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药的故事 | 《痈脓之各药》

 我是一瀛 2022-05-09 发布于北京


讲痈脓这个,大家先观察一下家里的抽油烟机。有一个现象,平时家中做菜如果油大、做的荤菜多,如果不是每天勤擦拭,时间久一点,抽油烟机上就会出现油垢随处黏着。时间再久一点,会风化成顽固的污渍。

其实我们身体也是如此,长期爱大鱼大肉,或者素食但油大,身体内的油垢也会出现。尤其是胃肠道内更容易储存。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所以肠道的问题,就像肠道油垢很多,势必通过肺传递给皮肤,皮肤就会出现色素沉着、脸上发油发暗、手脚脱皮出汗或发红、肌肤甲错。所谓甲错,轻微的可以是皮肤干痒掉皮屑,重的可以是牛皮癣。

说到这里,其实血瘀和痈脓算是一对兄弟。我们摔过跤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验,摔一跤摔出血来,慢慢结痂,快到好的时候,那个地方会特别痒。痒得我直接把痂揭掉,顿时流出黄色脓状的液体伴随一点点血。那个黄色脓状就是痈脓。

所以肌肤甲错这个证,指向的身体里有痈脓或者血瘀这样的瘀堵。现在看,如果腹部或者腰间发生肌肤甲错,肠痈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胸部发生肌肤甲错,那么肺痈的可能性很大。

还可以从望诊看,这个人啤酒肚,面色发红或者晦暗无光,问诊问到打呼噜、磨牙、流梦口水,甚至是多梦,这些都指向这个人有痈脓,且极有可能是肠痈。

另外从声音上也可以听出,声音浑浊,声浊则身浊。

还有从味道上,其实有痈脓的人,特别是肠痈,身体会散发一种腐败的味道。

说到肠痈,经方中有个著名的方子叫”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汤有五味药:大黄、芒硝、桃仁、丹皮、冬瓜子。

《金匮要略》言:肠痛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枚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偏热偏实的肠痈可用大黄牡丹汤。来看条文,“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实或热证痛的可能性比较大;所谓肿痞,又跟大便硬结不一样,这指肠痈。按之“即痛如淋”这个痛像尿道痛一样,是一种类似于针刺刀割一般的痛,不是大便硬结的那种痛。这种情况应该是阑尾炎,阑尾炎就是这种痛。阑尾炎这个病控制不好是有生命危险的,不可掉以轻心。阑尾在腹部的右下侧,如果发生在这个区域,几剂药不能止痛的,就要有风险意识。腹部有不明的疼痛和胀大,都不可掉以轻心,肠梗阻控制不好也会有生命危险。肚子里面痛,有时分不清楚到底是来自膀胱还是肠道,所以又说“小便自调”,这是排除法,小便是正常的,膀胱区的可能性不大。

“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一阵一阵的发热汗出,复又恶寒。这种反应类似于“振寒”。为什么会有寒?能量被里面的瘀堵牵制住了,不能顺畅外达,间歇性的阻滞反应,就会这样一阵阵的恶寒或潮热。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属于实热的肠痈,有没有脓都可以下。

脉迟而紧,单从脉象而言偏向于寒,若如此,不管有没有化脓,亦不可单纯用泻药,要辅之以温阳的药。冬瓜子是排脓的药,治肺痈的千金苇茎汤里面也有,说明它的势能比较含糊,上下都能管。这样的药亦可在剂量上做文章,剂量重则偏下行,剂量轻则偏上行。

附子薏苡败酱散和大黄牡丹汤,一偏阴寒,一偏阳热,用于阑尾炎都很有效。有一位哺乳期的妇人,刚做完剖腹产就得了阑尾炎,惧怕再次手术,亦怕影响哺乳,求助于我。刻诊:脉缓虚,右寸大,汗出多,右下腹疼痛,口干渴,腰酸痛,颈项酸胀,腹胀。从脉上看偏津液虚,不到阴证那么严重;从表里证而言,属于表里合病,且都很明显,宜合治。处桂枝汤方合附子薏苡败酱散(做汤剂),并合冬瓜子、厚朴、西洋参加大排脓和补津液的力量。剂后便不疼了,续服了几剂就彻底好了。(以上是希彦老师在《金匮要略》中关于大黄牡丹汤的解读)

这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呢?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说明腹中有一团瘀滞。如果只用清热,不用行气活血,未必能够把浊热清刷干净。就像只用水去冲洗碗,没用刷子去来回刮刷,这碗中垢积未必能彻底除去。

第一是冬瓜仁是寒凉的。所以能利湿清热。这肠痈局部都发热,肯定有一派毒热在那里,你如果不用点清热解毒的药,不可能把这局部的炎肿给消下去,这点是肯定的。

第二是桃仁跟牡丹皮,这两味药是活血化瘀的。这肠痈说穿了,就是气血凝聚在局部不通。痈者,壅也,就像交通壅塞一样。它不壅塞时,车辆顺行,一点也不烦热;一旦交通壅塞,局部马上化热,所以大家都知道交通堵塞急躁烦热。所以治疗烦热,你只是在车子里头开空调,饮冰水,不把交通壅塞理顺,你照样烦热不已。就像你治疗肠道气血凝聚壅塞发热,只是用冬瓜仁或败酱草之类的药,清其热毒,而不用一些活血化瘀之品,打通局部气滞血瘀,这肿热就会源源不断生出来。所以治肠痈,你不用些活血化瘀,疏通经脉之品,就不可能把这壅堵之象解开。

第三是大黄、芒硝,就是承气汤的思路,专门通肠排浊的。热清了,局部瘀肿化散开来了,剩下这些病理产物,就应该交给肠道,提高肠道排泄的功能,像清扫房间垃圾一样,把这些瘀浊排出下窍去。

大黄牡丹汤是治肠痈的思路,但再往大处想一想,我们日常的阑尾炎,以及顽固的跌打损伤,有没有可能当做肠痈来治呢?

这跌打骨伤,首先局部肿成一个包,乌青乌青的,用手摸上去,热乎乎的,这局部发热得把它清凉下来。其次这骨伤局部瘀肿,就是气滞血瘀之象,所以不通则痛,才那么疼痛难受。如果不把局部瘀肿,打通疏理开,这疼痛怎么能减轻,这瘀肿怎么能消散,这身体怎么能恢复?

再次这些瘀肿病理产物,通过血液运行,借助肠道来排出体外。所以跌打损伤的汤方里头,都需要通肠泻浊之品。

阑尾炎呢,也是阑尾那被瘀住了。瘀而生热,疼痛。解决方法也是清热、打通和排出。

跌打损伤和阑尾炎,实质都是局部瘀肿。它们疾病看上去完全不同,一内伤一外伤,但病理机制治法思路却在源头上相同,都必须让热毒降下来,气血疏通,然后把瘀浊排出体外。降热用冬瓜子,疏通气血用桃仁丹皮,把瘀浊排出体外用大黄芒硝。也是一个大黄牡丹汤。

看上去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疾病,但都在用的一个思路。《黄帝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下面就梳理一下经方中关于去除痈脓的草药有大黄、芒硝、冬瓜子、芦根、桃仁、丹皮、败酱草、鱼腥草、蒲公英、桔梗、薏苡仁和赤小豆等。


大黄

大黄,是经方药材里的猛将,那种无所畏惧、善攻善战、推陈致新、荡涤一切邪垢的态势,势不可挡。用大黄作为药物治病,在中国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大黄入人体,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犁庭扫穴。这是大黄的本性。天地孕育万物,同气而生,同气相求。

大黄生猛有力,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


芒硝

芒硝味苦咸,寒。算得上酷烈,所以能散坚结,同时具备泻下之力,也具备凉散之力,也算有推陈出新之效。

芒硝经常和大黄一起,通力合作要把痈脓瘀血干血等排出身体外。在这个过程中,芒硝相当于是钢丝球,大黄君甘愿当抹布。想象一下一个家庭主妇在打扫厨房的灶台,这灶台呢,一年没有打扫,台面上污垢层层。现在怎么办呢,用钢丝球(芒硝)死命擦,灶台上一片被擦散开的污垢,这时抹布(大黄)把台面的各个角落抹拢擦净,最后清水一冲,灶台干干净净。

想要更加细致了解这两味药的来龙去脉,可以点击草药的故事关于它们的篇章,点击:

草药的故事 | 《大黄》

草药的故事 | 《芒硝》


冬瓜子

冬瓜子味甘,性微寒。

冬瓜子寒,利湿清热。排脓消肿,化痰亦良。 

冬瓜子寒。它是寒凉的。能利湿清热。你看冬瓜子在冬瓜里头,饱受这些清凉利水之性。所以它能利湿清热。 

排脓消肿。以前人把冬瓜子丢到厕所里头泡了很久,然后再舀起来泼在地上,它照样长冬瓜苗。居然没法把它腐烂掉。所以它这个排脓消肿之功于能够于浊中生清。 

你看长一个脓包,那不是很污浊嘛,污浊的时候它能够升清。

化痰亦良。那些肺痈啊,痰浊堵在胸肋部,它可以化掉。治疗大叶性肺炎,常常用麻杏石甘汤加什么?加千金苇茎汤,桃仁、薏仁、冬瓜仁。这三仁配在一起,能够去除胸肋部的痰浊效果很好,配合芦根。

这个冬瓜子,子仁它善于润通。 

而冬瓜的皮呢,也是大药,皮能够利水退肿。所以小便不利的用冬瓜皮。


桃仁

桃仁,味苦、甘,气平,苦重于甘。花味苦,三月三日采,阴干者佳。铺一张布单等待桃花自落可用。如果是摘的花,转无功效。须于当日下晒干。如果一日之间白天不能干,必须夜间用扇煽干为佳。桃花花瓣得风则香,得火则死,所以不可以火焙。若夜间天自有风,也不必扇煽,第二日再晒,无不干者。干则用砂瓶盛贮,泡酒时入之佳绝也。

在民间,常用桃木来辟邪。为何?桃木亦名“降龙木”、“鬼怖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伐邪制鬼材料。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几千年来,桃木就有镇灾避邪之说,被称为神木。

也有说是因为桃木吃鬼。如果有观察大自然,桃花是一夜之间就怒放的。有关于"桃花"的赞词——一夜春风花千树,春风送暖万物苏,桃花谱写迎春曲,引领百花绘新图。桃花,仙种是也。桃花得仙人之气而生,随风飘堕,其气发扬。仙者阳之极,鬼乃阴象,阳能辟阴,故能吃鬼。

桃仁,桃花所结之子,当桃花花辨已谢,其气已尽,那么树中津液全部注精于桃肉,桃肉之中包裹的桃仁,无非阴气耶。

桃仁多油,在药房抓药,经常碰到抓药掉下来的桃仁粒,如果不小心掉到纸上,很快纸上就有一层油。日常中如果衣服沾了油腻,怎么洗?我记得是用汽油来洗。以汽油洗油渍,同气相求。桃仁即能散身体之油,之痈。


丹皮

牡丹皮这味药,香气浓郁,熬煮尝之,味辛、苦,气微寒。牡丹皮辛散之气可以重开郁滞,而味苦微寒之性却可以去火凉血热,这样郁结化火之象,单凭牡丹皮一味药就能解开。

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这牡丹皮辛香还可以生新血,苦降可以去旧血。如此说来,牡丹皮具备推陈出新的力量。

以一句话来描述丹皮这味药:“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败酱草

败酱草,顾名思义,其草气如败豆酱,闻起来有一股陈腐的臭气。“陈腐败酱者,皆浊阴之味,夫浊阴者,善于出下窍。”

败酱草性寒泄热,辛散善降。朱良春老中医十分推崇本品,认为败酱草有祛腐生新之功,化瘀复元之效。

《本草正义》说,用败酱草,惟产后诸痛,当以瘀露作痛为宜。可见败酱草不单下肠痈败酱,为肺痈肠痈妙药,更善于下子宫中恶露败血,凡周身中败浊之气,善于用药配伍之,皆能下。


鱼腥草

清热解毒药中有一味比较重要,那就是鱼腥草,带有鱼腥味的一种特殊气味。它既是药,又是蔬菜,它的嫩芽可凉拌、炒或者煲汤,四川人尤其喜欢吃鱼腥草。

它的新鲜草药,带有一股冲鼻的鱼腥味,辛走肺,可以散结,寒能降泻,把肺中痈脓热毒排下来。鱼腥草除了清热解毒,还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作为清热解毒药,它能清肺排脓,有明显的清肺热作用,主要用来治疗疮痈。凡见咽喉部发炎,泛腥臭者,或者肺中吐脓浊,热痰都可以用鱼腥草,以腥治腥。

鱼腥草凉拌吃效果最好,一久煎作用就都跑了,所以稍微煎久点的鱼腥草都没什么味道。


桔梗

桔梗,亦名曰“苦梗”。既曰“苦梗”,字面上即在告示——它苦。桔梗煮出来除了辛散之气,还有淡淡的苦、涩之味。我自己体证过生嚼桔梗,嘴巴略有发麻感。麻则表示像一个震动器,像半夏、花椒、附子的麻能去瘀堵。所以桔梗能排痈脓和痰。

《伤寒论》主要用它配伍生甘草组成桔梗汤,治疗肺痈、咽痛,胸痛,咳嗽吐浓痰或者腥臭的口水,甚至严重到吐出像米粥一样的脓状物等等的症状。


蒲公英

蒲公英、鱼腥草都可以当野菜吃,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它们都可以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湿,都可以用在热毒疮痈上。但蒲公英是乳痈要药,鱼腥草是肺痈要药。

蒲公英散滞气,达肝郁,它还能疏肝利胆。

不管是乳痈还是各类疔疮,只要局部红肿热痛,凸起来的,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热包,看成是肝气郁结又化火化热的表现。你如果纯用清热之品,不能散其结;若纯用疏肝之品,不能清其热。唯独蒲公英既能清热,又能疏肝,所以是乳痈妙药,更是各类热毒疔疮的要药。


赤小豆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

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本经疏证》: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


薏苡仁

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去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利小便热淋,亦杀蛔虫。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脓,利隔开胃,以其性凉,故能清热,止烦渴、上气。但其功力甚缓,用为佐使宜倍。

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

草药的故事 | 《收敛之药》

草药的故事 | 《阴虚阳亢家族》

草药的故事 | 《气滞类药物》

草药的故事 | 《升麻》

草药的故事 | 《癌症经常出现的草药》

草药的故事 | 《艾草》

草药的故事 | 《知母》

草药的故事 | 《天花粉》

草药的故事 | 《白术》

草药的故事 | 《木香》

草药的故事 | 《茯苓》

草药的故事 | 《香附》

草药的故事 | 《陈皮》

草药的故事 | 《人参》

草药的故事 | 《杏仁》

草药的故事 | 《地黄》

草药的故事 | 《红枣》

草药的故事 | 《连翘》

草药的故事 | 《细辛》

草药的故事 | 《麻黄》

草药的故事 | 《黄芩》

草药的故事 | 《姜》

草药的故事 | 《黄连》

草药的故事 | 《芍药》

草药的故事 |《甘草》

草药的故事 | 《牡丹皮》

草药的故事 | 《厚朴》

草药的故事 | 《枳实》

草药的故事 | 《桂枝》

草药的故事 | 《桔梗》

草药的故事 | 《大黄》

草药的故事 | 《生石膏》

草药的故事 | 《葛根》

草药的故事 | 《半夏》

草药的故事 | 《附子》

草药的故事 | 《当归》

草药的故事 | 《川芎》

草药的故事 | 《芒硝》

草药的故事 | 《柴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