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4青春日记19810221:斗胆给《人民日报》写信

 草根六零后 2022-05-09 发布于浙江省

1981年2月21日 星期六 晴

今晚写了一篇草稿,关于老年人的问题,这也是家庭问题,直接影响到祖国的四化建设,为了这个问题,我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建议,还没定稿,准备在这个月内写毕寄《人民日报》

前进中的一大障碍(致《人民日报》信1981年02月23日)

编辑同志:

在我身边、亲友中经常遇到一些兄弟、姐妹、夫妻之间不和的家庭矛盾,主要原因是为了抚养老人的缘故,有对老人不敬不孝者,也有例外的。如老人病了,儿与媳是双职工都要上班,不能做到日夜看护,引起老人不满,甚至于发生两代人之间吵架;有的家庭兄弟、姐妹多,反而人多不管事,将老人推来推去,造成兄弟、姐妹之间不睦;有的儿子不管,做女儿的心软承担了抚养义务,一旦遇到老人生病,家中平添诸多麻烦,造成女儿、女婿间发生矛盾。还有一种情况,老人健康时子女争夺到自己家中充当义务保姆,买菜烧饭、带孩子全推给老人,一旦老人病倒了又在子女中相互推诿,“女儿出嫁如泼出去的水,应该儿子照顾”,“老人是带外甥累坏的,应该在女儿家养好身体再回来”等等,什么难听的话都有,只是苦了老人,有泪往肚里咽。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四化”的关键时期,正需要全国十亿人民同心同德,各尽所能,全力以赴地扑在自己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可是家庭矛盾的频繁且普遍发生,使必造成当事者情绪低落,积极性发挥不出来,会直接影响各人的工作,成为“四化”建设中的一大障碍。

这是一个目前我国经济调整和“四化”建设征途中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有一个设想:

凡子女不愿直接抚养老人或者老人不愿待在子女家里,由政府或企业建立一个敬老院,对这部分老人进行集体抚养。一、可以让子女放心工作;二、可以使老人幸福安度晚年;三、对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促进作用,免除了将来养老的后果之忧;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待业青年的出路;五、院内可以从外面接洽一些老人力所能及的轻便活,如糊纸盒之类,既可以增加老人的收入,又可以给老人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还可以为敬老院创收。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虽然目前国家还穷,穷得很,不能由国家开设免费的养老院,但可以开设不盈利的公益性养老院。老人有退休工资的话,足够承担自己的生活和护理费用,否则有其子女承担,我国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敬老院的建设不仅要管吃、管住,还有适宜老人居住,有娱乐场所,有散步的“后花园”,工作人员身体要健康,不嫌脏、不嫌累、不嫌老,全心全意服务,不仅要留得住老人,还要对院外的老人有吸引力,政府要舍得投入和支出,在相关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

万事开头难,不妨在一些较富裕的地区先搞试点,逐渐在全国推广。

以上所述,仅是一个青年从社会现实中耳闻目睹了家庭矛盾后的一点思考,设想不一定成熟,但是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开展讨论,可以采众人之长。这幼稚的设想仅表一颗热爱祖国,关心“四化”的心。

潘道林

(1981年2月24日寄北京《人民日报》社)

1981年3月3日 星期二 阴

晚上刮风。身体感冒,鼻子阻塞,呼吸难受,晚上坚持写了一文《给人信心的报道》。

《一篇有争议的报道——介绍师长女儿李秋萍当瓦工的事迹》(发表在2月28日《中国青年报》)让我思索良久,本来高干子女与贫民百姓都是普通的公民,没有贵贱之分,但是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短短的三十一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可能彻底铲除封建观念的残余,再加上林彪、“四人帮”十年浩劫的干扰和影响,封建意识,特权思想,官僚主义仍就存在,损害了党风、党纪,在人们头脑中“父当官,儿享福”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使民与官之间无影之中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粉碎“四人帮”以来,各种报刊打破禁区,刊出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揭露封建意识,搞特权、官僚的通讯和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戏剧里也比比皆是,而正面类似“介绍师长的女儿当瓦工的事迹”这样的宣传很少,少得可怜,久而久之,使人们有一种偏见,特别在青年中尤其严重,以为我们的高干都是利己主义者,因此造成百姓对“四化”建设失去信心,对祖国的前途悲观失望。当然利己的高官有,为数还不少,但毕竟是支流,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的高干及其子女是好的,否则的话祖国早已变色。

难道说师长的女儿就不能当瓦工?作为李秋萍完全可以摆脱这既没出息,又艰苦的泥瓦工生活,正像有的人所说:“找领导去,凭你父亲是师长,也不能叫你当泥瓦工”。李秋萍不仅没有去,还下了决心“一辈子甘当人民的泥瓦工”,同时得到了她父亲的支持,“孩子你要热爱生活,胸怀坦荡,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将军,一个革命的老前辈,这语重心长的话,犹如甘泉蜜水洒在女儿的心上,又像一锅钢水稳固了她的心,使“她在生活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李秋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以镀金的姿态工作,而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做出了成绩。从这一事例中,充分体现了革命家庭两代人的美好心灵和崇高的道德风尚。

这样的报道,鼓人斗志,给人力量和信心,李秋萍父女俩的事迹是全国千万个革命家庭的榜样,希望报刊上多宣传一些类似题材的通讯和文艺作品,与揭露阴暗面的题材齐头并进,通过正反两面的宣传和教育,以起到抑制和铲除歪风邪气,弘扬正气的作用,使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走上阳光大道。

(1981年3月4日寄北京《中国青年报》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