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飞少年的梦想——成长篇“ 竹马玩童之14”

 育子手记 2022-05-09 发布于安徽省

(二) 竹马玩童之14

                  【育子感悟】

      孩提时代,玩乐为主。

      玩中学、乐中教,多种能力得提高。

      管得当、软坚持,良好习惯终养成。

      纠错中明理、磨砺中进步,

      儿童成长之常态,父母用心莫敷衍。

       14、向老师认错(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一个人在致力于自己的目标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失败或干扰。

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帮助孩子战胜挫折,最终得以健康成长的过程。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拥有稳固的自尊自信,在面对挫折时,不是畏惧逃避,而是从容应对、设法克服。

很多父母,不能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只有大麻烦才是挫折”,其实不然。

对于孩子来说,令自己难受的小事情,就是挫折。例如: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表现不好被老师批评、没有弄懂知识、无法解答难题、与父母产生矛盾、与同学交往受挫,等等。

孩子对难受“小事情”的体验,和成人对“大麻烦”的感受,其苦恼程度不相上下,都会让当事人内心里产生沮丧和挫败感。

不同孩子,个性和气质不同,对待挫折的敏感程度也会不同。

父母,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亲人,最了解孩子的天生特质,最有能力帮助孩子提升抗挫能力。

        01、儿子犯错  温和引导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开学后不久,有一天下午放学时,先生骑车去学校接他,看到儿子被老师惩罚,在讲台边站着。

数学老师告诉先生:“你儿子年龄太小,听课时稀里糊涂。昨天我上课时布置家庭作业,他竟然没有听到,今天没有交作业。”

先生转向儿子,问道:“你为什么没有认真听课呢?”

儿子怯怯地说:“上课时周围同学都在叽叽喳喳地说话,老师布置作业时,我没有听到。”

先生不相信,便说:“周围同学说话,也不会影响你听到老师布置作业呀,可能是你思想开小差吧?”

儿子不得不承认:“是的,我当时脑子里在想着放学时怎么玩耍。”

看到儿子不高兴,先生又生气又心疼。

由于上小学前,父子之间已经发生过多次矛盾冲突。尽管先生已经知道儿子找了不认真听课的借口,但是,此时他只有让自己忍住心中不悦,才能避免引发儿子的“犟牛”脾气,便温和耐心地告诉儿子:

“早就告诉你,上课时不能再想玩耍的事,你怎么又忘记了?即使周围同学讲话,你也应该集中注意力听课呀。现在,你要去向老师承认错误,保证下次不再犯了。”

可是,儿子撅着嘴,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认错。我已经知道错了,又不是我故意不做作业。批评我就行了,为什么还要罚我站着,让我出丑?”

先生又耐心讲解:“老师惩罚你,是为你好,是让你加深印象、改正错误。你不但不能对老师有意见,反而应该感谢老师才对。”

在先生的劝说下,儿子终于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回到家后,我又告诉儿子:“惩罚不听课的孩子,是老师的本职责任,更是为了你好。你听课时应该排除外界干扰,逼自己做一只先飞的笨鸟,才能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

儿子乖乖地点点头,说道:“妈妈,我知道错了,已经向老师承认了错误,保证下次不会再犯。”

由于处理这次“罚站”事件,先生不是用尖刻语言批评惩罚,而是用理解、宽容、提醒的温和方式,并且刻意强化了学生被老师惩罚的正面作用。让儿子乐于接受、愿意改变,很快化解了心中的挫折感。虽然仅有一次,却让儿子印象深刻。

在后来的课堂学习中,儿子不仅没有再犯类似错误,而且尊重老师、认真听课、表现出色。

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好老师胜过好父母”。当然,“手持戒尺、眼中有爱”的好老师,需要家长懂得并珍惜,需要学生尊重和敬畏。

儿子虽然年龄较小,但进步很快,独立自理能力较强,与同学们关系融洽,也很有号召力。在二年级时,被老师任命为班长兼体育委员,又先后担任了少先队的中队长和大队长。

我们也欣喜着他的每一次点滴进步。

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因为好动爱玩,上课难以完全集中注意力,爱玩和学习发生冲突在所难免。

上述情况,可能是许多父母都会遇到的。父母既不能宣泄情绪批评孩子,更不能溺爱孩子责怪老师。阐述道理、温和引导,定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02、爱,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父母养育孩子,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重视身体受苦,轻视心理受伤;重视考试成绩,轻视学习过程。

这表现在:很多父母关注孩子是否因为吃得少而饿坏身体、是否因为穿得少而受凉生病,却较少关心孩子有没有朋友、是否受到老师批评或表扬;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却较少关心孩子是否能认真听课、是否能独立完成作业,等等。而后者才是更容易给孩子带来挫折感的事情。

身为母亲,通过多年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得到如下体会:孩子心理受伤的痛苦,远甚于其身体受伤的痛苦。

当今父母,都很娇惯孩子,都想让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挫折和痛苦,在孩子身上不再发生。

在把孩子惯出了不良性格、养成了不良习惯后,又开始痛定思痛地反思,并釆取补救措施,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甚至故意给孩子制造吃苦受累的机会。例如:

不让吃饭,与孩子较劲,逼孩子认错,刻意减少关爱保护,等等。

其实,这是对挫折教育最大的误解。

这种误解,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在经历长期的失败羞辱后,会丧失控制感、加深挫败感;又因为得不到关爱鼓励,最终会选择放弃努力。

挫折教育,不是经常批评惩罚,让孩子自卑恐惧;也不是人为制造困难障碍,让孩子克服战胜。

恰恰相反,这样做,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渐行渐远。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正面应对成长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挫折和困难。因为,正常地经历挫折、战胜挫折,才是让孩子受益良多的体验。正是这种体验,成就了孩子直面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孩子犯错,或遭遇挫折和困难,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要给予接纳、包容、理解,认同并疏解孩子情绪;在情感上,始终给予最大支持,给予关爱鼓励。最终目的是指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父母如果产生不耐烦情绪,又在孩子情绪低落时,经常恶语相向、或打或骂,不仅对身心健康无益,还会带给孩子更大伤害。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确感知到“父母永远爱护孩子、帮助孩子”,因为:

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项可行的建议,都将成为孩子战胜困难的动力。

挫折教育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用爱滋养用心教育,因人制宜因情制宜。在孩子表现优秀时,适当夸奖鼓励,教孩子了解自身优点,提升自尊自信;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指导并鼓励孩子解决问题,增强抗挫能力;不给孩子人为设置困难,给予安全感、提升幸福感,保持进取状态。

父母如果注重挫折教育的艺术,从小事着手,帮孩子一步步提升抗挫能力,就会让孩子的生命之树,在茁壮成长的同时,有能力抵御雨雪风霜。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