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 | 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熊璋: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

 大奔h1wmjlcm1r 2022-05-09 发布于江西省

图片


本文大概

6334

读完共需

16

分钟

5月7日,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承办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线公益解读暨双新推进研讨会”上,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组长熊璋教授发表了题为《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的专家报告。

会上,熊璋教授指出,如果通过信息科技1-9年级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内化自主可控、原始创新、保证中国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个课程就太成功了,太对得起中国的未来,太对得起我们的下一代。

观点 | 熊璋

整理 | 教育信息化100人

来源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线公益解读暨双新推进研讨会

 以下内容据熊璋教授的大会发言整理
结合信息科技,我们应该怎么落实素质教育?我将分为两个部分解读:

1)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

2)信息科技素质教育的落实。
 

01

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

 

图片

 
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义务教育的目标,一样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立德树人,服务于素质教育,要培养中国的下一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信息科技不能例外,信息科技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和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么,我们的信息科技课程怎样和其它的课程一样服务于义务教育的总目标?
 
原来没有信息科技独立课程的时候,我们羡慕语数理化生,有了信息科技独立课程,我们就必须按照语数理化生的一些优良的传统,和语数理化生一样,一起去服务义务教育的总目标。所有的信息科技老师必须有这样的基本认识。
 
我下面要谈一些概念的比较和一些概念的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与学业质量是什么关系,或者说与考试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与探索和创新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宏观的,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讲素质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定位。
 
另外我还要讲素养与知识的关系、素养与技能的关系、素养与操作的关系、素养与编程的关系。这是在讲,过去的信息技术,把我们太多的老师、太多的教材编写者带到沟里了。
 
过去我们没有重视素质教育,没有重视科学,把自己限制在知识技能操作编程上,这对于新课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交流,让一线老师有一个新的认识。这种改变是痛苦,原来的教案、原来的教材、原来的教法都没有用,必须按照全新的套路。
 
概念1:素质
 

图片

 
素质是什么?基本的品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综合表现、内化学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这方面我不内行。但我感觉有一条应该加进去的,素质是每一个人内化的学问、内化的学识,是自觉的行为中表现出的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
 
概念2:素养
 

图片


素养是什么?素养有一个“养”字,更加强调后天修养、后天的学成、后天的知识构建、后天的思想升华,这恰恰就是我们教育的责任,教育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养”,培养修养。但是如果加上“教育”两字,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素养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我们现在比较强调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是我加上去的。人文素养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素养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但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没有完全覆盖,因为机器的产生、人工智能的产生、人工科学的产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单总结,人文素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科学素养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信息素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机器的和谐,这就是我们提信息素养的原因。
 
概念3: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
 

图片

 
中央提的数字素养与课标中提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摸一样的,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4个维度。
 
这4个维度是当初研制的《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现在这四个维度已经在中国立住,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具有同等地位。
 
另外,不要再纠结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差别,它们之间可以说没有差别,是一回事儿。
 
概念4:数字素养与技能
 
很多的专家认为,素养包含技能,我们的一线老师在素养是否包含技能上也是纠结的。2022年3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其中提到的便是“数字素养与技能”。所以我觉得,大家不必纠结这一说法。
 
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别是什么?以下我列举了几条。
 

图片

 
通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比,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关注的只是成绩,可是到今天为止,仍然还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应试教育、关注成绩,因为现在我们的KPI都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来衡量的。

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他未来的命运;一个学校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学校的档次、投入;一个校长带领的学校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校长的升迁。我觉得这种状况会有改变,只不过需要时间,素质教育已经是在做这样的改变。
 

图片

图片

 
素质教育重视全面发展,能够有效预防“高分低能”“偏科”“缺乏独立学习能力”“缺乏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义务教育是打基础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下一代?下一代要怎么全面发展?如何培养下一代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培养下一代必备的品格?只有仰仗我们的素质教育。
 
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与学业质量)

图片

图片

 
学业质量不只评价学生,也评价老师、教学、教材、课程建设,素质教育没有学业质量。所以请大家不要误会素质教育没有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仍然是必须的。
 
学生的素养表现与学业质量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起点是素养表现,终点是学业质量。以下是新课标中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
 

图片

 
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与探索和创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所有的义务教育课程中,现在提探索和创新的就是信息科技。

探索是什么?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出问题,刻画问题,采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不能够死记硬背,不能够照搬书本。当有了一个问题,学生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出问题,去描述的时候,甚至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的时候,尤其是还能够评价解决效率的时候,这就是探索,这种探索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基础。
 
我非常强调探索,创新也是一样。创新是利用现在的方法、现有的科技水平,得到超出前人的、超出已有的、更加优的结论。如果有一个结论,但没有超过原有的结论,那不叫创新,这就引出来了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
 
前二三十年,全世界的创新引领者大概是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最近的十年你会发现,中国正成为创新的引领者。现在全世界的6G专利,中国占了40%左右,美国才占30%左右,其它的欧盟、日本、韩国,加起来占另外的30%。中国现在就是这个层级,而这种层级依靠的是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借用的一个手段是什么?是学科的交叉、知识的融合、人才的复合,所以是交叉学科、融合知识、复合人才。
 
现在看教育部公布的课标,其它课程都没有谈到探索和创新,这就是信息科技课程独到的育人价值。我们并不是要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探索出什么、创新出什么,但是探索与创新是一种态度、一种动机,它是我们未来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实践的基础。
 
如果通过信息科技1-9年级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内化自主可控、原始创新、保证中国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个课程就太成功了,太对得起中国的未来,太对得起我们的下一代。探索与创新应该成为信息科技的杀手锏,成为信息科技的标志,成为信息科技的显示度,成为信息科技的ID。

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
 

图片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应试教育差别最大的是,我们是从学生个体,到学生群体,这个学生群体就成为了未来的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所以我们要支持全面发展的学科全面发展,我们还要支持信息科技辐射融合各个学科。我们不要关起门来办信息科技,而应该主动地把信息科技的方法手段与其它各科融合。一二年级和九年级就是融合课,一年级融合语文,二年级融合道法,一个九年级融合科学。
 
我的一个判断是,两三年以后,你不找其它学科融合,其它学科就会找你融合。我们的时机到了。
 
所有信息科技的老师,需要有一些付出,要把原来的教案扔掉,重新写教案。但是你们也有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的十年,会是信息科技引领教学发展的十年。
 
知识、技能、操作、编程
  
知识:正确的、验证过的、公认;
 
技能:通过训练达成的能力,比如打铁;
 
操作:按计划步骤完成的动作,比如开门、关灯;
 
编程:告诉机器做指定任务的代码编制。
 

图片

 
上图是我所绘制的表,对于青少年来说,面向素养的科学教育应该覆盖100%的学生。技术部分可以覆盖40%的学生,而到现在为止,太多的老师关注技术,不关注科学。比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与信息社会》中有一个章节讲网络,老师向学生讲解怎样搭一个家庭网络,那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搭家庭网络?那是专业工程师的事儿,不是学生的事儿,这和素养没关系。少数有兴趣的、比较基础的、常用的技术可以教给学生,我们要开汽车,则没必要每个人都会造汽车。
 
操作最多覆盖50%的学生就足够。我绝对支持在教室里讲信息科技,而不是到机房讲信息科技。如果到机房,那老师就是想要学生操作,便一定会被操作所限制。物理需要实验,但是在讲完科学知识以后,才会回到实验室验证,我们可以到机房验证,但是不能被技术和操作所约束。
 
编程也是一样,覆盖全中国10%~15%的学生足够。信息科技不一定要编程,并不是不编程就没有信息科技,数据、算法完全可以独立于编程而存在。编程一开始用的英文是programming,编程员的英文是programmer,而现在编程叫coding,编程员叫coder。翻译成中文原来叫编程程序员,现在叫代码员,他就是个熟练工。平台每天在变,为什么没必要一定拿一个平台教学生,也没必要让学生每天背代码规则、语法规则、词典。
 
而竞赛,则最多覆盖全体青少年的1%而已。我们现在是要面向全中国100%的青少年,因此我们重视科学,重视素养教育,老师愿意讲一点技术,愿意讲一点操作,愿意讲一点编程,愿意去做竞赛都可以。但是不要认为全中国100%的青少年都要参加竞赛,没有这个必要。
 

图片

 
知识必须支持素质教育,技能必须服务素养,知识不能局限在知识本身,技能不能局限在技能本身。操作可以作为一些基础的训练,编程可以作为有条件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的活动。
 
我们的信息科技教育课标里面有一个叫做编码,多少公司开始宣传国家的课标都开始讲编程了,编码不等于编程,不能曲解、误导广大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
 
 

02

信息科技素质教育的落实

 

图片

 
其实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三个层次:1)课标层级;2)教材和资源层级;3)教师和教学层级。
 
第一层级:课标
 
新课标一经发布,很多老师便开始思考:新课标有什么不同?新课标怎么就不同了?新课标到底不同在哪里?
 
课标是素养导向的,这里的素养导向不是口号,素养导向是目标,是可操作、可落实的。
 
很多老师不知道素养的抓手在哪,我现在来告诉你们什么是抓手。素养导向是自始至终、由表及里的过程。
 
第一,自始至终
 

图片

 
以上图中是一个闭环,课标的起点是不同学段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4个维度学生的素养表现的定义。学业质量的出口和我们入口时定义的目标是完全吻合的。从始至终课标编制组最高的一个目标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学生素养的实质提升,学科逻辑、内容承载、情境案例,都是服务于这个的。这很实在,不是口号。
 
第二,由表及里
 
以下为大概念、主题式、综合式、体验性的解释:
 

图片

 
素养教育与学科知识高度融合,以下是主题式和大概念的关系
 

图片

 
体验性引导学生进入综合化,以下是体验性和综合化的关系。
 

图片

 
第二层级:教材和资源
 

图片

 
课标只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起点而已,教材和资源的建设非常关键。因为教材和资源可以细化课标,具有指南的效果。另外,课标是我们老师的抓手,我非常佩服我们各级的教研员和一线的好老师,课标一颁布,他们便开始学习,有些课标最后背得比我们这些设计者都熟,真的是一群好老师,对课标非常尊重,我们的教材和资源也必须跟课标扣上,并且成为老师的好抓手。
 

图片

 
教材和资源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学科特色,关注时代性、科学性和育人价值。到底大概念、主题式、体验性、综合化如何在教材和资源建设中展示?我想详细解读。
 
教材和资源建设之大概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概念是学科的6个逻辑主线之一,我要非常坦白地告诉各位,这6个逻辑主线并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全部,也不是信息科技的全部,它是适合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合于培养信息素养综合表现的下一代目标的逻辑主线。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上升,在创作者的心中必须有学科大概念的意识,我们不希望教材中像百度百科那样把所有的概念重举一次。所有的大概念必须服务于主题式,必须服务于素养教育。
 
我要再强调一遍,我们定的逻辑主线,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全部,而是一个局部,是最基础的,是我们青少年一代素养养成最必须的。
 
教材和资源建设不再是大学那种系统性的呈现模式,大学老师特别关注系统性,而中小学关注的主题式。所以不再是知识导向模式,不再是概念定义、解释,不再是名词溯源。
 
大概念是知识的关系和逻辑,单一的概念完全没有必要放在一个专门的大章节讲,必须放到逻辑里诠释。比如数据如何从一年级讲到大学,每个年级都可以讲不同的数据概念,这就是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数据的逻辑递升。再比如数据和信息,一定要把它放在整个知识架构里面讲,数据是在不断地演变。没有大数据的时候,数据叫做信息的载体,信息叫做有价值的数据;有了大数据以后,每一个数据都是信息。

教材和资源建设之主题式
 

图片

图片

 
主题式是一种表现,是一种呈现,它不是凭空来的,一定要选择,要思考怎样能够成为你的主题,可能一个学期只要有8个主题就够了。主题的思想性怎么样?主题的时代性怎么样?提的科学性能不能够配合大概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主题地真实性能不能够符合体验性?主题性有没有平衡性,照顾各种因素,照顾发达,照顾偏远地区。
 
教材和资源建设之体验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体验性一定是有了主题之后,在主题指导下的体验性,体验性要服务主题,要带领学生通过体验进入主题,要定位主题式和体验性的关系。有了素养表现,有了学科逻辑,确定了主题,接下来用什么样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主题?所以情景到案例的选择是体验性的核心,就是学生身边的事,有真实体验,才会有代入感,学生把自己放到活动中,放到情境中,才能够进入老师给他创造的世界。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知其然,通过学习,知其所以然,接下来实现建构知识,提升技能,实现素养的内化。
 
体验性一定要从体验到认知,从体验到情感,从体验到综合,从体验到主题,这些不是独立的。
 
教材和资源建设之综合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主题式的指导下,从体验性导入进入综合化的境界,去支持中心化,去知识孤岛化,去知识单调化。去知识中心化实现以素养为核心,去知识孤岛化实现知识交叉和融合,去知识单调化实现动态和变化。
 
综合化也要服务于素质教育,要坚持信息科技的特色,要辐射交融其他学科,实现协同育人。
 
第三层级:教师和教学
 

图片

图片

 
最后一个层次是教师和教学,课程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教材和资源的建设非常关键,但教师和教学才是最后的呈现。不管是课标,还是教材和资源,最后和学生直接交互的界面,是老师的教学,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里路。
 
因此,老师一定要考虑自己与新时代的关系,与新课标的关系,与新教材和资源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
 
与新时代的关系:思想和身体要同时进入新时代,信息科技一定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推动力,机遇就在眼前,挑战也一样。
 
与新课标的关系:新课程新课标是国家行为,学校和老师是国家行为的执行力,机遇就在眼前,挑战也一样。希望老师和所有一线的教研人员,活用教材和资源,基于课标、教材和资源做创新,充分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
 
与学生的关系:我们一定要吸纳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元素,教学不是老师自己的,教学是老师跟学生的交互。信息科技老师要敢于走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与学生一起在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实现创新,引领教育改革10年左右,让语数理化生跟着信息科技的步伐,往前进。
注:熊璋,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