柿炒鸡蛋。”

不难看出,上述常见词汇的组合,就是引导幼儿调用词汇造句,除了丰富词汇,还可以明显增加幼儿说话的兴趣和乐趣,所有母亲都有能力而为之。

又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后,迷恋玩乐不做作业,父母喜欢用命令的口吻逼孩子做作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先认可孩子的厌烦情绪,再引导孩子认同做作业的重要性,可能会顺利一些。举个例子:

母亲:“宝宝,妈妈知道你现在喜欢玩游戏(或者看动画片)换作我是小孩子,我也会是这样的。”

宝宝:“是的,我不喜欢先做作业。妈妈,我要先玩游戏。”

母亲:“哦,如果先玩游戏,你是不是心里惦记着没有做作业呢?这样玩游戏时心情也不会愉快呀。如果先做作业后玩游戏,你看是不是心情会更好?你是否愿意尝试一下?”

宝宝:“好吧,我来试试看。”

一般来说,孩子可能会很乐意接受妈妈的建议,因为这是妈妈运用“利他思维”,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的方案能够使孩子玩乐学习时心情愉快,母子或母女之间,首先在情感上激起共鸣、建立统一战线。长久坚持,并形成良好习惯,就能让孩子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必然是水到渠成地有利于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

当然也有孩子可能不愿意,那就只能让他(或她)承担因为玩游戏耽误做作业或推迟睡觉带来的后果,再酌情开导帮助,设法让孩子明白,不论如何安排玩乐和做作业的先后顺序,高质量完成作业是所有学生的本职任务。

虽然现在已经有早教机器人和软件,可以“代替”大人与孩子对话。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更信赖自己的父母亲人。亲子对话,是有来有回的情感互动过程,智能机器人毕竟没有情感,而孩子除了需要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更需要与大人特别是父母通过对话交流,学习思维方式并增进感情。亲子感情越好,孩子学习时的动力越強劲,进步也就会越快。

如果大人多与孩子对话交谈,并优化对话的内容和质量,就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这种优质对话,既能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又能灵活变通地培养发散联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创造更多的优质对话,与贫富无关。如果父母从认知上高度重视,并事事用心、处处留意,经过日积月累,定能由量变到质变,让孩子更聪明、更能干——这应当是所有父母都乐于实践的过程,以及能够期待获得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