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有很多次的书法业绩:第一,因为一直在写行书,并且用王羲之的行书成就了名气,在电视台进行《圣教序》书法讲座,获得了很高的赞誉;第二,在担任中书协副秘书长期间,提出了“激活唐楷”的书法命题,但没有“激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第三,创立了“北兰亭”书社,推动书法发展。 近年来,张旭光的书法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由行书逐渐转到了草书书体的研究与创作,他的草书一(面世),便遭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强烈反对,大家普遍认为,他的草书是用很多“圈”来组成的,所以就叫“圈书”。但也有一部分书友认为,张旭光的草书写出了草书的气势,尤其是他的笔墨表现力很强,是真正的草书艺术。 近日,张旭光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草书是书法中最难的一种书体。在历史上,草书一共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王羲之所创立的,把前人那些很规范的书体变成了一种快写,成为书法艺术性的代表作品;第二次革命是王献之的草书,是在其父王羲之的基础上,创立了大草的写法,即“一笔书”,是狂草书法的前奏;第三是革命是明代书法家徐渭所创立的“乱石铺街”的书写形式,强调书法中的时空感。 尽管历史上对草书的革命一共有三次,每一次都有它们所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这也说明草书作为书法艺术,尤其是表现书法艺术性的一种最为重要的载体,它必须是用笔墨和图式来实现的,至于人们是否认识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了。而草书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在其艺术性的表现方面,已经不再是前三次革命那样的表现方法了,而是要用情感来实现其中的艺术性。 情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书法中,除了技法能力外,另外一个就是书法的境界问题,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字为心画”等等,意思是说,某某写出来的字就代表某某的气质,苏东坡认为,书法是技和艺的结合体。技,就是技法,艺,就是精神境界。而书法中的艺,它不是学古而来的,是一个人修养、学养、阅历、认知、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情操、情感等一系列“软”实力共同组成的。 面对张旭光所说的书法艺术性的第四次革命的问题,也许 他所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人们要用情感去创造书法,也就是说,一个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表现在纸面上的文字作品,就是发自内心地“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当然,这种态度并不只是由情感所组成的,其实更多的是人的综合素养,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没有学养、情操的书法家,他的情感也只是一个只有躯体、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是不足以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来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张旭光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至少他提出的书法的第四次革命的问题,是站在时代性和历史性的角度来谈书法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是有使命担当的。但是,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来说,还应当以书法的价值使命、艺术使命来倡导学书者要加强个人的修养,保持文化的传承性为主旨为学习书法,而不只是谈创作的情感问题,那样无疑是吼书、盲书、怪书等,如此一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也可以成为表演家。你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