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飞少年的梦想——成长篇“ 竹马玩童之9”

 育子手记 2022-05-09 发布于安徽省

  (二) 竹马玩童之9

                    【育子感悟】

      孩提时代,玩乐为主。

      玩中学、乐中教,多种能力得提高。

      管得当、软坚持,良好习惯终养成。

      纠错中明理、磨砺中进步,

      儿童成长之常态,父母用心莫敷衍。

     9、矫治贪玩心理(情绪教育3)

教育,不仅需要父母掌握基本的育儿知识,还需要在问题出现时,拥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当情绪得到了管理,正确的教育和必要的反思才可以得到有效展开。

孩子如果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和折磨,就无法集中精力学习,长大后面临挫折和挑战时,也难以做到开朗随和、乐天达观。

设法矫治贪玩心理,不能让孩子在学习时因为惦记玩乐而心情低落,是我理解的“情绪教育”第三项内容。

        01、难以抵抗的玩乐魔力

孩子在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美好的——说话高兴、做事开心,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在心情不好时,吃饭饭不香、读书效率差。

现在的孩子,因为衣食无忧,在幼童时期和少年时代,他们遭遇最多的“不愉快”,来源于难以抵抗的玩乐需求,和其他事情发生矛盾冲突——比如建立良好生活习惯、认真学习等。

玩乐的魔力之大,足以控制孩子的情绪好坏:从学习时的苦思冥想,转到玩乐时的欢呼雀跃,孩子高兴;从玩乐时的心情愉悦,转到学习时的愁眉苦脸,孩子难受。

玩乐的魔力之大,具体会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当父母管教孩子停止玩乐,需要做作业、或者完成其他正规训练的学习任务,甚至需要吃饭、睡觉时,都足以让孩子的情绪,从欢乐喜悦的高峰,一下子跌入愤怒痛苦的谷底。

管教孩子时,父母如果经常用刻薄的语言,数落、挖苦孩子,只看到缺点,甚至新帐老帐一起算,当然会让孩子生气。这是因为,孩子们都会贪玩,不懂得控制情绪、加强修养,他们会不顾后果、毫不掩饰地宣泄情绪,很容易让亲子关系陷入困境。

我们一直力争做到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让儿子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度过幸福的童年时光。儿子有时还想占用吃饭、睡觉的时间玩耍,但我们尽量不用批评打骂的方法,而是用理解、调侃的语气语言,在理解他喜爱玩乐的前提下,制定规则、矫正任性、酌情惩罚,让他在纠偏纠错中逐渐地明理懂事。

按照常理,教育应该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但其实并不尽然。据我观察,固执叛逆的孩子并不是天生成就的,其形成与早期教育的方式关联密切:因为父母管教孩子认真学习时,孩子就得抵抗玩乐的诱惑;当孩子忍不住宣泄心中不快时,父母如果没有“共情”心理,不考虑孩子的需求,总是按照成人的理性教育方式训斥孩子,很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尤其是精明能干、脾气火爆的强势父母,在对待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时,如果只喜欢用“批评、指责”甚至“谩骂”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意志,那么,很可能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也容易让“亲子关系”深陷僵局,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02、利用“共情”,矫治贪玩心理

儿子对玩乐的痴迷,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想要督促他认真学习,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让他早早养成愿意努力学习的习惯,除了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他在学习时能够保持积极情绪。

上小学以后,儿子在做作业时,经常噘着小嘴,很不高兴、很不情愿,怎么办?

威逼高压,只能管一时,也容易失效。我们便经常与儿子沟通交流心中的感受,让他明白,上学读书和做作业,都是孩子必须认真完成的任务。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用“玩牌不做饭”的方式,引导儿子产生“共情”心理、体会因果关系。

儿子在上小学二年级时,经常不愿意主动完成作业,因为玩乒乓球才是他的最爱。那时我们居住的宿舍在校园里,门前的操场上有水泥球台。儿子放学回家后,总是优先找寻小朋友打乒乓球,全身心地投入,几乎到了完全忘我的程度。而督促他完成作业,是最令我们头痛的事情,为此,先生与儿子之间发生过多次冲突。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次我们选择了周末的一个下午,约了几个朋友打牌,故意不做晚饭,儿子回家后看到我们玩牌、没有烧饭,就抱怨我们:“你们只知道打牌,不烧饭,我们吃什么呀?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

我听后故意慢慢地说了已经准备好的一段话:“我们的行为和你喜欢玩球、不做作业是一样的呀。妈妈也是喜欢玩牌、不想做饭的,你现在已经体会到我玩牌不做饭是不对的,但是你玩球、不做作业所犯的错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或很长时间才能发现,而且时间越长,形成的问题越严重,连补救的方法都没有。比如:如果你一直不愿意认真做作业,到期中、期末考试时,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成绩。”

儿子不高兴地嘟着嘴,听完我说的话,似乎明白了一点道理。面对我如此棉花糖般的态度,他也找不到生气的理由和借口,只好嘻皮笑脸地对我说:“妈妈:我听懂了,现在你做饭、我做作业。我保证从明天开始,先把作业做完后再打球,这样可以吗?”

与上述情况类似,我用“共情”的情境和心理,曾经多次让儿子克服做作业时的不愉快情绪,并特别注意将认真读书的重要性,经常不断地慢慢渗透到他的认知中。

我釆取的教育方法,源于我的经历和性格。因为我不喜欢一切暴力行为,也包括暴力语言,就只能用我所能想到的温软方法,慢慢帮助儿子矫治贪玩心理。作为“情绪教育”的初试初探,若能感化、改变孩子一点点,也算是没有辜负我的良苦用心和拳拳爱心。

人们常常讴歌“父爱母爱无私”,那是针对父母的内心情感而言。从外在的表现形式上看,父母爱孩子,却容易表现出自私虚荣和急功近利——对于其他方面的成功,不少父母知道“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唯有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成才,难以保持一颗“平常心”。

有的父母,在遇到孩子犯错,特别是成绩不好时,常常忍不住奚落嘲讽、甚至大发脾气;经常指责孩子,又疏于反省自己。如果这样的情形成为常态,孩子怎能不烦躁郁闷?

我们也犯了很多类似的错误,经过深刻反思后,我们较早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父母对孩子所犯错误表现出难以容忍的现象背后,其根本的原因是:“望儿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过于迫切,导致对未来心存恐惧和焦虑。

由于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贪玩懒惰、成绩不好的第一时间内,就是想着如何运用批评或惩罚让孩子“长记性”,而不是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因为过于看重当前的功利得失,便忽视成长规律、轻视培养过程,在孩子没有优秀表现或优秀成绩时,就焦虑暴躁,甚至用粗鲁语言伤害孩子。

殊不知,孩子就是在犯错、纠错的过程中成长,父母只有和孩子一起“默默努力、潜心修炼”,并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样子。

孩子贪玩是本性,尽早矫治莫迟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脾气、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尊重孩子又以理为先的氛围中,即便是严格要求,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总之,对孩子的情绪敎育,不仅需要父母运用极大的耐心,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还要长久地、不厌其烦地柔软坚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