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药的故事 | 《艾草》

 我是一瀛 2022-05-09 发布于北京


关于艾草,你知道多少?

在春天,我们老家的家家户户都要做艾团。春天的性情在于生长,谁都不愿把自己的能量收敛起来,艾草也是。母亲早上去地里做农活,晚上就会带回一些艾草来。这些艾草上没有湿漉漉的露水,却满是凉凉的暮色一般。到了第二天,更又瘦了一些。母亲滤出一些草汁来,糅成面团。但是她把面团先擀扁,放入一些馅料,再包好去煮。家里惯用的是素蓉,就是把笋丝、香干丝、木耳丝、金针菇、雪菜丝放到一起煮咸了,再包到艾团里面去。放到蒸屉上,灶台的大火一烧,慢慢蒸。我经常来回看好多次,但母亲不让我揭开蒸笼看,告诫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些事情必须等待。终于等到艾团变成通透的颜色,我迅不及防往嘴里塞,“小心,烫”,可是我哪管,美味第一。

采回来的艾,一部分做艾团,还有很多用来晒干。母亲说,艾是人间至宝。采艾呢,是有讲究的。农历的五月为午月,午时即正午,为阳气正旺之时,马为火性,亦应午时,心为阳中之阳,在十二时辰对应午时,五月初五接近夏至日,为天阳最盛之时,五月五日午时采摘的艾叶其气最全。艾呢,分生艾和熟艾。新采摘的艾叶自然阴干则为生艾叶;生艾叶去掉粗的筋络和叶梗再反复搓揉,捣烂,即为艾绒,或者炒黑,即为熟艾。

后来才知道艾的确是人间至宝。艾的外形颇似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艾为纯阳之草,可驱除体内寒气。艾的叶性发散,得三月清温之气以生,味甘气香性平,老艾得木火之气最全,味苦辛气温而香,捣成艾绒,可以发火,为针灸通经络,祛寒痹之妙药。入水煎呢,又为温肝行血补火止血之良药。

我们知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应当急固。

什么意思呢,有形的津血不能迅速产生,这时一定不要让阳绝。要把阳气紧急拖住。把阳气护住。

在一个人津液大失,用药之前,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艾灸。灸哪里?肚脐。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内是通过肚脐的胎盘来汲取营养并输送到全身各处。可想而知,肚脐这个地方有一种能迅速把能量扩散到全身各处的天生的功能。在人体处于危急的情况下,可以用艾灸来启动这个功能。

为什么是用艾来启动这个功能呢?

因为艾具备善透的长处。据说古时的西域商队就用艾草来寻找水源,沙漠上干旱缺水,聪明的商人们就在骆驼嗅闻的地方燃起一堆艾草,如果艾烟从另一个地方冒出来,那么就在冒烟的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出水来。至于这说的是否属实,咱们无须考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艾确实有通透之性。它偏走于下焦和下肢,下元虚冷,少腹冷疼,寒湿腰疼,风寒湿关节冷疼,老寒腿,一切风寒湿痹等症,以陈年艾灸其效甚良。

肉桂和附子都是温热药,但为何单单选用艾。因为艾善守,善透,能入络,入脏,入筋,入骨,以及关节缝隙、寒湿邪气滞留的犄角旮旯,这些都是人体最深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留邪的地方,它都可以透进去然后再把邪气逼出来、并排出体外。这也是艾不同于附子肉桂等其他温热药的独特之处。

艾,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纲目》中讲: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治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

艾呢,前面讲过,有生艾和熟艾。生艾叶性温,偏散,能散体表之风寒湿邪。熟艾叶则热性更强,其性偏守,说它守是相对的,其实它也是走窜的,不过走的慢就是了,因为它可以走窜到极细的络脉里去,所以显得它走窜之性很慢。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所以生艾偏于上行,熟艾偏于下降。

艾叶入汤多为女科所用,以暖宫温经通络为多见,若平素就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病,以艾和归、附诸药治之。

这里要讲一个方子,医圣在《金匮要略》里讲到的胶艾汤。

胶艾汤条目原文: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续下血都不绝者;假令妊娠腹中痛者,此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释义:女人患有淋漓漏下、产后或小产后下血不止、恶露不尽的、怀孕时候腹中疼痛的(名为胞阻,即胞胎有阻碍)都可以用艾胶汤。

艾胶汤方

川芎 阿胶 甘草各6克 艾叶 当归各9克 芍药12克 干地黄18克

上七味,除阿胶外,以水1升、清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溶化,每服200毫升,日三服;不愈更作。

妇人月事,以月主令。月满则亏。月事如潮,月望潮起,月晦潮落。此为太阴月亮之用事也。月事以事下,以坤土固摄之。如江河堤坝,以承月事之潮水也。太阴坤土用事。经水,乃血化之,曰经水不曰血水,乃天癸用事也。

月经,是月亮管的,最好要跟月亮同步。江河湖海,月圆的时候就潮,月开始亏的时候就汐。身体里面的血为水化,和月亮也有这样的感应,从月牙到月圆的时候身体的气血充盈,然后过了十五,气血通过月经进行疏泄。也就是说,月经在十五前后来是最好的,和月亮同步为顺;三十左右来是最不好的,为逆。

月亮之光来自太阳,也就是说这是坤卦偏阳的一面,如果没有月亮,当然没有潮起潮落了。如果体内没有月亮,阳气虚损,也就没有潮起潮落。

从这一个方向来思考,这个胶艾汤不但能止漏,还能调经。脾统血,稳固住身体的血液的是脾土。在江河里面对于的就是堤坝。脾土集聚则气血,等待时机疏泄。

所以说,淋漓漏下是脾土不固,脾不统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别小看一点点的渗漏,这可能就是崩漏的先兆。必须防微杜渐。

胶艾汤补血活血化血藏血,这是在提高气血的质量,同时把淤滞混浊的地方化开。让一潭春水清澈见底。而怀孕肚子痛,这是胎动不安,是坤不承乾的象。阴不包阳了。所以这时候应该补阴,振坤卦。这个也是很紧急的情况。

另外,关于艾,端午时节燃艾来除秽。其实可以不限于只是端午,如果身处湿寒之地,或者身体湿寒久矣,家里可以经常燃艾,或者特定穴位的艾灸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至于艾灸,通过穴位熏艾治病,这是一个新的方向,因为目前我尚且不懂,这里就不叙述。

草药的故事 | 《知母》

草药的故事 | 《天花粉》

草药的故事 | 《白术》

草药的故事 | 《木香》

草药的故事 | 《茯苓》

草药的故事 | 《香附》

草药的故事 | 《陈皮》

草药的故事 | 《人参》

草药的故事 | 《杏仁》

草药的故事 | 《地黄》

草药的故事 | 《红枣》

草药的故事 | 《连翘》

草药的故事 | 《细辛》

草药的故事 | 《麻黄》

草药的故事 | 《黄芩》

草药的故事 | 《姜》

草药的故事 | 《黄连》

草药的故事 | 《芍药》

草药的故事 |《甘草》

草药的故事 | 《牡丹皮》

草药的故事 | 《厚朴》

草药的故事 | 《枳实》

草药的故事 | 《桂枝》

草药的故事 | 《桔梗》

草药的故事 | 《大黄》

草药的故事 | 《生石膏》

草药的故事 | 《葛根》

草药的故事 | 《半夏》

草药的故事 | 《附子》

草药的故事 | 《当归》

草药的故事 | 《川芎》

草药的故事 | 《芒硝》

草药的故事 | 《柴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