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战争双宿:华伦斯坦,雇佣兵战术之王,传统军事艺术的巅峰

 西一里2l6sluho 2022-05-09 发布于上海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场堪称浩劫的战争,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对于德意志一带和法兰西尤其如此。战后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甚至一度被史学界认为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起点。

人类的历史就如同浩瀚的星空,每一场巨大的变革都会缔造出一颗甚至是数颗耀眼璀璨的流星。这里面闪烁的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他们自身的强悍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背后却交织着复杂的矛盾。作为三十年战争双宿的华伦斯坦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代表。

坎坷漂泊,在信仰中纠缠的早年

华伦斯坦生于1583年9月24日的波西米亚,波西米亚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位于东部最大的公国。华伦斯坦的家庭属于瓦尔施泰因家族的一个分支。不过,华伦斯坦,父母早逝,其父于1593年去世其母则死于1595年。

文章图片1

华伦斯坦的父母分别来自于德国和捷克,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路德宗教徒。他的母亲只是一个胡斯教徒。父母双故后,他被交付于他的叔叔海德里希照顾。后者是波西米亚兄弟会的成员。受家庭影响,华伦斯坦早年可以说是一个十分虔诚的新教徒。

华伦斯坦的叔叔十分重视教育,把华伦斯坦送到了当时西里西亚最好的拉丁文学校。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华伦斯坦对语言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他除了在拉丁文上有很高的造诣之外,还对其他国家的民族语言有着很深的研究。

这些民族语言比如法语,德语和英语,在当时都被视为一种低贱的语言。华伦斯坦虽然学业有成,不过他的性格十分暴躁,而且激进。他曾经因为参与斗殴与非法决斗,坐了整整两年的牢。

1599年8月,华伦斯坦进入纽伦堡的阿尔道夫大学进行继续深造。1600年,年轻的华伦斯坦周游了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和意大利。同时,他先后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拉瓦大学深造。1640年华伦斯坦参加了鲁道夫二世的军队,他同时参与过对土耳其人的战争和对新教徒的镇压。

这段军旅生活对华伦斯坦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参加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参加了镇压新教徒的战争。在当时华伦斯坦的眼里,新教徒就是基督教世界分裂的根源。他虽然不是一个十分坚定的教徒,但他坚持认为,神圣罗马帝国应该纳入一个统一而又强大的王权之下进行管理,并且忠于哈利斯堡王室。于是他放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改入了天主教。

华伦斯坦凭借着他从军的履历和家族背景加入了金羊毛骑士团,他又先后担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主管和马克西米连大公的管家。1609年华伦斯坦娶了一个富有的寡妇为妻,后者在莫拉维亚一带拥有大量的土地,她比华伦斯坦长三岁,在她死后(1614年),华伦斯坦继承了她的全部财产。

文章图片2

之后华伦斯坦曾带领自己招募的200余名骑兵去增援费迪南大公(后者当时正忙着攻打威尼斯共和国)。他又以他亡妻的名义,捐建了一个修道院,并将妻子的遗骨重埋在此处。他的这些举动,给他带来了很好的名声。

1623年,华伦斯坦又取了伊莎贝拉凯瑟琳娜为妻。后者是哈拉斯伯爵的女儿,哈拉斯伯爵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不过却夭折了。这两桩婚姻让华伦斯坦直接成为了哈布斯堡帝国最富有的地主之一。

虽然华伦斯坦经营有方,但当时的欧洲局势十分危险,华伦斯坦将他大量的财富都用于雇佣士兵和准备战争。这是当时德意志一带大领主的传统做法,即将通过土地获得的财富转化为军事力量。

历史上华伦斯坦的军队有“蝗虫”之称,这是因为华伦斯坦的军队基本上是来源于他个人出资招募,而且他又十分信奉以战养战的原则,是一个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十分传统的军事家。

30年战争

1618年30年战争爆发,当时的波西米亚加入了新教同盟反对费迪南二世。他们希望留住华伦斯坦。但华伦斯坦本人反对新教同盟,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军队来到了奥地利。

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当时的德皇费迪南二世因为没有对战争做好准备——其直接表现就是十分缺钱,当然也缺军队。华伦斯坦刚到奥地利,费迪南二世就宣布他会把华伦斯坦带来的所有金银财宝全部充公用作战费。不过华伦斯坦本身也没打算留着这些钱,他还是宣誓了对费迪南二世的效忠,并且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华伦斯坦的军队在奥地利经过了短暂的休整之后。随即被费迪南二世整编到了查尔斯·巴克瓦伯爵的军队中,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巴克瓦伯爵的军队是负责进攻波西米亚新教军队的,而华伦斯坦本人则出身波西米亚。

当时波西米亚的大贵族恩斯特和布埃尔,加入了新教联盟。不想,再加入新教联盟之后,随即没收了华伦斯坦在波西米亚所有的土地和财产。波西米亚的镇压战争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天主教同盟的军队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

在白山战役中华伦斯坦彪悍的作风,深受巴克瓦伯和爵蒂利元帅的赏识。之后在分配战利品时,华伦斯坦不仅仅得到了原本他被没收的财产,也得到了很多原来新教贵族的土地。

文章图片3

这个时期的华伦斯坦,虽然军事上有所建树。不过对于费迪南二世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华伦斯坦庞大的财力以及他丰厚的人脉关系。毕竟,当时的哈布斯堡王室可不缺少优秀的将军。

当时负责北方战线的总指挥是蒂利元帅,他已经参加过80年战争,并且在安特卫普围城战之中立下过赫赫战功。在1600年时,蒂利曾经以雇佣兵的身份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在白山战役中,蒂利元帅算准了新教同盟会采取防御性策略。

其亲率自己的胸甲骑兵部队进行冲锋,几乎是在开战之初,就为天主教同盟的军队奠定了优势。作为白山战役的总指挥,蒂利以损失700人的代价,歼灭新教同盟军队4000多人。可以说已经是功高震主了。所以当时的费迪南二世也很乐意提携华伦斯坦,让他来代蒂利元帅的位置。而且后者也认同华伦斯坦的能力。

1625年,华伦斯坦与蒂利元帅达成共识。他们都共同支持费迪南二世,并且双方会本着以战养战( bellum se ipsum alet )的原则,各自建立一支部队,并联合行动。基于此,华伦斯坦用他的庄园收入组建了一支5000人左右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的部队。

在稳定了波西米亚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希望能够彻底占领西里西亚。因为当时丹麦已经出兵介入,占领西里西亚可以将丹麦人从德意志的领土上彻底赶走,并且在当时西里西亚是十分重要的工业区,可以为后续的战争提供支持。

德绍桥之战

1626年4月25日,德绍桥战役爆发。此时丹麦已经宣布参战,并且一参战就派出了几乎全部精锐力量直接全都压在西里西亚。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和丹麦军队分别驻扎在易北河一带。而这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就是德绍桥。

双方一旦开战,谁先抢占了德绍桥谁就能抢占主动权。当时的华伦斯坦负责对德绍桥的抢占任务。蒂利元帅的任务是无论华伦斯坦能否抢下德绍桥,都要率领主力部队和新教同盟进行决战。

不过虽说是新教同盟军,可这次的对手主力部队清一色的都是丹麦军队。负责抢占德绍桥的丹麦军队由丹曼斯菲尔德指挥。最初,华伦斯坦希望带着他的所有部队前进到德绍桥并且修筑工事,但后来他发现5000人的部队行军速度过慢。于是他只能派阿德灵根率领少数工兵进行急行军,先于大部队赶到德绍桥。

不过阿德林根的部队确实是第一支到达德绍桥的部队,其在赶到后即按计划修建火炮阵地和障碍工事。不过阿德林根的部队实在太少,随后新教同盟军抵达后他只能以少量的火炮对对方实行牵制,苦等援军的到来。

曼斯菲尔德的主力部队在阿德林根抵达德绍桥之后数日便到达战场,经过短暂接触后,他发现占领德绍桥的不过是一个小部队之后便开始强攻。虽然阿德林根事先修建的工事起到了很大的阻滞作用,但是因为处于绝对劣势,曼斯菲尔德一边进攻桥梁一边组织部队强行渡河。很大一部分新教军队当时已经成功渡过了易北河,不过却来不及修建阵地。

就在这个时候,华伦斯坦及时的带领大部队赶到。虽然仓促之间华伦斯坦也无法得知具体的战时情况,但他知道阿德林根还活着,而且还在作战。这说明了敌人也刚到达没多久。

于是他直接以骑兵为先锋,从侧翼进攻曼斯菲尔德的渡河部队,之后步兵跟进,强行将新教军队打散。在溃退过程中,丹麦军队大量的溺死在易北河里,曼斯菲尔德损失了一半的兵力之后只能撤退。

当时蒂利元帅正带着主力部队和丹麦军队决战。而且蒂利元帅的部队规模和华伦斯坦其实相差无几,都是自己筹资建立的,只有七千余人。而对方则是上万人的军队。

最开始是丹麦方面利用人数优势疯狂进攻,蒂利元帅被迫后撤。不过他也知道打起来会遇到此种状况,故在战前就将火炮阵地修在了战线最后,己方部队被迫后撤的结果是丹麦的先锋部队正一点点的走进蒂利元帅的火炮射程,最后仗着火炮的后发优势,蒂利元帅稳住了脚跟,战场陷入僵持。

当时丹麦入侵部队主要分为两支,一支由曼斯菲尔德指挥,另一只则是和蒂利元帅作战的布鲁斯维克部,他们都是是丹麦最精锐的部队。华伦斯坦在击溃了曼斯菲尔德的部队后并没有犹豫而是直接向蒂利元帅作战的区域急行军,并在关键时刻赶到。得到了华伦斯坦增援后的帝国军队开始反击,丹麦军队被迫撤退。

德绍桥一战,华伦斯坦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过损失也十分巨大,华伦斯坦和蒂利元帅均没有冗余力量马上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

在经过短暂的修整后,华伦斯坦和蒂利元帅的军队开始横扫西里西亚,丹麦人在德绍桥之战中损失了几乎所有主力,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横扫整个西里西亚,接着又占领下萨克森,最终不仅把丹麦人彻底赶出了西里西亚还几乎占领了整个丹麦。

不过,占领丹麦本土并不意味着对丹麦的征服,因为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并不在大陆之上,而是在西兰岛。这意味着要彻底击溃丹麦就要依靠海军和陆军的配合。当时华伦斯坦负责此战。

结果,在施特拉尔松德战役中,丹麦人仗着瑞典海军的帮助死守施特拉尔松德。更可怕的是,华伦斯坦的军队中竟然爆发了瘟疫(黑死病)。这使得华伦斯坦不得不放弃进攻,施特拉尔松德战役也成为了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文章图片4

不过守住了斯特拉尔松的丹麦国王还不死心,其又集结了6000名丹麦士兵和2000余名苏格兰援兵,企图扭转战局。

华伦斯坦当时手下约有8千人左右的雇佣兵,不过华伦斯坦的军队在质量上优于丹麦人,这表现在骑兵和炮兵上,当时入侵丹麦的华伦斯坦的军队中有20个胸甲骑兵团和11门火炮(三十年战争初期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对于火炮并没有详细进行分类,对火炮第一个进行详细分类并系统投入战争应用的军事家是古斯塔夫,这也是华伦斯坦的劲敌,但后者是瑞典国王,此时的瑞典尚未直接参战)。

双方于1628年8月22日在沃加斯特展开决战,不过此战几乎从开始就是一边倒。华伦斯坦仰仗胸甲骑兵的优势直接向丹麦军队的侧翼发动猛攻,并且又分出一支骑兵队直取沃加斯特城。

华伦斯坦的战术指挥能力在此战中表现得十分优秀,可以说在当时的传统军事理念上,华伦斯坦已经是登封造极了(即是既能在正面的平原决战时保证压制,同时还可以在同一场战役中再抽调出部队进行一场成功的攻城战役)。最终,沃加斯特战役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胜利告终。

此战过后,丹麦与神圣罗马帝国签订了《吕贝克合约》。在合约签订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蒂利元帅极力主张压制丹麦,因为在参与30年战争之前丹麦可以说是北欧霸主级别的国家,但华伦斯坦则对此表示反对,因为如果过分压制削弱丹麦那很可能会把苏格兰和英格兰给卷进大陆战争中。而且瑞典也绝对不会放着神圣罗马帝国在北欧扩张势力而不顾。

所以在《吕贝克合约》的整个签订过程中,华伦斯坦始终干预谈判进程。他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土地主之一,同时又拥有一支当时欧洲大陆上作战能力堪称最强的军队。

最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妥协了,《吕贝克合约》中既没有大量赔款也没有土地的大片割让,但丹麦也确确实实的退出了30年战争。

不过丹麦在此战之后也彻底丧失了它在北欧的霸权地位,强大的瑞典取而代之。

解甲归田,双雄之决

在打败了丹麦之后,30年战争对神圣罗马帝国一方极度有利。而华伦斯坦素来主张宗教自由(他自己在改宗天主教之间就是新教徒)、且主张将帝国的全部军、政、财权统归于皇帝一人之手(虽然他自己本质上就是个拥兵自重的地主)。

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很大自我牺牲性质的,不过这也是因为华伦斯坦具备一定的战略头脑,他意识到神圣罗马帝国本质上就是一盘散沙,宗教战争虽能短暂的团结力量但注定不长久。且如果不实行宗教自由,继续压制新教,那么战争时间可能会无限延长,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华伦斯坦的主张却遭到了帝国内部大领主甚至皇室的反对,首先就是处理新教的问题,这个时候双方基本已经杀红了眼,能冷静看待宗教问题的人几乎不存在,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室素来以天主教正统自居,实行对新教徒的宽容那是天理难容。

华伦斯坦主张皇帝集权的思想在当时也行不通,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和他一样出色的蒂利元帅(蒂利元帅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华伦斯坦最好的搭档和老师,后者的战术思想基本脱胎于前者)都是领主+军事领袖的结合。说白了都是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他们团结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宗教战争,而不是为了复兴帝国。

华伦斯坦的政治主张基本没有一条得到批准和实现,他本人也十分失望。而且丹麦战败后三十年战争似乎也没什么悬念了,于是迫于皇帝和各方面的压力,华伦斯坦解甲归田。回到波西米亚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去了(实际他也被解职了)。

文章图片5

不过华伦斯坦的安稳日子只过了不到3年,瑞典就对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当时瑞典的国王是一代名将古斯塔夫,其被后世称为“现代军事之父”。他发明了近代线性步兵方阵(虽为线型,但仍需要大量配备长矛手,因为当时还没有刺刀)以求最大的发挥火枪的火力优势。

同时对军服进行统一,不同职位不同性质的兵种都要有自己独特的军装,以便战时指挥。同时,他创造性的将火炮以重量为标准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类并派专人操作各种火炮。

这些改革最终都发展成了现代陆军作战的基础,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古斯塔夫二世虽然生为国王,且外交头脑并不发达,但却是个千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

文章图片6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于1630年亲自带领全国精锐长驱直入德意志,双方在布莱登菲尔德进行了一场决战,神圣罗马帝国战败,指挥官蒂利元帅侥幸逃脱。不过瑞典人仗着兵强马壮开始直取巴伐利亚,蒂利元帅战死阵亡。

蒂利元帅的阵亡可以说是对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巨大损失,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在军事上就指望着蒂利和华伦斯坦这两个人挑大梁,结果蒂利战死。解甲归田的华伦斯坦想不上战场恐怕都难。

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进行的吕岑战役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后世的凡尔登战役甚至是二战的中途岛战役等著名战役。这里限于篇幅只能长话短说。

吕岑战役之初,瑞典军队即对华伦斯坦的军队造成了压制,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素来精锐的胸甲骑兵被古斯塔夫亲自率领的精锐重装骑兵部队冲散(这导致帝国军队的左翼不稳)。

不过华伦斯坦并不是吃干饭的,他利用长矛手和重装步兵的紧密配合开始慢慢向瑞典军队的右翼进行压迫式推进,瑞典军队的右翼在华伦斯坦的攻势下慢慢崩溃几乎支撑不住。

文章图片7

也就是在这个关键当口,古斯塔夫再一次亲率精锐部队支援右翼,结果身中流弹而亡。古斯塔夫的战死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事件,这对瑞典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但古斯塔夫“现代军事之父”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的,他训练的部队是当时欧洲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最高指挥官战死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战术的坚决执行(这种情况在后世的现代战争中是十分常见的,但在当时可说是奇迹)。

最后瑞典人竟然生生的打破了战场僵局,华伦斯坦被迫撤军。吕岑战役以瑞典人的战术胜利而告终。

但是,吕岑战役虽然以瑞典的胜利告终,不过这种胜利是“皮洛士式的胜利”。瑞典人丧失了最高指挥官,且作为胜利一方其伤亡甚至超过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此战过后瑞典退出三十年战争,古斯塔夫打下的大片领土很快就被神圣罗马帝国收复。

遭遇暗杀

在瑞典人被神圣罗马帝国打败后,华伦斯坦坚决主张结束战争。原因总体上有二,第一华伦斯坦受蒂利元帅影响坚决信奉以战养战原则,但此原则在三十年战争中行不通,他的军队甚至被称为“蝗虫大军”。

即便能够获得领土上的扩张但扩张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战争的损失,且战争中德意志一带满目疮痍的景象也深深地刺激到了华伦斯坦。华伦斯坦认为,在进行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徒劳的消耗。

第二、当时强大的法国一直对三十年战争采取旁观态度,华伦斯坦不仅仅是个军事家,他还是个大封建贵族,人脉十分广阔。他在法国参战前就已经得知法国已经有参战意向,如果法国此时参战,因战争损耗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神圣罗马帝国必败无疑,这是华伦斯坦的基本判断,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文章图片8

但是,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已经被短暂的胜利迷瞎了双眼。帝国皇帝和大量官僚、领主都不认为法国会出兵,而且他们认为即便法国人出兵,他们也能将其打退。并且他们还坚决要消灭所有新教徒。

而华伦斯坦的态度可以说和这些杀红了眼的疯子们截然相反,并且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华伦斯坦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将领,他是波西米亚最大的领主,当时神圣罗马帝国没了他的支持根本就打不了30年战争。

华伦斯坦的军队全部都是雇佣军,他打仗从来不向帝国要一分钱、一个兵。所以对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来说,要想让战争继续,那么华伦斯坦必须从世界上消失。而且当时华伦斯坦已经私下里和法国在进行停战谈判了。

1634年2月25日,华伦斯坦在卧室中被刺杀。刺杀他的人是他手下的雇佣兵,他们在收取了贿赂之后决定将主帅杀死。这里要说的是,即便是行凶者在事后的报告中也曾提到过“华伦斯坦是坦然面对死亡的,他没有躲避,任凭我们将武器刺入他的身体。”

一代将星也就此陨落。

参考资料:

《三十年战争史》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论“席勒式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