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早就该死、却迟迟未死的老人,是一种怎样的煎熬?中国一直有“百行孝为先”的古训,孝道在中华文化中也始终占据着很重的地位。 可是“孝”究竟是怎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最常出现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是对期颐老人死去的欢呼。 今天,小编想推荐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被期待死去的母亲的故事。 《喜丧》 鲁南张庄有一位86岁的独居老人郭林氏,每天的生活就是听广播、纳鞋底、拜菩萨、给墙上的老照片擦灰。日子单调,却也自得其乐。 她有6个子女,老大、老四、老六常年在外,老三、老五住在附近,老二就在隔壁。 一次猝不及防的摔倒终结了郭林氏平淡的日子——腿断了,生活不能自理。 母亲摔倒后,住在附近的子女商量接下来的赡养事宜:一番你来我往的指责推诿,郭林氏面临去敬老院的结局。 不愿去敬老院的郭林氏小心翼翼地跟儿女商量,能否就在三个子女家中轮流住? 嫌麻烦的三个儿女勉强达成轮流伺候母亲、直至敬老院有床位的协定。 无奈之下,郭林氏带着一包随身衣物和寸不离手的菩萨准备去三儿子家。 人未出门,二儿媳就以家里住不下的理由收走了老太太的房门钥匙。 还未进门,三儿媳就以啥都不缺为由把郭林氏的包裹扔进了储物室。 郭林氏的一切在三儿媳眼里都脏不可触:吃饭用单独的碗筷;用过的毛巾用夹子夹起扔掉;用过的床单、被套等一切生活用品,都被扔进了垃圾堆。 ![]()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 家境并不富裕的女儿内心想对母亲好一些,但郭林氏刚来不久,女婿就“发现”小卖部柜子里的钱少了50块。老婆一问,丈母娘就一口承认了。 夹在母亲和老公中间焦头烂额的女儿,迎来更大的打击——郭林氏中风了。 ![]() 经治疗康复,却留下个莫名其妙的后遗症---笑病(总是不受控制的发笑)。 母亲越来越重的病情让女儿几近崩溃,哥嫂不闻不问,自己有心无力。 ![]() 绝望中,女儿甚至“关心”起母亲的生死来。 一直还清醒的郭林氏早就看出女儿的焦躁与困窘,却因无处可去的无奈和尴尬,才不得不在女儿家久住。 ![]() 为了不再拖累女儿,郭林氏再次回到张庄:房子早已被老二霸占,郭林氏只能暂住在老二家。 然而,郭林氏不合时宜的笑病、无法自理的生活,统统成为二儿媳破口大骂的理由。 ![]() 为了远离这个碍眼的麻烦,老二两口子把郭林氏挪进了牛棚,还“顺手"在老母亲床边放上了老鼠药。 孤灯斜影下,良心难安的老二心思复杂地问老母亲:妈,你恨我吗? 老母亲:净说憨话,我儿。 ![]() 最后,老太还不忘把手上的镯子脱下来,留给了对她横竖都看不顺眼的二儿媳。 第二天,敬老院的车终于来了。 ![]() 而郭林氏最终没有等到。 ![]() 按张庄风俗,年过80的老人过世都称之为“喜”,86岁的郭林氏也不例外。 ![]() 一场简短敷衍的缅怀之后,一群冷漠麻木的人们终于等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狂欢。 ![]() 台上群魔乱舞,台下郭林氏慈眉善目的微笑...... 坦然面对落幕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郭林氏:那个知道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对着被摔得只剩下头部的观音像祷告,祈求菩萨保佑儿女平安健康的老太太。 ![]() 有人说,郭林氏最开始就应该答应去敬老院,与子女协议好。 有人说,郭林氏不应该把老房子的钥匙留给老二家,这样也不至于无处可去。 有人说,郭林氏的子女都太不孝顺了,不配为人子女,不配为人。 ![]() 有人说,贫穷是原罪,如果生活富足,郭林氏说不准也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老太太。 有人说…… 每个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都会发表或多或少的意见,但我们都不是当事人,没有立场去批评指责他们。 我们都会面临死亡,出生是意外,死亡是必然。 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善终,当有一天,我们面临郭林氏这种“不得不死”的结局时,要如何? 没有标准答案,但希望我们都能坦然面对,无论是人生的序幕,还是人生的落幕。 中华的孝文化是传统美德,但不能成为子女的拖累,毕竟子女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不是为了延续我们的生命的。 |
|
来自: 相逢就是缘 > 《人到晚年\退休族\什么是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