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药的故事 | 《细辛》

 我是一瀛 2022-05-09 发布于北京






细辛,如葵叶,赤色,一根一叶相连。三月、八月采根。

细辛,细辛,如闻其名,细而辛烈,形容的是其香味。

闭上眼睛,是这样一幅画面——就像春天的某个夜里,一划拉,整个空间到处都是。想起一首诗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的是那种势。细辛,细而辛烈,在空气瞬间飞蹿。香味极正,浓郁霸气,那么乘着那霸道的香味,它的力量瞬间既能通行整个身体。

细,钻通孔窍;辛,上而蹿。

熬煮尝之,有股很明显的上冲的药气(辛味),有微微的麻味,又细。麻是震动,瓦解之力。细,则钻通孔窍。辛,上而蹿。而辛味正好是开路的一股冲劲,一路疏通并引导能量。凡脏腑寒凝壅滞之象,皆可以辛通开来,把身体津液带到需要的地方去,这在古籍上称之为辛以润之的道理。

细辛一闻即是阳热的,温通。所以细辛能宣通人体内幽闭的“小径”。何谓人体之“小径”,乃微丝血管、肺泡、输卵管等等这些都是。

但细辛更擅长走里,它利九窍。也走上焦,从肺走到头,它走肺即是一股铁的,所以咳嗽的方子里几乎都有它。当然也擅长走到脑袋,鼻子,耳朵等

细辛可开偏里的所有的孔窍。走肺窍用大量。若剂量轻,则走得远,重用则近。

但请明白,细辛和麻黄很像,都走全身,麻黄无味且更轻走得更远,能走到体表,所以更擅长解表。但细辛的气足味稍厚,但厚味不及桂枝,轻散不及麻黄,它介乎二者之间。

细辛走全身,疏散上下气机风邪,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上可以达巅顶,通利耳目,开发七窍,中可以宣散郁结,旁可以达四肢百骸,下可以钻通肠腑瘀滞,所以细辛内宣脉络而疏通百节,外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何为?

《本经疏证》:细辛,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细辛所载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之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泄泽之液;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为痰为滞结,在喉为痹,在乳为结,在鼻为齆,在心为癫痫,在小肠为水,在气分为汗不出,在血分为血不行。

医圣张仲景用细辛,入汤剂量大,多用二到三两。人丸散剂量小,仅一两。后世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陈承著的《本草别说》,其所指者也是细辛末。但对此,后世许多医家也有不同意见,如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中有这么一段话:“宋元占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但从仲景用药来看,细辛粉末不可大剂量,量大必须入汤药。如果比较严重的风寒湿痹性关节疼痛,可以用到十几克临时疏通一下,但必须久煎,少量频服。细辛走窜的力量比较大,所以量大也易中毒,但容易散去,不像附子。

缓解细辛过大药力的方法就是久煎,一般煎半小时以上,味也不那么冲了,走散的力量也变得比较柔和。

细辛速度之快,力量之大,所以用者慎也。

过之,反伤身也。

不及,病不愈也。

要刚刚好,在那个精准的度。

师言:“关于药物性味,不能想多了,也不能想少了,过犹不及。药物说粗犷,确实也很粗犷,因为它走大的层面,说精细,又精细到了极致。用咱们今天这么粗鄙的身体,去体察那么精细的东西比较难。所以需要在日常好好读经典,读易经,看看古人的那种哲学思维,从细处慢慢体察。”

草药的故事 | 《黄芩》

草药的故事 | 《麻黄》

草药的故事 | 《姜》

草药的故事 | 《黄连》

草药的故事 | 《芍药》

草药的故事 |《甘草》

草药的故事 | 《牡丹皮》

草药的故事 | 《厚朴》

草药的故事 | 《枳实》

草药的故事 | 《桂枝》

草药的故事 | 《桔梗》

草药的故事 | 《大黄》

草药的故事 | 《生石膏》

草药的故事 | 《葛根》

草药的故事 | 《附子》

草药的故事 | 《半夏》

草药的故事 | 《当归》

草药的故事 | 《川芎》

草药的故事 | 《芒硝》

草药的故事 | 《柴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